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重點:美元的穩定性
2025/03/16 10:36
瀏覽1,009
迴響2
推薦14
引用0
近來美麗國橘子頭大統領的經濟政策,除了使資本市場翻天覆地、一塌糊塗之外,也讓許多望之儼然的經濟學者都搔頭撓耳,苦思其背後的微言大義──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如此暴衝,背後一定有些精妙的政經意涵與理論基礎。
因為這與好幾世代的經濟學基本原理相悖──關稅壁壘,貿易障礙,行政關卡,人力流動設限;這些,都造成經濟學上的「無效率」,地區國家間的「比較利益」如果不能藉由生產要素與終極財貨的交換而實現,「資源配置」便無法達致最佳境界與均衡。
如果不是「討好選民」的白爛藉口,那麼橘子頭到底打算要幹甚麼?
凱因斯學說不用講,芝加哥學派也得靠邊站,甚至亞當斯密以下,主張自由競爭的古典經濟學也不能適用在當今的世界。
當「國界」變成如此聖潔的界線,當偉大的自由燈塔成了猛往自家摟元寶、刮傢俬的土豪──晶片稀土只是開頭,成了「錢進來,貨出去」「只准我賣你」的門神的時候,我們得從更早的年代開始,尋找蛛絲馬跡。
歐洲曾經存在過這樣的一個年代──君王們競相把貴金屬視若瑰寶的「重商主義」年代。
費爾南‧布勞岱爾的鉅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談到「英鎊」這個奇特的先例。他說:英鎊的奇特歷史證明了這樣一句老生常談:英國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與別處不同。
「英鎊本是許多記帳貨幣中的一種。可是,其他記帳貨幣在國家操縱下或在不利的經濟形勢的捉弄下不斷改變比價,而英鎊自從在1560至1561年間由伊麗莎白女王穩定了以後,其幣值直到1920年,乃至1930年始終不變。這裡發生了某種奇妙的、乍一看很難解釋的事情。一英鎊相當於4盎斯純銀或半馬克白銀,在歐洲貨幣價值表上英鎊令人驚訝地劃出一條長達300多年的直線。莫非英鎊置身歷史之外,或者竟因清淨無為而不招惹麻煩?肯定不是,因為英鎊的歷程是在伊麗莎白時代,在艱難、混亂的環境中開始的,它克服了種種危機才保持直線前進,而1621、1695、1774以及1794年的危機本可以使它改變方向。」
這樣數百年的「英鎊奇蹟」其實是眾多因素匯聚,彼此互相影響之下的結果。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英鎊的穩定是英國強盛的一個關鍵因素。沒有穩定的價值尺度,便不容易得到信貸,借錢給君主的人就沒有安全感,也就沒有人們可以寄予信賴的契約。而沒有信貸,就談不到國家的強盛和金融優勢。」
義大利與荷蘭都曾想涉入這個「萬世不易」的太上皇「終極貨幣」的境界,但都失敗了:「1585年建立的里亞托銀行和1609年開業的阿姆斯特丹銀行同樣強制推行一種銀行貨幣。其標價高於價值變幻不定的流通貨幣:銀行貨幣與流通貨幣的差價提供了安全保證。」而英鎊得天獨厚,在皇家海軍的大砲與里茲曼徹斯特等「黑鄉」生產力的源源不斷的支持下,「1694年成立的英格蘭銀行卻不需要這種保證:它的通用記帳貨幣英鎊因其價值穩定,足以給它帶來安全。」
因此,遠在20世紀後半布列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前,「1774年,在美國獨立戰爭前夜,英國聽任它的金幣和銀幣流到國外。它對這一初看很不正常的形勢處之泰然:英國國內的高層貨幣流通已由英格蘭銀行和私人銀行的銀行券承擔;誇張一點說,金銀已降為次等角色。紙幣所以取得決定性地位,是因為英國在取代了阿姆斯特丹後變成全世界交換的匯合點──不妨說全世界的(貨幣及票券)交換都在英國結算……廣泛應用信貸而不是現金、英國只不過賦予舊的解決方案以新的規模,於是湧向英國的票據多於柏桑松交易會,甚至與阿姆斯特丹不相上下。」
於是,當1797年,為動員金融資源與法國作戰,要向歐洲大陸輸出大量現金時,英國議會通過了關於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暫停兌換現金的議案。「最後的奇蹟正是在這裡開始的:《銀行限制法》規定了銀行券強制流通,原定有效期僅6星期,卻實施了24年而未引起任何嚴重的混亂。銀行券原則上沒有任何擔保,但照舊流通,與鑄幣的比價保持不變,至少直到1809 至1810年間是如此。也就是說,到1821年為止的25年間,英國走在時代前面,已經採用了我們今天熟悉的貨幣制度。拿破崙戰爭期間居留英國的一名法國人甚至說,所有這些年頭,他未見過一枚金基尼。」
