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的兩岸合作,從此成為絕響
2017/05/09 09:18
瀏覽1,525
迴響0
推薦12
引用0
高雄長庚的陳肇隆曾創下多項包括零輸血、全球最高存活率的換肝紀錄,2001年大陸邀他交流,南台灣醫界有雜音,在王永慶「只要能力許可,我們要幫助祖先來的地方」一番話後,在大陸種下種子,是上海仁濟醫院成為全球兒童肝移植數全球第一的推手之一,這實在是非常感人的兩岸合作,可惜將成絕響。以下就是相關報導整理:
話說2001年,北京大學醫院邀請陳肇隆,進行該院首例活體肝移植手術,王永慶在公文上批一個「慶」字,才排除內部阻力及南台灣醫界的反對,因而開啟其交流之路。
上海仁濟醫院的夏強教授為了移植兒童肝臟,長期前往那些世界頂尖的醫院進行觀摩學習。2006年10月,他們請台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的陳肇隆院士來仁濟醫院主刀實施這裡的第一台兒童活體肝移植手術,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團隊在一旁協助學習;那一次,陳肇隆院士團隊來了12個人,而且背來了所有手術器械。手術很成功,當年那個9個月大的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小男孩至今還在健康地生活著。他還親筆畫寫下「有愛就有力量」,一直掛在陳肇隆的辦公室,見證這個兩岸醫療合作的動人成果。
夏強教授始終記得當年看陳肇隆院士手術時「不可思議」的感嘆,看完陳肇隆院士的手術,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團隊租用了一家公司的亞洲實訓基地,用豬做手術模擬,從早8點做到晚8點,天天如此。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怎麼也做不到像陳肇隆院士那樣「完美」。在努力之下,2016年肝移植達512例,相當於台灣26個肝移植醫院一年的病例數(518例),成為世界之最。
陳肇隆認為醫療無國界,他認為如果兩岸之間能以互相幫助的角度思考,很多事就都不是問題了。可惜在蔡英文「力抗中國」的思維下,陳肇隆院長與夏強教授的美好交流而讓更多人受益的美事,再也不可能再現了。
Blackjack 2017/5/9
Link:醫路獨行 陳肇隆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 盼兩岸以互助角度看待 WHA
2017-05-08 22:49聯合報 記者吳佩蓉╱即時報導
台灣遲遲等不到WHA入場券,外交部透過臉書貼出菲律賓女孩接受肝移植重獲新生的真人實事,以彰顯台灣醫療技術對世界的貢獻,故事背後的主角正是國際肝移植權威、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
陳肇隆說,菲律賓女孩Iya當年透過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鏡頭,從在杜拜接受手術到來台灣回診,全程記錄了重生的過程,也把台灣尖端的肝移植技術展現在世人面前。他笑說,在菲國累計的換肝病人超過百例,人數多到他得定期到菲國參加病友會,看看他的病人。
陳肇隆說,醫療無國界,他的病人來自全球,不僅美國、中南美洲、亞洲,大陸跨海求治者也不少。近日大陸微信瘋傳「兒童肝移植數全球第一」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肝臟外科主任夏強,談仁濟醫院如何成為全球肝移植重鎮。仁濟醫院肝移植團隊今日的成就,也是十年前陳肇隆跨海支援首例活體肝移植手術結下的果。
這則微信輾轉傳到陳肇隆手上,他說,訊息裡只有一處需更正,即2006年10月20日,仁濟醫院首例活體肝移植,由他組12人醫護團隊(非微信報導的16人),帶上所有的肝移植手術器械前往上海,為當年才9個月大的膽道閉鎖兒劉明銳進行肝移植手術。
歲月悠悠十年過,陳肇隆說,當年跨海馳援的一場肝移植手術,猶如在對岸播下一顆種子,如今,上海仁濟醫院已成為全球病例數最多的兒童肝移植中心,2016年肝移植達512例,相當於台灣26個肝移植醫院一年的病例數(518例),上海仁濟十年有成,是台灣換肝醫療移植海外成功案例之一;今年11歲的劉小弟也傳來近照,照片中的孩子健康活潑,功課好、運動強也愛畫畫,親筆畫寫下「有愛就有力量」,一直掛在陳肇隆的辦公室,見證這個兩岸醫療合作的動人成果。
夏強在一次公開的電視訪談中,談起2005年第一次到高雄長庚觀摩陳肇隆肝移植手術時的震撼。他說,肝臟動刀出血量一直是肝移植手術的大挑戰,當年一台肝移植輸血上千上萬毫升都有,出血量以「百」毫升計,一百、二百已經算很少了。
但是到了高雄長庚他才知道,陳肇隆的肝移植手術出血量是以幾毫升至多幾十毫升計,出血量這麼少關鍵在於手術的精細度,尤其看到無論是任何小血管,陳肇隆都仔細的縫合結紮,需要時間更需要醫師無比的耐心,從不斷反覆的動作中體現陳肇隆強調:給健康人做外科手術絕對不容出錯的「完美」精神。
陳肇隆領導的高雄長庚肝移植團體,創下許多世界級紀錄,至今活體肝移植病例3年、五5存活率均超過九成,仍是全球最高。這樣卓越的成就使他成為全球爭相邀請的專家,不僅每月都有海外教學、演講邀約,對岸更早在2000年就積極與他接觸,希望爭取他到大陸示範手術。
他回憶,第一次赴大陸是2001年應北京大學醫院邀請,進行該院首例活體肝移植手術,當年台灣正值第一次政黨輪替,南台灣醫界對於兩岸交流有不少雜音,全賴當時的台塑董事長王永慶在公文上批一個「慶」字,才排除內部阻力,讓他得以順利赴陸。
陳肇隆說,王永慶董事長鼓勵他協助大陸最頂尖的醫院發展肝臟移植高端醫療,包括北京大學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及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等,且王董事長不只一次告訴他:「只要能力許可,我們要幫助祖先來的地方。」
醫療無國界,政治上兩岸關係的冷或熱從來都不影響陳肇隆對搶救病患的執著,不過,眼看今日兩岸關係的停滯、參與WHA受阻,讓他不免感嘆:如果兩岸之間能以互相幫助的角度思考,很多事就都不是問題了。
*********
這裡的年兒童肝移植數全球第一,他卻說自己不在乎……
2017-03-24 由 醫學界兒科頻道 發表于 資訊
作者丨丹萌
來源丨醫學界兒科頻道
夏強教授說,第一次拿到劉先生的片子時,團隊里的人都感覺這片子「拿反了」。
他們不自覺地把片子進行了翻轉,發現上面的字方向不對,才確定,哦,剛剛那面確實是對的。
劉先生是個「鏡面人」,體內多個器官位置與常人相反;他38歲喜得愛女,但女兒剛出生不久便被確診為先天性膽道閉鎖,這是一種肝內外膽管出現部分或全部阻塞並導致淤膽性肝硬化而最終發生肝功能衰竭的疾病。若不經手術治療,多數患兒將在1年內死亡。
肝移植是女兒長期存活下去的唯一機會。
他帶著女兒從遼寧省葫蘆島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這裡的兒童肝移植數量自2011年起就一直穩居世界第一,處理複雜疑難的肝移植手術經驗豐富,甚至包括孩子是「鏡面人」的情況。
