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漫談坦克(十四):台灣的主戰坦克
2009/09/11 03:01
瀏覽76,054
迴響13
推薦20
引用0

1. 坦克在兩岸內戰的角色與地位

 

我們論述台灣的主戰坦克主要是為了考慮海峽兩岸的戰爭,這是中國的內戰。

 

內戰有別於對外國的戰爭,它們之間最根本的不同是內戰必須獲得完全的勝利。

什麼叫做「完全的勝利」?

所謂「完全的勝利」就是領土的全面佔領與控制。由於人是居住在地面上的,這種全面的佔領與控制只有坦克兵和步兵能夠辦到,而以坦克兵最具象徵性。

 

在「漫談坦克(七)」中的圖49,我們看到北越一輛T-54衝破南越總統府的大門,這就象徵南越政府的倒塌和越南的統一。

同樣的道理,如果今天兩岸的和談破裂,中國的統一交由武力來決定,那麼最後的結局不外乎是國軍的坦克在天安門耀武揚威,或者是解放軍的坦克在台北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耀武揚威,沒有第三種可能。

 

很多網友在論述兩岸的戰爭時喜歡大談隱形戰機、無人攻擊機、太空戰、資訊戰、電子戰、網絡戰、控制通訊統禦命令與情報(就是老美不停誇耀、無時不在叨唸的 Command、Control、Communication與Intelligence,簡稱C3I)....等等高深的學問。這些不是不重要,但是它們都不是最基本的。兩岸戰爭打到最後一定是以完全的佔領與控制做為結束,這個工作只有坦克兵和步兵能夠完成。

 

坦克是陸軍最重要的攻擊性武器,現代的戰爭只有坦克兵或步兵的佔領才是真正最後的勝利。坦克的重要性在這個觀點下再清楚也不過了。

 

2. 國軍退守台灣後的裝甲部隊

 

兩蔣時期國軍時刻準備反攻大陸,坦克當然是國軍最重視的第一線部隊。台灣人當家後戰略改為防守,坦克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是反登陸作戰最重要的武器。所以即使陳水扁政府高呼境外決戰也不敢對裝甲部隊的裝備與訓練有任何疏忽,至少理論上應該如此。

 

但是基於種種原因,國軍的坦克在過去的二十年一直沒有得到質的提昇,基本上已經完全落伍,與大陸的主戰坦克整整差了一代,而且差距還在擴大中。今天國軍的裝甲部隊已經沒有能力與大陸的主戰坦克進行會戰,即使執行反登陸的任務恐怕也不能勝任。

 

本篇文章從歷史的方向來論述國軍的裝甲部隊,我們就從政府遷台後說起。

 

國軍的坦克都是美國製造的,主要是M24、M41、M48、M60、和它們的改良型與變種,其中前兩型是輕型坦克。不過國軍退守台灣後最早使用的坦克是M5。

 

【天下縱橫談】的讀者都是關心兩岸問題的,所以我們有必要將上面所列的坦克一一介紹。

 

3. 史都華輕型坦克(Stuart Light Tank,代號M5)

 

1930年代的美國陸軍並不重視坦克,因此在坦克的研發上自然也沒有下太大的功夫。二次大戰爆發後,德國陸軍運用坦克發動著名的「閃擊戰」在歐洲戰場取得一連串巨大的勝利,包括35天就滅了法國,震驚了全世界,也驚醒了美國。美國國防部立刻進行兩種坦克的研發,一種是中型,一種是輕型。中型是30噸的謝爾曼坦克(Sherman tank,代號M4);輕型就是15噸的史都華坦克(Stuart tank,代號M5)。

 

1942年史都華坦克(M5)進入生產,1942年09月發展出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改良型M5A1並進入量產。到了1944年,美國凱迪拉克工廠生產了6810輛M5A1,見下圖。

 

 

圖129:這是2001年在美國印地安那州拍攝的史都華坦克(M5A1),士兵們模擬1944年史都華坦克在諾曼底運載美軍作戰的情形。

 