「幣值穩定」的貨幣,成就是驚人的,而這一成就的取得,「全靠英國公眾的態度,……以及他們對一個始終以穩定為務的貨幣制度由來已久的信任。不過這一信任也建立在財富帶來的保證和信心之上。銀行券的保證金肯定不是金銀,而是不列顛諸島巨量的勞動產品。英國用它製造的工業品和它的轉口貿易取得的收益向它的歐洲盟友提供數額驚人的資助,從而使他們能打敗法國,維持一支在當時嘆為觀止的艦隊以及龐大的陸軍,從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扭轉局勢,使拿破崙陷於困境。在那個時代,任何別的國家都沒有能力做同樣的事。」
所以這樣就說得通了──美元必須穩定,必須給予願意接受它的人信任感。因為就像布勞岱爾口中的英鎊,「沒有穩定的價值尺度,便不容易得到信貸,」借錢給美國的人「就沒有安全感,也就沒有人們可以寄予信賴的契約。而沒有信貸,就談不到國家的強盛和金融優勢。」
至於關稅,那只是障眼法,一種製造「工業優勢回歸美國因此美元會長期穩定」假象的雕蟲小技──因為我們都知道,關稅的保護只會保護到過時的科技,造成無效率的生產、不合理的價格等「市場失效」。創新,從不源自於故步自封。
至於橘子頭為何會如此重視美元的穩定性,或許可以用布勞岱爾對英鎊的評語一錘定音:
「因為它清楚地認識有待打敗的對手 (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巴黎),它不得不長期處於緊張的進攻態勢。英鎊的穩定性不過是它的一個作戰手段而已。」
是的,美元的穩定性,是生死攸關的作戰手段;至於美援美軍米老鼠或可口可樂等這些燦爛雄壯的東西,沒了美元,都只是表象而已。
因為這與好幾世代的經濟學基本原理相悖──關稅壁壘,貿易障礙,行政關卡,人力流動設限;這些,都造成經濟學上的「無效率」,地區國家間的「比較利益」如果不能藉由生產要素與終極財貨的交換而實現,「資源配置」便無法達致最佳境界與均衡。
如果不是「討好選民」的白爛藉口,那麼橘子頭到底打算要幹甚麼?
凱因斯學說不用講,芝加哥學派也得靠邊站,甚至亞當斯密以下,主張自由競爭的古典經濟學也不能適用在當今的世界。
當「國界」變成如此聖潔的界線,當偉大的自由燈塔成了猛往自家摟元寶、刮傢俬的土豪──晶片稀土只是開頭,成了「錢進來,貨出去」「只准我賣你」的門神的時候,我們得從更早的年代開始,尋找蛛絲馬跡。
歐洲曾經存在過這樣的一個年代──君王們競相把貴金屬視若瑰寶的「重商主義」年代。
費爾南‧布勞岱爾的鉅著《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中,談到「英鎊」這個奇特的先例。他說:英鎊的奇特歷史證明了這樣一句老生常談:英國發生的任何事情都與別處不同。
「英鎊本是許多記帳貨幣中的一種。可是,其他記帳貨幣在國家操縱下或在不利的經濟形勢的捉弄下不斷改變比價,而英鎊自從在1560至1561年間由伊麗莎白女王穩定了以後,其幣值直到1920年,乃至1930年始終不變。這裡發生了某種奇妙的、乍一看很難解釋的事情。一英鎊相當於4盎斯純銀或半馬克白銀,在歐洲貨幣價值表上英鎊令人驚訝地劃出一條長達300多年的直線。莫非英鎊置身歷史之外,或者竟因清淨無為而不招惹麻煩?肯定不是,因為英鎊的歷程是在伊麗莎白時代,在艱難、混亂的環境中開始的,它克服了種種危機才保持直線前進,而1621、1695、1774以及1794年的危機本可以使它改變方向。」
這樣數百年的「英鎊奇蹟」其實是眾多因素匯聚,彼此互相影響之下的結果。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英鎊的穩定是英國強盛的一個關鍵因素。沒有穩定的價值尺度,便不容易得到信貸,借錢給君主的人就沒有安全感,也就沒有人們可以寄予信賴的契約。而沒有信貸,就談不到國家的強盛和金融優勢。」
義大利與荷蘭都曾想涉入這個「萬世不易」的太上皇「終極貨幣」的境界,但都失敗了:「1585年建立的里亞托銀行和1609年開業的阿姆斯特丹銀行同樣強制推行一種銀行貨幣。其標價高於價值變幻不定的流通貨幣:銀行貨幣與流通貨幣的差價提供了安全保證。」而英鎊得天獨厚,在皇家海軍的大砲與里茲曼徹斯特等「黑鄉」生產力的源源不斷的支持下,「1694年成立的英格蘭銀行卻不需要這種保證:它的通用記帳貨幣英鎊因其價值穩定,足以給它帶來安全。」