不過「鏡面人」作為供體進行活體肝移植數在全球還尚數首次,仁濟醫院肝臟外科主任夏強教授介紹道,在經過800多例兒童肝移植手術後,他們對這類手術已經有了完整的規範,但在這次手術前,他們不得不重新設計手術方案。
「血管的辨識、解剖結構的辨識、切取的位置……我們都需要重新考慮」。
「孩子的體內器官方向正常,如何把這個『反過來』的器官接上去,也對技術提出很高的要求。」
手術最終「一氣呵成」。他們術前精確預估孩子需要216ml的肝臟,肝動脈、膽管、肝靜脈、門靜脈……重要的結構被一一連結,用時不足2小時,術中出血僅為50ml。
「沒有經驗的時候,肝放進去了,肚子都縫不起來」
從2006年實施第一例手術至今,夏強做兒童肝移植已經超過10年了。
早期的器官移植手術,以成人為主,國內器官移植的來源本就緊張,要等到一個適合移植的兒童肝臟更是難上加難。
夏強在2006年之前走訪過許多肝移植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地區,但無論是韓國、日本、香港還是台灣,其實都面臨著器官來源不足的問題,「他們沒有器官就做活體(移植),效果非常好,但是技術上要求很高。」
想到我國移植器官的缺口,他決心一試。
夏強多次前往那些世界頂尖的醫院進行觀摩學習。一次移植等於兩台手術,需要強大的團隊支持,他毫不吝嗇地把團隊中的醫生、甚至骨幹護士也送出去學習培訓。
2006年10月,他們請台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的陳肇隆院士來仁濟醫院主刀實施這裡的第一台兒童活體肝移植手術,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團隊在一旁協助學習;那一次,陳肇隆院士團隊一口氣來了16個人,而且背來了所有手術器械。
手術很成功,當年那個9個月大的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小男孩至今還在健康地生活著。
「現在這個手術好像很平常了,但當時看陳院士做的時候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夏強說。
兒童肝移植比成人難度大得多,雖然成人也可以進行活體肝移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仍是採用完整肝臟替換,各方面匹配度都高;而兒童肝移植,首先,評估肝臟大小就是個大問題,「早期沒有經驗的時候,肝放進去了,肚子都縫不起來」;
另一方面,幾個月大的孩子(仁濟醫院兒童肝移植平均年齡為9個月),要讓他的身體與大人的部分肝臟準確吻合,最細的動脈只有幾個毫米,肉眼看不見,只能在顯微鏡下操作,對技術要求極高;
手術做完了也不是萬事大吉,麻醉、監護、後期抗排異藥物的服用量,都與成人情況不同,「這麼小的小孩子,免疫抑制劑吃多少?人家說參照西方的,完全不對,西方的劑量要遠遠高於中國人的劑量;那你說參照成人的?也不對,成人每公斤體重的劑量要遠遠小於小孩子。」
「所以孩子遠不是一個成人的縮小版。」
「只靠我們一家醫院,承擔不了全國的需求」
技術的困境,曾讓夏強一度想過放棄對兒童活體肝移植的探索。看完陳肇隆院士的手術,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團隊租用了一家公司的亞洲實訓基地,用豬做手術模擬,從早8點做到晚8點,天天如此。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怎麼也做不到像陳肇隆院士那樣「完美」。
還有經濟上的瓶頸。
肝臟活體移植手術費用不低,很多家庭無法承受,聽到數字就直接放棄了孩子,「我們當時都覺得支撐不下去了,技術上很困難,還有很多小孩子我們覺得條件很好,很適合做,但是家裡沒有錢。」
好在他們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並迎來了技術上的成熟與資金上的幫助。2006年至2009年間,他們只完成了30餘例手術,而近兩年,他們一年就能完成200餘例,成為了年移植例數全球第一、1年和5年生存率全國第一的兒童肝臟移植中心。
夏強覺得,自己所堅持的事情是很有意義的,一方面,兒童完整的供肝少,而活體肝移植只需要利用成人很少的肝臟,手術安全,甚至可以用腹腔鏡取肝,對捐肝者創傷非常小,可以很好地解決肝源不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兒童肝移植生存率比成人高得多,在仁濟醫院,接受了肝移植的孩子1年生存率超過90%,5年生存率也接近85%。
他始終記得當年看陳肇隆院士手術時「不可思議」的感嘆,這幾年,也致力於將移植技術進行推廣。他在中國醫師協會的支持下,成立中國兒童移植專業委員會,並發布第一個《中國兒童肝移植臨床診療指南》;仁濟醫院肝臟外科每年都開辦國家繼續教育學習班,也接待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國家前來進修學習的單位。
「只靠我們一家醫院,或是兩三家醫院,是承擔不了全國這麼多兒童的需求的。」夏強說。
他不在乎自己的醫院實施了全國過半的兒童肝移植手術,他希望能有更多醫院學會這一技術,最終能造福更多的孩子。
***
http://a.udn.com/focus/2016/03/08/18432/index.html
坐牢也要衝!他的勇氣 加速器官移植合法
陳肇隆:如果不衝撞法律,台灣移植之路恐怕還要走很久。
陳肇隆:任何領域在最困難艱苦時,往往是切入的最好時機。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昨天和醫學生分享行醫甘苦與歷程,青年學子好奇名醫前輩有沒有做過叛逆的事?陳肇隆坦言,
一生最大的叛逆就是冒著被起訴的風險,率先採用腦死定義為幫患者換肝,促成立法。
他回憶,如果當時不做,台灣移植之路恐怕還要走很久。
陳肇隆率先採用腦死定義為幫患者換肝,促成器官移植立法。記者黃威彬/攝影
你不知道的感人醫事 講座揭祕
由衛福部指導,聯合報、厚生會等合辦的醫療奉獻獎,即將邁入第26年,今年特地與台北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義守大學合辦醫療奉獻講座,首場邀請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演講,吸引眾多醫學生席地而坐,聽他分享心路歷程。
手術換肝 率先採腦死認定
陳肇隆締造多項肝臟移植紀錄,成就獲得國際肯定,但一路認真求學的陳肇隆,並非凡事都「守規矩」。早年台灣、日本等亞洲國家因宗教等因素,器官難求,更沒有為器官移植立法。1984年,陳肇隆不惜衝撞法律,率先採用腦死亡定義,經過捐贈者家屬同意,從車禍腦死的年輕人身上取得肝臟救人,於1984年完成台灣首例肝臟移植成功案例,最後促成台灣腦死器官移植立法。
他回憶,當時立法院處於萬年國會時期,要有前瞻性立法確實困難,決定冒著起訴、坐牢的風險,推動器官移植。陳肇隆說,這是他最大的叛逆,不過,在叛逆前他做了周嚴的準備,絕非貿然行事。