史都華坦克由於只有15噸,所以裝甲很薄(正面裝甲29毫米)、火力也不強(一門37毫米主炮,一挺12.7毫米機槍和兩挺7.62毫米機槍)、個子相當高(2.59米)容易被敵人瞄準,這些都是它的缺點。史都華坦克的優點是機械性能非常可靠,其中最大的長處是速度,它裝了250匹馬力發動機和有八個前進速度與兩個後退速度的自動排檔,跑得非常快,工廠公佈的最高速度是每小時58公里,實際上駕駛員報告的最高速度達到每小時72公里,這個速度在當時的戰場上是非常驚人的。不過由於使用汽油發動機,史都華坦克的最大航程只有120公里。

 

史都華坦克的性能在歐洲戰場不行,只能履行偵察任務,不過它在亞洲戰場對付日本軍隊卻非常有效。M5A1的37毫米主炮甚至對付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奇哈」都沒有問題,YST 認為這是因為當時日本的煉鋼技術與西方列強有顯著的差距。

 

YST 在這篇文章首先敘述M5A1,因為它是國軍在台灣最早的坦克。不要小看M5A1炮小裝甲薄,它對付只有輕武器的步兵還是很厲害的。1949年10月24日的金門古寧頭大捷就是靠著國軍裝甲第3團第1營的22輛M5A1全殲渡海登陸的解放軍三個團,將近一萬名官兵。解放軍太過輕敵,在沒有重武器的情況下,又在沒有遮蔽的空曠海灘地帶,再厲害和再勇敢的步兵面對坦克也只能被殲滅。戰役結束後,金門防衛司令胡璉贈與裝甲第3團第一營“金門之熊”的稱號,見下圖。

 

 

圖130:參與古寧頭戰役的國民革命軍“金門之熊”的M5A1坦克,陳列於古寧頭戰史館。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有大批M5A1要封存,YST彷彿記得金門戰役的這批M5A1是蔣緯國將軍在1948年(不太確定)親自赴菲律賓(也有可能是琉球)向美軍購買的,沒想到很快就在金門戰役發揮了決定性的功效。

 

金門戰役並不是國軍使用史都華坦克最早的戰役。抗戰勝利後爆發了激烈的國共內戰,當時美國就建議蔣介石使用M5A1,認為這種輕型坦克對付共軍特別適合。於是蔣介石向美國購買了大量的M5A1。YST確信國軍在1947年的徐蚌會戰(大陸稱為淮海戰役)大量使用M5A1,但是這種火力薄弱的輕型坦克未能挽救國軍戰敗的命運。不過胡璉倒是乘坐M5A1衝出了共軍的包圍。

 

M5A1早已從國軍全部除役,它的任務被後來的霞飛坦克所取代。

 

4. 霞飛輕型坦克(Chaffee Light Tank,代號 M24)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進行激烈的坦克戰。落伍的M5坦克實在不堪重任,美國國防部在1943年03月決定製造一款新的輕型坦克取代M5,要求是速度快、重量在20噸以下、可以發射75毫米的直射炮。於是誕生了M24。

 

M24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凱迪拉克部門所設計的一種輕型坦克。M24重18噸,裝一門75毫米炮,一挺12.7毫米機槍,兩挺7.62毫米機槍,兩個八缸汽油發動機產生300  匹馬力使它的最高速度達到每小時56公里。

 

M24在1943年定型,1944年04月開始生產,1944年08月停產,總共製造了4731輛。M24立刻加入戰鬥,有一部分供應英國,英國為它取名「霞飛」紀念美國的霞飛將軍(Adna Chaffee, Jr., 1884~1941),他在推廣坦克的應用上作出卓越的貢獻。

 

霞飛坦克也許是二次大戰最好的輕型坦克,因為它的75毫米炮遠比前任M5的37毫米炮有效而且M24的機件性能非常可靠。但是霞飛坦克對二次大戰勝利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一是它來的太晚(第一批34輛M24在1944年11月才到達歐洲),二是它的數量太少,有的部隊拿到霞飛坦克的時候大戰已經結束了。

