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地動天搖的剎那感覺保留住,不是為了悲情,而是要記住台灣人患難相助與堅韌的生命力。」(天下雜誌)
1999年9月21日清晨1時47分,台灣中部發生芮氏規模7.3的強烈地震,在天搖地動的瞬間,許多人失去了心愛的家人和家園、土地也留下難以癒合的傷口,在淚水與蛻變過後的今天,921大地震走過十週年了。.
.
位於台中霧峰的「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把災難現場變成教育園地,「把地動天搖的剎那感覺保留住,不是為了悲情,而是要記住台灣人患難相助與堅韌的生命力。」更重要的是,記取教訓,學習與自然環境共生。
一張張累累傷痕的現場紀錄,一幕幕怵目驚心的凝結畫面,一切彷彿時光倒流,回到十年前深夜的那場大地震。
劇烈錯動的車籠埔斷層,是造成921大地震的禍端,斷層線全長一百零八公里,呈鋸齒狀延伸擴及南投、台中,這二地的生命和財產損失最嚴重。
斷層線恰好切過光復國中操場跑道,並且擊倒兩座教室,一旁的光復國小卻安然無恙,幸與不幸通常只有一線之隔。
跑道上的分界線成為地質學家研究斷層的參考座標,跑道上的舖面也不像土壤那麼容易被風化侵蝕,更有助於保存地震造成的地貌,於是在光復國中現址規劃「地震紀念教育館」。
經過十年之後,地表留下的碎裂痕跡,依然歷歷呈現。
為了捕捉地震瞬間,讓後人清楚觀察建築物在921地震損毀的情形,將斷裂的鋼筋混凝土柱以壓克力補強,使震災的遺跡不會倒塌或變形,並可透過透明的壓克力,忠實呈現裂柱的原貌。
光復國中校舍建築倒塌,是台灣地區中小學校舍建築典型的震損模式。
校舍為何沿走廊倒塌?分隔教室的磚造隔間牆,可以協助抵抗與走廊垂直的地震力,但遇到和走廊平行的地震力時,其抵抗能力相對薄弱。
同時,柱構材本體破壞也是建築不堪一擊的原因:
箍筋間距過大,且柱頂柱底之箍筋未較其他部位緊密,造成箍筋對主筋之圍束力不足。
另外,混凝土的強度不足,以致混凝土與主筋無法結成一體。
正確的箍筋應該是像這樣的。
抗震建築技術的落實應用,是構成安全學校和安全住家的重要元素。
古人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921大地震,震出國人過去對於重大災害防範措施之不足,透過一些動手作的遊戲,讓參訪者學習正確的防災和避難的知識。
十年後的今天,很多人提出疑問:「921地震,對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我們代表著什麼呢?是一段傷心的回憶?是人情冷暖的體認?還是恐怖的經驗?」對於非災區的人而言,那是深夜的一場惡夢,突如其來被嚇醒後,輾轉難以成眠,經過一段時間,惡夢遠了、淡了,仍然正常的作息。但是對於災區的人而言,他們沒有時間想太多,為了活下去,他們不能回頭看,只能大步而行!
重建記錄館的建築設計,是以現存跑道活化之意象,將跑道由外部環境延伸進入展區,呼應一棒接一棒的漫長重建歷程。
在承受巨大的自然災害後,災區人們用堅強的毅力克服萬難,一步步重建自己的家園,如同《生命》導演說的:「生命就像一個隧道,雖然黑暗,雖然漫長,但總有出口。」
.
資訊來源: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 1樓. 宏哥菩薩2009/09/21 15:31心痛
每看一次
心痛一次
希望不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