偉大醫生 心中也有典範
陳肇隆現今名聲響亮,學生也好奇他心目中的典範是誰?陳肇隆說,影響他最深的是他的老師、肝臟移植鼻祖史達哲(Thomas Starzl)。
陳肇隆笑說,當他決定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醫院進修時,曾有人提醒他,史達哲非常「粗魯」。陳肇隆解釋,美國從1963年進行肝移植時,一樣遇到心臟停止器官使用與否等問題,且那時剛起步,幾乎開一個刀就死一個,對老師及醫療團隊來說,真是莫大壓力。
慢3秒 老師痛罵20秒
他說,肝臟是很容易出血的器官,手術必須精細、迅速,經常只要慢了3秒鐘,老師會以難聽的字眼罵你20秒,但他認為,老師一個人承受那樣的壓力,相當不容易,因此他形容老師是位非常有貢獻的天才,且是打從心裡仰慕與尊敬。
他說,早年手術時患者大量出血,醫師必須站在矮凳上,才能避免腳踩在血泊中,他以此勉勵醫學生:「任何領域在最困難艱苦時,往往是切入的最好時機」。並以自己一生致力肝移植為例,鼓勵學生們「設立目標、鍥而不捨,把一個目標做好、那就夠了」。
昔備取醫師 今當上院長
享譽國際的陳肇隆還透露,他當年報考長庚外科住院醫師,僅為備取。他說,只要努力就有機會,「一個備取住院醫師,20多年後當上院長,且一當當了13年。」對現今很多年輕醫師不願意選擇內外婦兒等壓力大、工作忙碌的科別,他說,看到瀕危生命,因自己的努力而挽回,成就感非其他工作所能及,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
不少醫學院學生昨到場聆聽陳肇隆演講。記者黃威彬/攝影
感謝感動 醫護聽了好熱血
昨天雖是對醫學生演講,也開放民眾聆聽。一位從事醫院行政工作的羅小姐特地從新竹趕來,她說,聽完這場演講,讓她能夠堅持走下去,回醫院去協助沒有年輕人照顧的老人家就醫。
今年的醫療奉獻講座由昇恆昌、香港商吉立亞、富邦文教基金會贊助,昨天包括北醫校長閻雲、厚生基金會長劉建國及董事長詹火生、聯合報社長項國寧、北醫副校長邱弘毅、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教授劉士永、吉立亞醫藥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彭國書均出席。另兩場演講將於3月24、25日在高雄義守大學與高醫舉行。
聯合報/陳麗婷 報導
聯合報/魏忻忻、柯永輝、須冠達、許瑋琳 製作
主圖/黃威彬 攝影
****
美國「換肝之父」史達哲 病逝匹茲堡
2017-03-08 12:53世界日報 記者曾慧燕╱即時報導
美國換肝之父、外科醫師史達哲(Thomas Starzl),4日病逝匹茲堡,享年90歲,由於還差七天(3月11日)就是他的91歲生日,家人打算那天為他在匹茲堡大學舉辦追思會。
史達哲博士生前不懈努力,研究成功身體器官移植時使用抗拒排斥的葯物FK506,開創肝臟移植新頁,進而發展到各種器官移植,挽救數千人生命。他的肝移植技術傳到台灣和世界各國。
史達哲是於本月4日在奧克蘭匹茲堡大學區自宅安詳辭世。1926年3月11日,他出生在愛阿華州李馬斯,其父是報社編輯,愛寫科幻小說;母親是護士,1947年死於乳癌。原本想當牧師的史達哲,因此立志從醫,1952年自西北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與腦神經外科醫師學位。
1963年他在丹佛科羅拉多大學進行世界首次肝移植,但病人未能存活。1980年底他轉職匹茲堡大學醫院,1981年在匹茲堡做首次肝移植手術;1984年做世界第一次心與肝移植,成功為德州女孩Stormi Jones移植器官。他在匹茲堡的歲月,成為聞名國際的器官移植外科醫師,並把匹茲堡大學醫院(簡稱UPMC)以變成世界最有名的器官移植中心,匹茲大以他為榮,命名該移植中心為「史達哲移植研究中心」。
肝病是台灣的「國病」,其肝臟移植領域曾有「北伯皇、中隆賓、南肇隆」之說,三大名醫都自1983年師承史達哲,在台灣各據一方,以手術刀解救無數肝病患者。
「北伯皇」指的是台灣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李伯皇醫師;中隆賓指的是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院長鄭隆賓;「南肇隆」指的是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醫師。
***
陳肇隆專治肝病40年 這次輪到自己
2016-08-05 03:26聯合報 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口述
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一年有五十多場海內外演講邀約,忙碌奔波,圖為他在新加坡演說。 圖/陳肇隆提供
行醫40年,我醫過無數嚴重肝病患者,沒想到去年自己也發生急性肝炎,事後追究,最大的可能,是身體過勞吧。
擔任高雄長庚院長近13年,每年都有50多場海外學術演講的邀約,但考量行政職務,多控制在20場內,儘量利用周末出訪,且只在當地停留一晚。
去年10月卸任,我心想終於可以償還積欠、未兌現的海外邀約,一個月內在比利時、法國、西班牙多處演講後,又飛北京清華大學演講、大陸院士評選會議,月底從北京飛台北接受「醫療奉獻獎-特殊醫療貢獻獎」主辦單位安排的行程,從衛福部到立法院、行政院、總統府,也是滿檔。
11月6日一早,我搭機到馬尼拉趕兩場演講,午夜抵達新加坡,隔天早上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演講,同一時間習近平在同校演講,會後應邀在香格里拉飯店午餐,剛巧碰到馬習會,見證到兩岸歷史性的一刻。
不過那次回國,我發現自己尿液呈茶色,直覺不對勁,身體雖無不適,但9日仍先抽血檢驗,結果GOT為976、GPT為1886,數字很驚人,我也嚇一跳。我沒有B肝或C肝,一度擔心開刀時感染病毒,但所有可能的因素都已排除,是不明原因的急性肝炎。
內科部主任胡琮輝勸我立刻住院休息,但因美國德州Baylor大學移植外科主任Giuliano Testa教授已飛抵高雄,將停留一周觀摩活肝臟移植手術,當時我身體有些疲倦,不過想到一個大教授大老遠從美國專程到台灣觀摩,我如果真的住院,他一定會很失望,所以還是堅持抱病演示。
Giuliano Testa教授回國後,回函盛讚高雄長庚精湛的手術,密切配合的默契與流暢度有如交響樂團協奏,他有幸目睹,日後移植成績如有所進步,必然是此行觀摩的成果。Testa教授見證到高雄長庚活體肝移植技術,並在歐美醫學會為台灣大力宣傳,我想我這次抱病陪伴,這一切還是值得的。
學會慢活 讓肝臟自我修護
當尿液出現茶色、黃疸或身體不適時,建議大家儘速就醫,讓醫師安排抽血檢驗、做超音波等影像學檢查,確認肝臟有無病變。我自己遇上急性肝炎時,也馬上請教內科醫師,之所以無法立刻住院,一來因須為美國外科教授示範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其次我相信肝臟本身具有自我修護的能力,只要不過勞,也不使用增加肝臟負擔的不明藥物,就能自我療癒。