 

在朝鮮戰爭霞飛坦克面對T-34 作戰成績很差,T-34的85毫米主炮、20~90毫米裝甲都不是霞飛坦克能夠匹敵的。霞飛坦克裝甲太薄(9.5~25毫米),幾乎任何反坦克武器都可以貫串它。不過在厚裝甲的謝爾曼坦克支援下,霞飛坦克從事偵察工作還不錯。

 

1953年,M24在美軍除役,被M41取代。

 

中華民國在1954年接收美國援助的233輛M24,1966年再接收56輛。

國軍對M24做了一系列的改良:

a.改良了發動機和傳動系統,最高速度達到每小時65公里;

b.廢除副駕駛的座位和他的機槍;

c.換裝90毫米主炮;

d.對空機槍移到車長出入口附近;

e.發動機的蓋子加裝裝甲。

 

改良後的M24稱為M24A1。

 

這些改良的M24A1服務國軍至少到1996年。1996年飛彈危機後有些被運到外島擔任火炮支援的任務。但是絕大部分的霞飛坦克已經退伍了,有些進入地方博物館和公園,譬如嘉義梅園和台中八二三戰役紀念公園,供遊人觀賞拍照,見下圖。

 

 

圖131:陳列在嘉義梅園的M24(霞飛坦克)

 

5. 「華克猛犬」坦克("Walker Bulldog" Light Tank,代號M41)

 

雖然M24霞飛坦克是一個成功的設計,但是它的75毫米炮還是弱了一點,裝甲也太薄了一點,所以戰後美國決定重新設計一個新的輕型坦克配一門有很長炮管的新款76毫米炮和先進的測距儀,於是在1949年就設計了M41。隨著朝鮮戰爭爆發,M41在1951年進入量產,並且在1953年全面汰換美國陸軍的M24。

 

美國最初為M41取名「小鬥牛犬」(Little Bulldog),後來改為「華克猛犬」(Walker Bulldog),紀念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因翻車陣亡的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華克中將(Walton Harris Walker, 1889/12/03-1950/12/23)。

 

註:華克中將是在第八集團軍被志願軍徹底擊潰的大撤退中吉普車翻車死亡的。勝敗乃兵家常事,華克不能被小看。華克是二次大戰的名將,美國第三裝甲師師長和第四裝甲兵團的司令,諾曼第登陸後他率軍橫跨法國一路追擊德軍,收復失土。華克與巴頓齊名,他們也同時被艾森豪授予三星中將,雖然巴頓的第三顆星是提早幾天自己為自己私自掛上的。

華克是一位猛將,韓戰初期的表現也不錯,至少成功佈置而且守住了著名的釜山圓形防線,沒有被趕下海。華克軍旅生涯真正的厄運是中國志願軍進入朝鮮半島參戰。第八集團軍在第二次會戰(中國大陸稱西線第二次戰役)中一敗塗地。這次的潰敗其實不能全怪華克,麥克阿瑟沒有看出彭德懷誘敵深入之計要負主要責任。聯合國軍在二次會戰敗得太慘,如果不是乘坐車輛逃得快(志願軍第40軍是兩條腿在後面追),美國第九軍會被全殲。華克司令運氣不好,倉皇撤退中吉普車翻了車。

華克雖然不受士兵愛戴(帶軍很苛刻)但是他很受艾森豪的賞識。如果沒有陣亡,華克很可能升任為美國陸軍參謀長。他的陣亡上了時代雜誌的封面。

 

 

圖132:第八集團軍司令華克中將

 

「華克猛犬」的裝甲比「霞飛坦克」厚一點,砲塔裝甲達到38毫米,因此重量到達23.5噸,比「霞飛坦克」重了五噸,五百匹馬力的汽油發動機,最高速度每小時72公里。

 

