媒體日昨報導中美代表雙方,發表聯合聲明,達成六點共識,包括降低美國對中貿易赤字、擴大中國自美進口、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等。副總理劉鶴表示,本次磋商的最大成果,就是雙方達成不打貿易戰、並停止互相加徵關稅的共識。
最重要攸關中國未來的「2025中國製造」,則根本就沒有提。雙方幾個月來的喊話,雨過天清,貿易制裁的大戲終於告一段落。
我認為中國這次採取背水一戰,寧為玉粹的堅定態度及策略,是正確的。因為,農業是美國的軟肋,只要緊咬不放,就有談判的底氣了。但由於雙方事前的姿態均過於強硬,所以,幕雖然落下,但遠方的雷聲似有若無的仍在響著。
按:美國一向主張自由經濟,它沒有對其製造業的補貼,所以中國政府對其製造業的補貼,美國對此是一向嚴厲抨擊的。但它從來不提的就是,美國自己就是全世界對其農業最大補貼的國家,包括了大豆、玉米、小麥、花生等,累計高達上千億美元的補貼。
這還不算週邊的推廣(如芝加哥的期貨市場,操縱了全球大宗農產品的價格,即便中國是全球大豆的最大進口國,但卻沒有訂價權)。請問,中國對工業補貼與美國對農業補貼,本質上有任何差別嗎?符合川普說的:「公平貿易」嗎?不要鬼扯了。
美國對其農業的巨大補貼,使其農產品成本低廉,這嚴重傷害了落後國家如中南美洲、非洲等國家的農產品外銷,造成對全球農產品貿易的不公平。
按美國的經濟繁榮,並不是美國驚人的生產力,它的製造業早就差不多了。剩下的主要都依靠網路、金融、娛樂、軍武、大型客機、石化能源等在支撐。當然,美國對全球的獨家印鈔權,也是它主要的生財之道。
無論如何,中國此次談判做出了若干讓步,雖然它不對具體數字做出承諾。蓋說得太清楚,對內部是無法交代的。
當然,美國所以對中國未如先前外界認為之強硬,疑與川金會可能叫停,加上美國對伊朗制裁,可能需要中國從旁協力有關。
我認為中美間的貿易,是一個政治、經濟的整體結構性的問題,在相當期間,是解決不了的,只能雙方慢慢的談。蓋美國沒有辦法完全不靠進口,即便不買低廉堪用的中國貨,仍然要買其它國家的。
我認為當期中選舉過了,如果共和黨居穩定多數,則川普將重新發動對中貿易制裁。主要在川普亟需這次期中勝選。若不幸敗選,表示提前出局,制裁案暫時就可能擱置,但不表示貿易戰從此就停止了。
中國必須了解,整個民族的公民素質,加上完善的法律、政治制度,都要同步提升,才是中國真正不必再低聲下氣與美國打交道,也才是真正的長久之道。但這至少需要一代人(30年)的努力,也就是習大說的2049年,才能完成的中國夢。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