平日我生活緊湊,海外邀約也多,由於高雄直飛航班少,每次出訪,常利用周五傍晚到香港轉機,周六一早演講後就返回,周一例行看診,接著連續三天排刀,每周都執行3例活體肝臟移植。沒出國的周六,就幫年輕醫師修改論文。周日種樹,10多年來,培育1萬多棵樹苗,讓醫院周遭一片綠意,四季各有風情。這樣的時間安排對我來說,最有效率。
經歷生平第一次急性肝炎,我沒怨天尤人,因為每個人都有機會遇上,按道理我應聽醫師建議住院休息,但現實並不允許,我先做檢查找病因,確認處置的方式,之後沒有特別用藥,靠肝臟本身強大的自我修護能力,果然三個星期肝功能就回復正常,手術、門診等工作都沒有中斷,僅11月的舊金山、首爾、北京、天津、澳門的5場海外演講,未能依約親臨。
不過這次事件,也讓我做一些反思。飲食上,依舊維持地中海式餐飲,多吃海鮮、蔬果、橄欖油、大蒜、堅果,少吃油炸,品酒而不拚酒。最大的改變是過去擔任行政職務時沒時間打球,現在每周犒賞自己打半場九洞高爾夫球,同時每天快走一萬步。
過去出國演講,我只待一個晚上,現在儘量多留一天,順便享受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步調放慢,避免過勞,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避免肝臟再出問題。(記者王昭月/整理撰稿)
醫學辭典/肝炎
台灣常見病毒性肝炎,有可能造成慢性代原的B型及C型肝炎,其次是A型或E型肝炎,或與B型肝炎共生的D型肝炎。
其他像登革熱,HSV、CMV、EBV等疱疹病毒家族及流感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也可能引發肝炎。
另外, 立克次體、鉤端螺旋體等細菌、黴菌、寄生蟲;病人本身膽道或其他器官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遺傳或代謝異常;藥物、化學物質或酒精的使用,亦可能發生肝炎。
急性肝炎通常有發熱、惡心、厭油、腹脹、乏力等症狀,輕、中度的肝腫大,有觸痛或叩擊痛,部分有黃疸症況。
臨床上醫師可依症狀、肝功能的變化、過去病史、年齡及居住環境、旅遊史、藥物史、接觸史等細項做鑑別診斷。
一般性治療要求病患適當休息,少量多餐、避免飲酒、過度勞累和使用對肝臟有害的藥物,並依病情視需要施藥。
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
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
陳肇隆
年齡:65歲
出生地:台灣省高雄市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專長:肝臟外科與移植
現職: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
興趣:育苗植樹、旅行登山、品味生活美學
主要事蹟:
●完成全國首例活體肝移植
●完成亞洲首例一肝兩受的分割肝移植
●完成世界首例未輸血活體肝移植
●完成華人首例活體雙肝移植
●完成1500多例肝臟移植,其中活體肝移植1300多例,維持全球最高的存活率
****
備取醫師成換肝之父 陳肇隆 大膽挑戰醫療極限
2015-10-16 09:01:06 聯合報 記者王昭月/專訪
2016醫我同行 第廿五屆醫療奉獻獎 特殊貢獻獎得主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拓展肝臟移植30多年,把台灣肝臟移植技術推至國際頂峰。正當他卸下高雄長庚醫院院長職務,今年他獲頒醫療奉獻特殊貢獻獎,為精彩的行醫生涯,寫下超完美紀錄。
精進醫術 創最高存活率
肝病是國病,對肝癌或末期肝病患者來說,換肝是延續生命的唯一生機。30多年來,陳肇隆為救人活命不斷精進醫術,他所領軍的醫療團隊更創下全球肝臟移植最高存活率,奠立台灣在國際的醫療學術地位。
陳肇隆師承美國換肝權威史達哲(Starzl),至今年9月底累積換肝一千四百三十多例。1984年,年僅33歲的他在林口長庚成功完成亞洲首例屍肝移植。10年後再完成台灣首例活肝移植,讓過去等待器官、抱憾而終的病人,有機會存活。1997年完成亞洲首例一肝兩受的分割肝臟移植手術,同年也寫下世界首例活肝移植手術零輸血紀錄。2002年完成華人首例活體雙肝移植,2013年完成台灣首例超減體積肝移植。
挑戰法令 採用腦死定義
換肝手術動輒2、30個小時,陳肇隆與團隊跟時間賽跑、與死神拚博,救回無數生命。當年更甘冒被起訴、坐牢的風險,率先採用腦死亡定義,以過人的膽識挑戰老法令,最終促成台灣腦死器官移植立法。回首前塵,他說,「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那樣的時空推動移植醫學」。
2001年陳肇隆(中)赴北京協助完成大陸首例活肝移植。 記者王昭月/攝影 圖/陳...
2001年陳肇隆(中)赴北京協助完成大陸首例活肝移植。 記者王昭月/攝影 圖/陳肇隆提供
活肝移植 不容絲毫錯誤
由於屍肝難求,懷抱悲恤心情的陳肇隆精研活肝移植技術,成為亞洲少數領先歐美的臨床醫學項目,讓高雄長庚躋身國際五大活體肝移植中心之一。他更以活體捐肝手術的安全為已任,率團隊發展出微出血量捐肝術,平均出血量約100cc,大幅提升手術安全,他說:「活肝移植是替健康的正常人動刀取肝救人,絕不容錯」。
陳肇隆大學念高醫,參與山地醫療服務時,學長說籌設中的長庚要招募住院醫師,他前去報考,不料當時外科很熱門,200人只取6名,他核定備取,後來幸運遞補。27年後憑個人努力,他出任高雄長庚醫院院長,他常以這段經歷勉勵後進,「只要肯努力,大家都有一樣的機會」。
30多年來,他每天清晨七點到醫院,一周排三天手術,兩天門診,一上刀就十來個鐘頭,門診常達三百多號,每個病患都要仔細關照,往往回家吃晚餐是在九點才開飯。
醫援國際 自感義不容辭
20多年前,陳肇隆換肝技術早就聲名大噪,東京大學教授河原崎帶領小組6度來台與他合作動物實驗,日本最權威的肝臟外科教授幕內雅敏邀他協助日本首例成功的活體肝臟移植。
這段台日合作的故事,後來成為日本的媒體素材,日本漫畫家以陳肇隆的故事作為藍本,畫成「閃耀吧,手術刀!」漫畫。接著,京都大學畢業的外科醫師作家大鐘稔彥又改編成小說,書名為「孤高的手術刀」,上市後狂賣超過一百萬本。該作者還授權改拍成同名電影,讓台灣的先進醫療,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故事。
「醫療是救人的知識,本來就不該藏私」,陳肇隆說,過去有機會到海外學習,現在行有餘力,更應毫無保留回饋國際社會。他說:「能幫政府做點事,我義不容辭」。
當陳肇隆卸下高雄長庚12年院長職務之際,對於能夠獲頒醫界至高榮譽—醫療奉獻特殊貢獻獎,他幽默地說:「救人是醫師義無反顧的天職,能獲大家肯定,這30幾年,我應該沒有白過吧!」(之一)
陳肇隆 小│檔│案
年齡│65歲
出生地│台灣省高雄市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現職│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