M41只有少量參加朝鮮戰爭,主要是利用朝鮮戰爭來改正一些缺點,特別是矯正它的距離測量儀。

 

M41是一個很靈活的坦克,但是它有三個問題:

1. 發動機的噪音太大;

2. 發動機耗油太厲害;

3. 戰鬥艙太小。

基於上面三個原因美軍士兵不喜歡M41。由於它太重,不能空投,所以美國陸軍部也不喜歡M41,也沒有用它打過什麼仗。不過美國送了一些M41給南越政府軍,在戰場上,南越軍隊發現M41不但非常靈活,而且它的76毫米炮極為準確又非常可靠,在對付北越的T-54/55時居然非常有效。

 

美國至少生產五千五百輛M41,裝備了19個國家。

 

中華民國在1958年接到第一批美國軍事援助的55輛M41,後來又陸陸續續接受七百輛。由於數量龐大,M41成為中華民國裝甲部隊的主力,陸軍與海軍陸戰隊都有配署。

 

 

圖133:美國製造的「華克猛犬」第三改進型,M41A3。

 

隨著歲月的流逝,「華克猛犬」也逐漸老邁和凋零。陸軍早在1990年代初就開始研究如何提升M41。到了1996年,M41的妥善率已經低到58%。1996年發生台海飛彈危機,而裝備第三代坦克卻遙遙無期,因此陸軍啟動了「M41戰車性能提升案」,預算獲得通過交由陸軍兵整中心執行。

 

經過數年的研發和生產,陸軍兵整中心在1999年08月正式公布了50輛M41的改良型,M41D。M41D改進的項目如下:

a.換裝四百零五匹馬力的柴油發動機;

b.加裝德州儀器的CVTTS夜視射控系統(有熱成像儀);

c.改良射控系統(有激光測距儀);

d.改良懸掛系統(全新材質的扭力桿);

e.換裝聯勤自製的76毫米主炮,可以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f.加裝煙霧彈發射器;

g.加裝履帶側裙防護裝甲。

 

 

圖134:陸軍兵整中心生產改良的M41D

 

M41D最重要的改良就是第一項換裝柴油發動機。首先汽油容易著火,安全性很差。其次汽油發動機效率不高,耗油。換裝柴油發動機後,表面損失一百匹馬力,事實上最大航程從160公里增加到450公里。代號M41D的“D”就是指柴油(Diesel)。

 

M41D火炮的口徑雖然沒有變,但是採用了新炮管,增加了膛壓,可以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初速達到每秒1400米,在兩千米的距離可以貫穿45度角的250毫米鋼板。

 

M41D的火炮控制系統裝有數字彈道計算機和激光測距儀,命中率提高很多。

 

在M41D的展示會中,國軍研發人員說,M41D每輛改進費用達到新台幣兩千萬元(大約六十萬美元),改進後的M41D可以使用10~15年。兩千萬元雖然昂貴,但是如此修改的M41D可以說脫胎換骨了。

 

 

圖135:陸軍兵整中心展示的M41D

 

 

圖136:駐防金門的M41D

 

6. 「巴頓」中型坦克(Patton Medium Tank,代號 M48)

 

在第七篇我們說過M48是美國針對蘇聯的T-54/55而研發的主戰坦克。M48塊頭比T-55大,砲塔和戰鬥艙也比較大,將近50噸,裝有一門90毫米的線膛砲。M48的砲口徑雖然比 T-54/55 的 100毫米的線膛砲小,但是M48 的火控系統遠比 T-54/55 好,所以實戰的性能比T-54/55高,這一點在中東的以阿戰爭被証實。

 

國軍在1973年開始接收M48A1,後來又陸續購買了M48A2,總數達到309輛。但是這些早期的A1型與A2型用的是810匹馬力的汽油發動機。M48從第三次的改型A3才開始採用750匹馬力的柴油發動機,但仍然是90毫米主炮。M48一直到70年代中的第五次改型M48A5才安裝了105毫米主炮,但是國軍並沒有獲得這些最新的改型。

