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客年少時總以為麵包都是圓形,而且是西洋人的專屬食物。及長,去到中東,發現阿拉伯國家也以麵包為主食,只是形狀扁平。後來,有機會遊走歐陸,更發現不同國家的麵包,都各有傳統,而且並不侷限使用小麥粉製作,例如德國擅用黑麥,葡萄牙用玉米,匈牙利用馬鈴薯...不一而足,風味萬種。其後到了美國,更發現早年移民先鋒和拓荒者,因為新的農產條件,而變易出許多改良式的祖國傳統麵包,別樹出了獨特的「美國麵包」特色。
在這許多世界上各具代表性的麵包美食中,有一種源於德、法、義大利鄉村,在麵粉裡掺加了“酵頭”所烘烤出來的傳統風味麵包,一直是散客公婆倆的最愛,因為這種「酵頭麵包」除了具有外皮軔脆耐嚼、內心軟潤的共同特色,還會因為所掺“酵頭”的製作時間長短而造成香氣及麵包心的結構有別。例如法國黑麥麵包的“酵頭”只發酵二小時,所散發出來的就是堅果香,內心富有彈性;義大利拖鞋麵包(ciabatta)的“酵頭”發酵十二小時,就帶有淡淡的酵菌味,散發出香檳酒般的香氣,麵包心的結構鬆散多洞,極為適口;而美國舊金山的Sour Dough麵包的“酵頭”由於必須發酵三天以上,吃起來裡裡外外都酸味十足的勁兒,讓人回味無窮。
傳統製作“酵頭”,是把麵粉加水攪勻,任由空氣氧化,滋生酵母菌促使發酵而成,過程曠日費時,品質尤其掌控困難。現代酵母(yeast)普及,製作出來的“酵頭”又品質穩定,自定居洛杉磯後,散婆就自製“酵頭”一大瓶,隨時隨興創造口味,烘烤散氏「酵頭麵包」自娛。今天就取出30克,掺合前陣子玩「酒釀餅」所剩餘的125克麵團(請詳【醇香軟糯的酒釀餅】舊文),發酵兩小時,膨脹至兩倍大時壓出氣泡整形,再發酵90分鐘,在表面劃割斜線後,放進預熱至F350度的烤箱烘烤三十分鐘而成。
這條散婆別出心裁的「酒釀麵包」,外皮軔脆耐嚼;內心微孔舒張,軟潤香甜,
口感鬆糯,微蘊酒香,兼有「酵頭麵包」和「酒釀餅」的特色。好吃!
自製“酵頭”不難,只需酵母(yeast)、麵粉、水而已。製作的方法是在一個乾淨的寬口大玻璃瓶裡注入溫水,撒入乾酵母(yeast),活化五分鐘(超過15分鐘,酵母會死亡)後,放入麵粉攪勻。用布巾覆蓋瓶口,置於室溫環境長時間發酵。期間定時用乾淨的木杓攪拌。當變成濃稠發泡的麵糊狀時,就完成了。
至於“酵頭”三元素的比例和發酵時間,要依構想製作的「酵頭麵包」食譜而定。例如製作兩條純用酵頭發酵的法國黑麥麵包,“酵頭”所需要的水量是150cc,乾酵母(yeast)二茶匙,高筋麵粉125克,發酵時間二小時,每隔四十分鐘攪拌一次。
若只偏好單一種類的「酵頭麵包」,可以超越食譜所設定的三元素比例,用倍數的量製作“酵頭”,發酵完成後蓋嚴瓶蓋,放進冰箱冷藏。但是,每當使用掉部份“酵頭”後,就要添加相等份量的麵粉和清水。也就是說,當取用了250克的“酵頭”,就要補充125克麵粉及125cc清水,與原來剩餘的“酵頭”攪拌均勻後,先在室溫下充分發酵後,再放回冰箱冷藏。
此外,冷藏在冰箱的“酵頭”必須經常取用,否則就要每兩星期「餵養」一次,方法是先攪動瓶中“酵頭”,然後丟棄一半,再加入等分的麵粉和清水拌勻,放在室溫下重新發酵至變成濃稠發泡的麵糊狀,再放回冰箱冷藏。
咱家散婆酷好「酵頭麵包」的程度幾近成癖,每當嚐到富有特色的新口味,必使盡胡攪蠻纏功夫求取製作秘笈。截至目前,她那一疊珍藏了大半輩子的破舊筆記本裡計共記錄有分屬法國、義大利、德國、舊金山各地的傳統「酵頭麵包」製作方法八種。這些記錄,因為年久,又歷經遷徙而遭有水漬蟲蛀,所幸,咱倆雖都已逾耄耋之年,老眼與記憶仍未臻完全昏花,當儘力整理後逐一公佈正統配方食譜,以饕同好。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4樓. 凱C2009/03/06 17:59對耶!
這西洋的酵頭麵包不就與我們中式的酒釀餅類似嗎? 台北有ㄧ家 Lugar 麵包店可作極好的拖鞋麵包, 久不久就會著迷的買上一條來啃 !
- 3樓. 麻吉。舊金山2009/03/06 03:25好棒
受益良多
養酵母真是學問
- 2樓. 筆記阿本2009/03/06 00:21出手不凡
散公出手寫文,連麵包都這麼有"嚼勁兒".
那邊談"澆頭",此邊論"酵頭",看倌果然有眼福.
- 1樓. 捏捏2009/03/05 11:07酵頭麵包
散爺爺和散奶奶人生閱歷豊富又懂得吃.
行家一出手, 秘笈一篇比一篇更精彩
讀者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