經歷
●台北長庚醫院外科主治醫師
●基隆長庚醫院外科主任
●高雄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
主要事蹟
●完成亞洲首例大愛肝臟移植
●完成全國首例活體肝臟移植
●完成亞洲首例分割肝臟移植
●完成世界首例未輸血活體肝臟移植
●完成華人首例活體雙肝移植
●完成台灣首例超減體積肝移植
話說2001年,北京大學醫院邀請陳肇隆,進行該院首例活體肝移植手術,王永慶在公文上批一個「慶」字,才排除內部阻力及南台灣醫界的反對,因而開啟其交流之路。
上海仁濟醫院的夏強教授為了移植兒童肝臟,長期前往那些世界頂尖的醫院進行觀摩學習。2006年10月,他們請台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的陳肇隆院士來仁濟醫院主刀實施這裡的第一台兒童活體肝移植手術,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團隊在一旁協助學習;那一次,陳肇隆院士團隊來了12個人,而且背來了所有手術器械。手術很成功,當年那個9個月大的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小男孩至今還在健康地生活著。他還親筆畫寫下「有愛就有力量」,一直掛在陳肇隆的辦公室,見證這個兩岸醫療合作的動人成果。
夏強教授始終記得當年看陳肇隆院士手術時「不可思議」的感嘆,看完陳肇隆院士的手術,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團隊租用了一家公司的亞洲實訓基地,用豬做手術模擬,從早8點做到晚8點,天天如此。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怎麼也做不到像陳肇隆院士那樣「完美」。在努力之下,2016年肝移植達512例,相當於台灣26個肝移植醫院一年的病例數(518例),成為世界之最。
陳肇隆認為醫療無國界,他認為如果兩岸之間能以互相幫助的角度思考,很多事就都不是問題了。可惜在蔡英文「力抗中國」的思維下,陳肇隆院長與夏強教授的美好交流而讓更多人受益的美事,再也不可能再現了。
Blackjack 2017/5/9
Link:醫路獨行 陳肇隆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 盼兩岸以互助角度看待 WHA
2017-05-08 22:49聯合報 記者吳佩蓉╱即時報導
台灣遲遲等不到WHA入場券,外交部透過臉書貼出菲律賓女孩接受肝移植重獲新生的真人實事,以彰顯台灣醫療技術對世界的貢獻,故事背後的主角正是國際肝移植權威、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
陳肇隆說,菲律賓女孩Iya當年透過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鏡頭,從在杜拜接受手術到來台灣回診,全程記錄了重生的過程,也把台灣尖端的肝移植技術展現在世人面前。他笑說,在菲國累計的換肝病人超過百例,人數多到他得定期到菲國參加病友會,看看他的病人。
陳肇隆說,醫療無國界,他的病人來自全球,不僅美國、中南美洲、亞洲,大陸跨海求治者也不少。近日大陸微信瘋傳「兒童肝移植數全球第一」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肝臟外科主任夏強,談仁濟醫院如何成為全球肝移植重鎮。仁濟醫院肝移植團隊今日的成就,也是十年前陳肇隆跨海支援首例活體肝移植手術結下的果。
這則微信輾轉傳到陳肇隆手上,他說,訊息裡只有一處需更正,即2006年10月20日,仁濟醫院首例活體肝移植,由他組12人醫護團隊(非微信報導的16人),帶上所有的肝移植手術器械前往上海,為當年才9個月大的膽道閉鎖兒劉明銳進行肝移植手術。
歲月悠悠十年過,陳肇隆說,當年跨海馳援的一場肝移植手術,猶如在對岸播下一顆種子,如今,上海仁濟醫院已成為全球病例數最多的兒童肝移植中心,2016年肝移植達512例,相當於台灣26個肝移植醫院一年的病例數(518例),上海仁濟十年有成,是台灣換肝醫療移植海外成功案例之一;今年11歲的劉小弟也傳來近照,照片中的孩子健康活潑,功課好、運動強也愛畫畫,親筆畫寫下「有愛就有力量」,一直掛在陳肇隆的辦公室,見證這個兩岸醫療合作的動人成果。
夏強在一次公開的電視訪談中,談起2005年第一次到高雄長庚觀摩陳肇隆肝移植手術時的震撼。他說,肝臟動刀出血量一直是肝移植手術的大挑戰,當年一台肝移植輸血上千上萬毫升都有,出血量以「百」毫升計,一百、二百已經算很少了。
但是到了高雄長庚他才知道,陳肇隆的肝移植手術出血量是以幾毫升至多幾十毫升計,出血量這麼少關鍵在於手術的精細度,尤其看到無論是任何小血管,陳肇隆都仔細的縫合結紮,需要時間更需要醫師無比的耐心,從不斷反覆的動作中體現陳肇隆強調:給健康人做外科手術絕對不容出錯的「完美」精神。
陳肇隆領導的高雄長庚肝移植團體,創下許多世界級紀錄,至今活體肝移植病例3年、五5存活率均超過九成,仍是全球最高。這樣卓越的成就使他成為全球爭相邀請的專家,不僅每月都有海外教學、演講邀約,對岸更早在2000年就積極與他接觸,希望爭取他到大陸示範手術。
他回憶,第一次赴大陸是2001年應北京大學醫院邀請,進行該院首例活體肝移植手術,當年台灣正值第一次政黨輪替,南台灣醫界對於兩岸交流有不少雜音,全賴當時的台塑董事長王永慶在公文上批一個「慶」字,才排除內部阻力,讓他得以順利赴陸。
陳肇隆說,王永慶董事長鼓勵他協助大陸最頂尖的醫院發展肝臟移植高端醫療,包括北京大學醫院、北京協和醫院及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等,且王董事長不只一次告訴他:「只要能力許可,我們要幫助祖先來的地方。」
醫療無國界,政治上兩岸關係的冷或熱從來都不影響陳肇隆對搶救病患的執著,不過,眼看今日兩岸關係的停滯、參與WHA受阻,讓他不免感嘆:如果兩岸之間能以互相幫助的角度思考,很多事就都不是問題了。
*********
這裡的年兒童肝移植數全球第一,他卻說自己不在乎……
2017-03-24 由 醫學界兒科頻道 發表于 資訊
作者丨丹萌
來源丨醫學界兒科頻道
夏強教授說,第一次拿到劉先生的片子時,團隊里的人都感覺這片子「拿反了」。
他們不自覺地把片子進行了翻轉,發現上面的字方向不對,才確定,哦,剛剛那面確實是對的。
劉先生是個「鏡面人」,體內多個器官位置與常人相反;他38歲喜得愛女,但女兒剛出生不久便被確診為先天性膽道閉鎖,這是一種肝內外膽管出現部分或全部阻塞並導致淤膽性肝硬化而最終發生肝功能衰竭的疾病。若不經手術治療,多數患兒將在1年內死亡。
肝移植是女兒長期存活下去的唯一機會。
他帶著女兒從遼寧省葫蘆島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這裡的兒童肝移植數量自2011年起就一直穩居世界第一,處理複雜疑難的肝移植手術經驗豐富,甚至包括孩子是「鏡面人」的情況。