 

1981年開始國軍進行性能提升,把這些M48A1/2都換裝750匹馬力的柴油發動機提昇到A3,但是因為這些M48不是美國原產的A3,油箱的空間變小了,所以最大行程為312公里,比原裝的M48A3少了151公里。這個航程嫌短了一點,好在台灣島不大,這也不致構成什麼太大的問題。

 

1991年以後,這些M48A3有250輛又被提升為M48A5,國軍的代號是CM12,下面會討論。國軍已經很難找到M48A3了,YST 就貼一張美軍的:

 

 

圖137:這是美軍步兵第四師,第10砲兵團,第一營的士兵和他們在越南戰場的M48A3,時間是一九六九年六月,地點是越南中部的山區。

 

YST 非常喜歡這張照片,因為它很真實,有別於我們在閱兵典禮中看到的坦克。在炎熱的越南叢林中,美軍士兵的靈活應變(有點吊兒郎當),掛滿家當的炮塔,抵擋熾熱太陽的涼棚,對周遭好奇的眼光,這些大男孩非常可愛,我敢打賭他們在出國前都不知道越南在那裏。

 

7. 「八一七公報」催生「勇虎」坦克(M48H,國軍代號CM11)

 

中國大陸與美國建交是在1979年01月01日,但是對軍售台灣的問題雙方並未達成協議而將它暫時擱置。1982年08月17日中美簽訂聯合公報,簡稱「八一七公報」,解決了這個軍售台灣的問題。

 

「八一七公報」第六條說:

美國政府聲明,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它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在做這樣的聲明時,美國承認中國關於徹底解決這一問題的一貫立場。

 

這是一條影響中美台三邊關係非常重要的條文。由於這個條文,美國不能出售比M48更先進的坦克給台灣。為了提升台灣的防衛能力,美國用合作研製和技術轉讓的方式來繞過「八一七公報」。

 

1984年國軍的「戰車研發中心」與美國的「通用動力公司」共同設計了國軍的第二代主戰坦克,這就是「勇虎」坦克,代號是M48H。

 

「勇虎」坦克就是用M60的底盤,配上改良的M48砲塔和相當先進的火炮控制系統。所以「勇虎」坦克是一個M48與M60的混血產物。這個產品代號是M48H,選用M48是不違背「八一七公報」,那個“H”代表的就是Hybrid,意思就是混合型。聰明罷?

 

「戰車研發中心」趕在M60生產線停止生產之前買了450個底盤,剩下的工作就可以一步步進行了。

1988年,「勇虎」坦克開始測試。

1990年04月14日,「勇虎」坦克裝備國軍,正式成軍,代號M48H。

1994年,「兵整中心」完成了全部450輛「勇虎」坦克的生產。每輛「勇虎」坦克的造價高達三百萬美元,超過美國M1坦克的230萬美元,只比威名赫赫的M1A1的450萬美元便宜三分之一。這..這..這..說得過去嗎?

 

 

圖138:「勇虎」坦克裝備國軍,正式成軍,代號M48H,國軍代號CM11。

 

甲. 火力

 

「勇虎」坦克的主炮是一門105毫米線膛炮,比M48巴頓坦克的90毫米線膛炮威力大多了。這種炮國軍已能自行製造。

 

「勇虎」坦克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重18.6公斤,彈長838毫米,初速每秒1458米。這個動能在1800米的距離可以擊穿T-72的車體前裝甲。

 

「勇虎」坦克攜帶105毫米炮彈60發、12.7毫米機槍子彈900發、7.62毫米機槍子彈6000發,備彈相當充足。

 

乙. 火炮控制系統

 

火炮控制系統是M48H最引以為傲的部分,有各種先進的感應器和數字彈道計算機,在此不詳細敘述。

 

M48H有火炮穩定系統,可以進行動對動射擊。「勇虎」坦克曾經作過表演,在原地做一百八十度轉動而炮口方向不變一直維持瞄準固定目標。下面是它的連續圖片:

 

 

圖139:「勇虎」開始逆時針原地轉,注意此時炮的方向指向車尾,與讀者(照相機)成90度。

 

 

圖140:「勇虎」轉了大約60度,車頭的國徽已經露出來偏向左邊,炮的方向與讀者(照相機)仍然成90度。

 

 

圖141:「勇虎」轉了大約120度,車頭的國徽偏向右邊,炮的方向與讀者(照相機)仍然成90度。

 

 

圖142:「勇虎」完成180度原地轉,加速前進。注意炮的方向一直與讀者(照相機)成90度,從未改變。

 

在「勇虎」掉頭的過程中,炮口的方向一直不變。怎麼証明呢?因為炮管的長度沒有變。如果你看不出這一點,更容易的方法是觀察砲塔上白色的三角形徽章。如果炮塔的方向有一點點隨著底盤改變,這個白色三角形徽章的大小會改變。只要看四張照片這個白色的三角形徽章的面積不變就可以斷定炮口的方向沒有變。

 

所以昂貴的法國的“勒克萊爾”(Leclerc)主戰坦克表演的火炮控制把戲「勇虎」一樣可以辦到。

 

原地轉和炮管穩定不是無聊的表演而是具有重要的戰術意義,前者在狹窄的山間道路有實用價值,後者使坦克可以在運動中進行精確射擊尤為重要。

 

「勇虎」是國軍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在運動中進行精確射擊的坦克,意義非常重大。

 

丙. 機動力

 

「勇虎」相當重,接近53噸,配上750匹馬力的柴油發動機,最高速度每小時只有48公里,以現在的標準來看太慢了,不過最大航程480公里很不錯。

 

丁. 防護力

 

A. 裝甲

 

就像幾乎所有的第二代坦克,「勇虎」沒有複合裝甲,全部是均質裝甲。在最重要的部位,砲塔前部110毫米,車體前面上方部位101毫米;在次要部分部位,砲塔與車體的側面裝甲都是76毫米。

 

這樣的裝甲無法抵禦現代的反坦克砲與反裝甲火箭的攻擊。作為主戰坦克,這是「勇虎」最主要的缺點。

 

B. 核生化防護

 

「勇虎」採用老式的濾毒通風機,位置在砲塔的左後端,坦克乘員必須攜帶面具連接濾毒通風機,這跟超壓式的「三防」裝置落後很多。

 

C. 加裝反應裝甲的「勇虎」

 

由於「勇虎」的裝甲過於薄弱,「兵整中心」為「勇虎」披掛反應裝甲,見下圖。

 

 

圖143:披掛反應裝甲的「勇虎」出現在2000年的湖口裝甲部隊校閱典禮上。

 

目前這種法國GIAT反應裝甲只裝備了兩輛「勇虎」。為什麼?據說「中山科學院」已經研發出比GIAT更好的反應裝甲,值得我們後續觀察。

 

8. 巴頓坦克的台灣改良版(國軍代號CM12)

 

「戰車研發中心」(「兵整中心」的前身)在為「勇虎」設計砲塔時購買了550份裝備,450份製造了「勇虎」,剩下的100份就把M48A3的砲塔改進到跟CM11(「勇虎」)一樣,台灣的代號是CM12。

 

 

圖144: CM12戰車,順利完成通過涉水測試。

 

CM12的性能不及CM11「勇虎」。

 

美國在1970年代中期把M48A3換上和M60一樣的105毫米線膛砲,這就是M48A5。所以外國的報導都把CM12說成是M48A5。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妥的,因為雖然它們的主炮一樣,但是M48A5和CM11的火炮控制系統是不同的。

 

「兵整中心」後來繼續進改裝M48A3成CM12,CM12的總數達到250輛。未被改裝的M48A3不到60輛。

 

9. M60A3

 

1996年發生台海飛彈危機,政治情勢突然有了微妙的改變。危機過後,美國以極低的價錢,大約每輛二十萬美元,把封存的450輛M60A3賣給中華民國。這麼低的價錢只有「勇虎」的15分之一,跟廢鐵差不多,台灣真是賺到了。美國如果早點賣,「勇虎」坦克就不會誕生了。世事難料呀!