不過「鏡面人」作為供體進行活體肝移植數在全球還尚數首次,仁濟醫院肝臟外科主任夏強教授介紹道,在經過800多例兒童肝移植手術後,他們對這類手術已經有了完整的規範,但在這次手術前,他們不得不重新設計手術方案。
「血管的辨識、解剖結構的辨識、切取的位置……我們都需要重新考慮」。
「孩子的體內器官方向正常,如何把這個『反過來』的器官接上去,也對技術提出很高的要求。」
手術最終「一氣呵成」。他們術前精確預估孩子需要216ml的肝臟,肝動脈、膽管、肝靜脈、門靜脈……重要的結構被一一連結,用時不足2小時,術中出血僅為50ml。
「沒有經驗的時候,肝放進去了,肚子都縫不起來」
從2006年實施第一例手術至今,夏強做兒童肝移植已經超過10年了。
早期的器官移植手術,以成人為主,國內器官移植的來源本就緊張,要等到一個適合移植的兒童肝臟更是難上加難。
夏強在2006年之前走訪過許多肝移植技術較為發達的國家地區,但無論是韓國、日本、香港還是台灣,其實都面臨著器官來源不足的問題,「他們沒有器官就做活體(移植),效果非常好,但是技術上要求很高。」
想到我國移植器官的缺口,他決心一試。
夏強多次前往那些世界頂尖的醫院進行觀摩學習。一次移植等於兩台手術,需要強大的團隊支持,他毫不吝嗇地把團隊中的醫生、甚至骨幹護士也送出去學習培訓。
2006年10月,他們請台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的陳肇隆院士來仁濟醫院主刀實施這裡的第一台兒童活體肝移植手術,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團隊在一旁協助學習;那一次,陳肇隆院士團隊一口氣來了16個人,而且背來了所有手術器械。
手術很成功,當年那個9個月大的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小男孩至今還在健康地生活著。
「現在這個手術好像很平常了,但當時看陳院士做的時候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夏強說。
兒童肝移植比成人難度大得多,雖然成人也可以進行活體肝移植,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仍是採用完整肝臟替換,各方面匹配度都高;而兒童肝移植,首先,評估肝臟大小就是個大問題,「早期沒有經驗的時候,肝放進去了,肚子都縫不起來」;
另一方面,幾個月大的孩子(仁濟醫院兒童肝移植平均年齡為9個月),要讓他的身體與大人的部分肝臟準確吻合,最細的動脈只有幾個毫米,肉眼看不見,只能在顯微鏡下操作,對技術要求極高;
手術做完了也不是萬事大吉,麻醉、監護、後期抗排異藥物的服用量,都與成人情況不同,「這麼小的小孩子,免疫抑制劑吃多少?人家說參照西方的,完全不對,西方的劑量要遠遠高於中國人的劑量;那你說參照成人的?也不對,成人每公斤體重的劑量要遠遠小於小孩子。」
「所以孩子遠不是一個成人的縮小版。」
「只靠我們一家醫院,承擔不了全國的需求」
技術的困境,曾讓夏強一度想過放棄對兒童活體肝移植的探索。看完陳肇隆院士的手術,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團隊租用了一家公司的亞洲實訓基地,用豬做手術模擬,從早8點做到晚8點,天天如此。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怎麼也做不到像陳肇隆院士那樣「完美」。
還有經濟上的瓶頸。
肝臟活體移植手術費用不低,很多家庭無法承受,聽到數字就直接放棄了孩子,「我們當時都覺得支撐不下去了,技術上很困難,還有很多小孩子我們覺得條件很好,很適合做,但是家裡沒有錢。」
好在他們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並迎來了技術上的成熟與資金上的幫助。2006年至2009年間,他們只完成了30餘例手術,而近兩年,他們一年就能完成200餘例,成為了年移植例數全球第一、1年和5年生存率全國第一的兒童肝臟移植中心。
夏強覺得,自己所堅持的事情是很有意義的,一方面,兒童完整的供肝少,而活體肝移植只需要利用成人很少的肝臟,手術安全,甚至可以用腹腔鏡取肝,對捐肝者創傷非常小,可以很好地解決肝源不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兒童肝移植生存率比成人高得多,在仁濟醫院,接受了肝移植的孩子1年生存率超過90%,5年生存率也接近85%。
他始終記得當年看陳肇隆院士手術時「不可思議」的感嘆,這幾年,也致力於將移植技術進行推廣。他在中國醫師協會的支持下,成立中國兒童移植專業委員會,並發布第一個《中國兒童肝移植臨床診療指南》;仁濟醫院肝臟外科每年都開辦國家繼續教育學習班,也接待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國家前來進修學習的單位。
「只靠我們一家醫院,或是兩三家醫院,是承擔不了全國這麼多兒童的需求的。」夏強說。
他不在乎自己的醫院實施了全國過半的兒童肝移植手術,他希望能有更多醫院學會這一技術,最終能造福更多的孩子。
***
http://a.udn.com/focus/2016/03/08/18432/index.html
坐牢也要衝!他的勇氣 加速器官移植合法
陳肇隆:如果不衝撞法律,台灣移植之路恐怕還要走很久。
陳肇隆:任何領域在最困難艱苦時,往往是切入的最好時機。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昨天和醫學生分享行醫甘苦與歷程,青年學子好奇名醫前輩有沒有做過叛逆的事?陳肇隆坦言,
一生最大的叛逆就是冒著被起訴的風險,率先採用腦死定義為幫患者換肝,促成立法。
他回憶,如果當時不做,台灣移植之路恐怕還要走很久。
陳肇隆率先採用腦死定義為幫患者換肝,促成器官移植立法。記者黃威彬/攝影
你不知道的感人醫事 講座揭祕
由衛福部指導,聯合報、厚生會等合辦的醫療奉獻獎,即將邁入第26年,今年特地與台北醫學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及義守大學合辦醫療奉獻講座,首場邀請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演講,吸引眾多醫學生席地而坐,聽他分享心路歷程。
手術換肝 率先採腦死認定
陳肇隆締造多項肝臟移植紀錄,成就獲得國際肯定,但一路認真求學的陳肇隆,並非凡事都「守規矩」。早年台灣、日本等亞洲國家因宗教等因素,器官難求,更沒有為器官移植立法。1984年,陳肇隆不惜衝撞法律,率先採用腦死亡定義,經過捐贈者家屬同意,從車禍腦死的年輕人身上取得肝臟救人,於1984年完成台灣首例肝臟移植成功案例,最後促成台灣腦死器官移植立法。
他回憶,當時立法院處於萬年國會時期,要有前瞻性立法確實困難,決定冒著起訴、坐牢的風險,推動器官移植。陳肇隆說,這是他最大的叛逆,不過,在叛逆前他做了周嚴的準備,絕非貿然行事。
偉大醫生 心中也有典範
陳肇隆現今名聲響亮,學生也好奇他心目中的典範是誰?陳肇隆說,影響他最深的是他的老師、肝臟移植鼻祖史達哲(Thomas Starzl)。
陳肇隆笑說,當他決定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醫院進修時,曾有人提醒他,史達哲非常「粗魯」。陳肇隆解釋,美國從1963年進行肝移植時,一樣遇到心臟停止器官使用與否等問題,且那時剛起步,幾乎開一個刀就死一個,對老師及醫療團隊來說,真是莫大壓力。
慢3秒 老師痛罵20秒
他說,肝臟是很容易出血的器官,手術必須精細、迅速,經常只要慢了3秒鐘,老師會以難聽的字眼罵你20秒,但他認為,老師一個人承受那樣的壓力,相當不容易,因此他形容老師是位非常有貢獻的天才,且是打從心裡仰慕與尊敬。
他說,早年手術時患者大量出血,醫師必須站在矮凳上,才能避免腳踩在血泊中,他以此勉勵醫學生:「任何領域在最困難艱苦時,往往是切入的最好時機」。並以自己一生致力肝移植為例,鼓勵學生們「設立目標、鍥而不捨,把一個目標做好、那就夠了」。
昔備取醫師 今當上院長
享譽國際的陳肇隆還透露,他當年報考長庚外科住院醫師,僅為備取。他說,只要努力就有機會,「一個備取住院醫師,20多年後當上院長,且一當當了13年。」對現今很多年輕醫師不願意選擇內外婦兒等壓力大、工作忙碌的科別,他說,看到瀕危生命,因自己的努力而挽回,成就感非其他工作所能及,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
不少醫學院學生昨到場聆聽陳肇隆演講。記者黃威彬/攝影
感謝感動 醫護聽了好熱血
昨天雖是對醫學生演講,也開放民眾聆聽。一位從事醫院行政工作的羅小姐特地從新竹趕來,她說,聽完這場演講,讓她能夠堅持走下去,回醫院去協助沒有年輕人照顧的老人家就醫。
今年的醫療奉獻講座由昇恆昌、香港商吉立亞、富邦文教基金會贊助,昨天包括北醫校長閻雲、厚生基金會長劉建國及董事長詹火生、聯合報社長項國寧、北醫副校長邱弘毅、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教授劉士永、吉立亞醫藥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彭國書均出席。另兩場演講將於3月24、25日在高雄義守大學與高醫舉行。
聯合報/陳麗婷 報導
聯合報/魏忻忻、柯永輝、須冠達、許瑋琳 製作
主圖/黃威彬 攝影
****
美國「換肝之父」史達哲 病逝匹茲堡
2017-03-08 12:53世界日報 記者曾慧燕╱即時報導
美國換肝之父、外科醫師史達哲(Thomas Starzl),4日病逝匹茲堡,享年90歲,由於還差七天(3月11日)就是他的91歲生日,家人打算那天為他在匹茲堡大學舉辦追思會。
史達哲博士生前不懈努力,研究成功身體器官移植時使用抗拒排斥的葯物FK506,開創肝臟移植新頁,進而發展到各種器官移植,挽救數千人生命。他的肝移植技術傳到台灣和世界各國。
史達哲是於本月4日在奧克蘭匹茲堡大學區自宅安詳辭世。1926年3月11日,他出生在愛阿華州李馬斯,其父是報社編輯,愛寫科幻小說;母親是護士,1947年死於乳癌。原本想當牧師的史達哲,因此立志從醫,1952年自西北大學醫學院獲得博士與腦神經外科醫師學位。
1963年他在丹佛科羅拉多大學進行世界首次肝移植,但病人未能存活。1980年底他轉職匹茲堡大學醫院,1981年在匹茲堡做首次肝移植手術;1984年做世界第一次心與肝移植,成功為德州女孩Stormi Jones移植器官。他在匹茲堡的歲月,成為聞名國際的器官移植外科醫師,並把匹茲堡大學醫院(簡稱UPMC)以變成世界最有名的器官移植中心,匹茲大以他為榮,命名該移植中心為「史達哲移植研究中心」。
肝病是台灣的「國病」,其肝臟移植領域曾有「北伯皇、中隆賓、南肇隆」之說,三大名醫都自1983年師承史達哲,在台灣各據一方,以手術刀解救無數肝病患者。
「北伯皇」指的是台灣大學醫學院外科教授李伯皇醫師;中隆賓指的是台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院長鄭隆賓;「南肇隆」指的是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醫師。
***
陳肇隆專治肝病40年 這次輪到自己
2016-08-05 03:26聯合報 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口述
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一年有五十多場海內外演講邀約,忙碌奔波,圖為他在新加坡演說。 圖/陳肇隆提供
行醫40年,我醫過無數嚴重肝病患者,沒想到去年自己也發生急性肝炎,事後追究,最大的可能,是身體過勞吧。
擔任高雄長庚院長近13年,每年都有50多場海外學術演講的邀約,但考量行政職務,多控制在20場內,儘量利用周末出訪,且只在當地停留一晚。
去年10月卸任,我心想終於可以償還積欠、未兌現的海外邀約,一個月內在比利時、法國、西班牙多處演講後,又飛北京清華大學演講、大陸院士評選會議,月底從北京飛台北接受「醫療奉獻獎-特殊醫療貢獻獎」主辦單位安排的行程,從衛福部到立法院、行政院、總統府,也是滿檔。
11月6日一早,我搭機到馬尼拉趕兩場演講,午夜抵達新加坡,隔天早上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演講,同一時間習近平在同校演講,會後應邀在香格里拉飯店午餐,剛巧碰到馬習會,見證到兩岸歷史性的一刻。
不過那次回國,我發現自己尿液呈茶色,直覺不對勁,身體雖無不適,但9日仍先抽血檢驗,結果GOT為976、GPT為1886,數字很驚人,我也嚇一跳。我沒有B肝或C肝,一度擔心開刀時感染病毒,但所有可能的因素都已排除,是不明原因的急性肝炎。
內科部主任胡琮輝勸我立刻住院休息,但因美國德州Baylor大學移植外科主任Giuliano Testa教授已飛抵高雄,將停留一周觀摩活肝臟移植手術,當時我身體有些疲倦,不過想到一個大教授大老遠從美國專程到台灣觀摩,我如果真的住院,他一定會很失望,所以還是堅持抱病演示。
Giuliano Testa教授回國後,回函盛讚高雄長庚精湛的手術,密切配合的默契與流暢度有如交響樂團協奏,他有幸目睹,日後移植成績如有所進步,必然是此行觀摩的成果。Testa教授見證到高雄長庚活體肝移植技術,並在歐美醫學會為台灣大力宣傳,我想我這次抱病陪伴,這一切還是值得的。
學會慢活 讓肝臟自我修護
當尿液出現茶色、黃疸或身體不適時,建議大家儘速就醫,讓醫師安排抽血檢驗、做超音波等影像學檢查,確認肝臟有無病變。我自己遇上急性肝炎時,也馬上請教內科醫師,之所以無法立刻住院,一來因須為美國外科教授示範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其次我相信肝臟本身具有自我修護的能力,只要不過勞,也不使用增加肝臟負擔的不明藥物,就能自我療癒。
平日我生活緊湊,海外邀約也多,由於高雄直飛航班少,每次出訪,常利用周五傍晚到香港轉機,周六一早演講後就返回,周一例行看診,接著連續三天排刀,每周都執行3例活體肝臟移植。沒出國的周六,就幫年輕醫師修改論文。周日種樹,10多年來,培育1萬多棵樹苗,讓醫院周遭一片綠意,四季各有風情。這樣的時間安排對我來說,最有效率。