 

圖145:台灣的M60A3

 

 

圖146:台灣的M60A3在演習中。

 

10. 小結

 

台灣的戰車實力大致如下:

a. M24 輕型坦克(「霞飛」坦克):大約230輛;

b. M41 輕型坦克(「華克猛犬」坦克):大約700輛,其中50輛是改進型M41D。

c. M48A3 中型坦克(「巴頓」坦克):大約50輛;

d. CM11(「勇虎」坦克,又稱M48H):450輛;

e. CM12(「巴頓」坦克改良型,又稱M48A5):250輛;

f. M60A3 主戰坦克:大約450輛。

 

理論上,台灣的坦克目前以「勇虎」坦克的性能最好;實際上,M60A3也許稍勝一籌。

 

「勇虎」是混血,M60A3是純種。這兩種產品本質上不一樣。混血的「勇虎」有許多潛在的問題不是圈外人能知道的,只有使用者最清楚。尤其國造的105毫米線膛砲是否與美國原裝的砲效能一樣外人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陸軍把一部分「勇虎」分給陸戰隊使用,但是不肯移交任何M60A3。這個現象頗耐人尋味。

 

 

(未完待續)

 

漫談坦克(十五):台灣的輪式裝甲車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國防軍事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3) :
3樓. 蘇信
2009/09/11 07:16
我們也參與過M-48的射控系統研發!

我們也參與過M-48的射控系統研發!

民國六十幾年我們常被派到湖口維修戰車的射控系統,

這個實驗性的射控系統是從F-86D型的射控系統"偷來的"!

再由中科院改良,高炮用的是不錯,

但戰車好像怎麼弄都不太行,

後來有沒有繼續下去就不知道了!

PS:當時的F-86D型用的射控系統就是後來F-15的原型!

和F-86F用的是天差地別!(這型用的是固定光網)

這批飛機是美國借我們的,(才不到幾個月)

知道我們偷拆射控系統馬上就調回菲律賓克拉克基地!

謝謝,很有趣 YST2009/09/13 12:57回覆
2樓.
2009/09/11 05:50
妥善率=欺敵率.......呵呵呵呵!

其實那個妥善率是欺敵用的,真正的事實遠低於官方資料!

這裡說一個已經不是機密的機密:M41在1995潤八月之前的妥善率就已經低於40%了。這是所有當時M41戰車部隊都知道的事實。

M48也好不到哪裡去,柴油發動機比M41的汽油引擎更複雜也更難維護,扭力桿懸吊系統更是爛到爆!

我常常在懷疑M41的數據是寫來欺敵用的,特別是看過她飆車跟射擊之後.......

有意思 YST2009/09/13 12:59回覆
1樓.
2009/09/11 05:21
45公里?是英里吧?

印象中中華民國的裝甲部隊所有履帶戰車跑最快的是M41,我曾經親眼見過行軍中她跑的比小綿羊還快,連續超車.....還超速咧!

45應該是英里,換算成公里大約是72公里....這完全符合我當時見到的實際狀況。在現有資料數據中也是如此。

M41在高速奔馳時排氣管真的會像傳說中的噴火,應該是油氣燃燒不完全造成的。不只如此,而且還是"火很大"....難怪我的叔伯輩叫她"噴火龍"!

這讓我想起當年在基地訓練時大家都讓路給娃娃車(M24)跟噴火龍這兩種最敢跑也跑最快的戰車。常常看著他們揚起漫天沙塵狂嘯而去....M41的汽油引擎聲真的很特別,那種叫囂聲還真不是一般柴油引擎可以比擬的。

非常謝謝,馬上改正。

YST2009/09/11 09:0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