經歷生平第一次急性肝炎,我沒怨天尤人,因為每個人都有機會遇上,按道理我應聽醫師建議住院休息,但現實並不允許,我先做檢查找病因,確認處置的方式,之後沒有特別用藥,靠肝臟本身強大的自我修護能力,果然三個星期肝功能就回復正常,手術、門診等工作都沒有中斷,僅11月的舊金山、首爾、北京、天津、澳門的5場海外演講,未能依約親臨。
不過這次事件,也讓我做一些反思。飲食上,依舊維持地中海式餐飲,多吃海鮮、蔬果、橄欖油、大蒜、堅果,少吃油炸,品酒而不拚酒。最大的改變是過去擔任行政職務時沒時間打球,現在每周犒賞自己打半場九洞高爾夫球,同時每天快走一萬步。
過去出國演講,我只待一個晚上,現在儘量多留一天,順便享受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步調放慢,避免過勞,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避免肝臟再出問題。(記者王昭月/整理撰稿)
醫學辭典/肝炎
台灣常見病毒性肝炎,有可能造成慢性代原的B型及C型肝炎,其次是A型或E型肝炎,或與B型肝炎共生的D型肝炎。
其他像登革熱,HSV、CMV、EBV等疱疹病毒家族及流感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也可能引發肝炎。
另外, 立克次體、鉤端螺旋體等細菌、黴菌、寄生蟲;病人本身膽道或其他器官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遺傳或代謝異常;藥物、化學物質或酒精的使用,亦可能發生肝炎。
急性肝炎通常有發熱、惡心、厭油、腹脹、乏力等症狀,輕、中度的肝腫大,有觸痛或叩擊痛,部分有黃疸症況。
臨床上醫師可依症狀、肝功能的變化、過去病史、年齡及居住環境、旅遊史、藥物史、接觸史等細項做鑑別診斷。
一般性治療要求病患適當休息,少量多餐、避免飲酒、過度勞累和使用對肝臟有害的藥物,並依病情視需要施藥。
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
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
陳肇隆
年齡:65歲
出生地:台灣省高雄市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
專長:肝臟外科與移植
現職: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
興趣:育苗植樹、旅行登山、品味生活美學
主要事蹟:
●完成全國首例活體肝移植
●完成亞洲首例一肝兩受的分割肝移植
●完成世界首例未輸血活體肝移植
●完成華人首例活體雙肝移植
●完成1500多例肝臟移植,其中活體肝移植1300多例,維持全球最高的存活率
****
備取醫師成換肝之父 陳肇隆 大膽挑戰醫療極限
2015-10-16 09:01:06 聯合報 記者王昭月/專訪
2016醫我同行 第廿五屆醫療奉獻獎 特殊貢獻獎得主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拓展肝臟移植30多年,把台灣肝臟移植技術推至國際頂峰。正當他卸下高雄長庚醫院院長職務,今年他獲頒醫療奉獻特殊貢獻獎,為精彩的行醫生涯,寫下超完美紀錄。
精進醫術 創最高存活率
肝病是國病,對肝癌或末期肝病患者來說,換肝是延續生命的唯一生機。30多年來,陳肇隆為救人活命不斷精進醫術,他所領軍的醫療團隊更創下全球肝臟移植最高存活率,奠立台灣在國際的醫療學術地位。
陳肇隆師承美國換肝權威史達哲(Starzl),至今年9月底累積換肝一千四百三十多例。1984年,年僅33歲的他在林口長庚成功完成亞洲首例屍肝移植。10年後再完成台灣首例活肝移植,讓過去等待器官、抱憾而終的病人,有機會存活。1997年完成亞洲首例一肝兩受的分割肝臟移植手術,同年也寫下世界首例活肝移植手術零輸血紀錄。2002年完成華人首例活體雙肝移植,2013年完成台灣首例超減體積肝移植。
挑戰法令 採用腦死定義
換肝手術動輒2、30個小時,陳肇隆與團隊跟時間賽跑、與死神拚博,救回無數生命。當年更甘冒被起訴、坐牢的風險,率先採用腦死亡定義,以過人的膽識挑戰老法令,最終促成台灣腦死器官移植立法。回首前塵,他說,「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那樣的時空推動移植醫學」。
2001年陳肇隆(中)赴北京協助完成大陸首例活肝移植。 記者王昭月/攝影 圖/陳...
2001年陳肇隆(中)赴北京協助完成大陸首例活肝移植。 記者王昭月/攝影 圖/陳肇隆提供
活肝移植 不容絲毫錯誤
由於屍肝難求,懷抱悲恤心情的陳肇隆精研活肝移植技術,成為亞洲少數領先歐美的臨床醫學項目,讓高雄長庚躋身國際五大活體肝移植中心之一。他更以活體捐肝手術的安全為已任,率團隊發展出微出血量捐肝術,平均出血量約100cc,大幅提升手術安全,他說:「活肝移植是替健康的正常人動刀取肝救人,絕不容錯」。
陳肇隆大學念高醫,參與山地醫療服務時,學長說籌設中的長庚要招募住院醫師,他前去報考,不料當時外科很熱門,200人只取6名,他核定備取,後來幸運遞補。27年後憑個人努力,他出任高雄長庚醫院院長,他常以這段經歷勉勵後進,「只要肯努力,大家都有一樣的機會」。
30多年來,他每天清晨七點到醫院,一周排三天手術,兩天門診,一上刀就十來個鐘頭,門診常達三百多號,每個病患都要仔細關照,往往回家吃晚餐是在九點才開飯。
醫援國際 自感義不容辭
20多年前,陳肇隆換肝技術早就聲名大噪,東京大學教授河原崎帶領小組6度來台與他合作動物實驗,日本最權威的肝臟外科教授幕內雅敏邀他協助日本首例成功的活體肝臟移植。
這段台日合作的故事,後來成為日本的媒體素材,日本漫畫家以陳肇隆的故事作為藍本,畫成「閃耀吧,手術刀!」漫畫。接著,京都大學畢業的外科醫師作家大鐘稔彥又改編成小說,書名為「孤高的手術刀」,上市後狂賣超過一百萬本。該作者還授權改拍成同名電影,讓台灣的先進醫療,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故事。
「醫療是救人的知識,本來就不該藏私」,陳肇隆說,過去有機會到海外學習,現在行有餘力,更應毫無保留回饋國際社會。他說:「能幫政府做點事,我義不容辭」。
當陳肇隆卸下高雄長庚12年院長職務之際,對於能夠獲頒醫界至高榮譽—醫療奉獻特殊貢獻獎,他幽默地說:「救人是醫師義無反顧的天職,能獲大家肯定,這30幾年,我應該沒有白過吧!」(之一)
陳肇隆 小│檔│案
年齡│65歲
出生地│台灣省高雄市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現職│高雄長庚醫院名譽院長
經歷
●台北長庚醫院外科主治醫師
●基隆長庚醫院外科主任
●高雄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
主要事蹟
●完成亞洲首例大愛肝臟移植
●完成全國首例活體肝臟移植
●完成亞洲首例分割肝臟移植
●完成世界首例未輸血活體肝臟移植
●完成華人首例活體雙肝移植
●完成台灣首例超減體積肝移植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