因此,遠在20世紀後半布列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前,「1774年,在美國獨立戰爭前夜,英國聽任它的金幣和銀幣流到國外。它對這一初看很不正常的形勢處之泰然:英國國內的高層貨幣流通已由英格蘭銀行和私人銀行的銀行券承擔;誇張一點說,金銀已降為次等角色。紙幣所以取得決定性地位,是因為英國在取代了阿姆斯特丹後變成全世界交換的匯合點──不妨說全世界的(貨幣及票券)交換都在英國結算……廣泛應用信貸而不是現金、英國只不過賦予舊的解決方案以新的規模,於是湧向英國的票據多於柏桑松交易會,甚至與阿姆斯特丹不相上下。」
於是,當1797年,為動員金融資源與法國作戰,要向歐洲大陸輸出大量現金時,英國議會通過了關於英格蘭銀行的銀行券暫停兌換現金的議案。「最後的奇蹟正是在這裡開始的:《銀行限制法》規定了銀行券強制流通,原定有效期僅6星期,卻實施了24年而未引起任何嚴重的混亂。銀行券原則上沒有任何擔保,但照舊流通,與鑄幣的比價保持不變,至少直到1809 至1810年間是如此。也就是說,到1821年為止的25年間,英國走在時代前面,已經採用了我們今天熟悉的貨幣制度。拿破崙戰爭期間居留英國的一名法國人甚至說,所有這些年頭,他未見過一枚金基尼。」
「幣值穩定」的貨幣,成就是驚人的,而這一成就的取得,「全靠英國公眾的態度,……以及他們對一個始終以穩定為務的貨幣制度由來已久的信任。不過這一信任也建立在財富帶來的保證和信心之上。銀行券的保證金肯定不是金銀,而是不列顛諸島巨量的勞動產品。英國用它製造的工業品和它的轉口貿易取得的收益向它的歐洲盟友提供數額驚人的資助,從而使他們能打敗法國,維持一支在當時嘆為觀止的艦隊以及龐大的陸軍,從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扭轉局勢,使拿破崙陷於困境。在那個時代,任何別的國家都沒有能力做同樣的事。」
所以這樣就說得通了──美元必須穩定,必須給予願意接受它的人信任感。因為就像布勞岱爾口中的英鎊,「沒有穩定的價值尺度,便不容易得到信貸,」借錢給美國的人「就沒有安全感,也就沒有人們可以寄予信賴的契約。而沒有信貸,就談不到國家的強盛和金融優勢。」
至於關稅,那只是障眼法,一種製造「工業優勢回歸美國因此美元會長期穩定」假象的雕蟲小技──因為我們都知道,關稅的保護只會保護到過時的科技,造成無效率的生產、不合理的價格等「市場失效」。創新,從不源自於故步自封。
至於橘子頭為何會如此重視美元的穩定性,或許可以用布勞岱爾對英鎊的評語一錘定音:
「因為它清楚地認識有待打敗的對手 (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巴黎),它不得不長期處於緊張的進攻態勢。英鎊的穩定性不過是它的一個作戰手段而已。」
是的,美元的穩定性,是生死攸關的作戰手段;至於美援美軍米老鼠或可口可樂等這些燦爛雄壯的東西,沒了美元,都只是表象而已。
迴響(2) :
- 2樓. 魔師帆正東2025/04/23 13:51汽車團體籲川普政府暫緩零件關稅 避免裁員/破產
美國多個汽車
業遊說團體罕
見團結一心,
呼籲川普政府
暫緩實施定於
5月3日起生效
的汽車零件關
稅,並稱零件
關稅可能導致
「裁員和破產
潮」出現。
外媒報導,涵
蓋經銷商、供
應商和汽車製
造商的美國六
大汽車業遊說
團體21日聯合
致信美國財長
貝森特和商務
部長盧特尼克
,齊聲反對自
5月3日對非美
製汽車零件徵
收25%關稅。
汽車業團體示
警,關稅將打
亂全球供應鏈
,引發骨牌效
應,導致汽車
價格上漲、銷
量下降、維修
和保養成本更
為高昂。
信中也指出,
許多供應商已
陷入困境、無
力再承擔額外
成本,執意實
施汽車關稅,
可能導致產線
停工、裁員和
破產。
汽車業團體發
表聯名信實屬
罕見,也反映
關稅戰帶來的
衝擊程度;川
普已對非美製
汽車實施25%
關稅,並擬自
5月3日起開徵
汽車關稅。分
析人士認為,
這將導致汽車
銷量大減數百
萬輛、產業成
本增加逾1000
億美元。
川普上週鬆口
表示有意願「
幫助部分汽車
公司」,因車
商需要一些時
間才能將生產
轉移至美國,
但尚未提出具
體措施。
選後醞釀罷免侯友宜? 吳敦義:賴清德不是盼朝野團結
吳主席 是 馬、王 都能接受的人選,是 國民黨內的
最大公約數。
吳敦義主席 應該參選 黨主席 、參選總統 才是 啊!
要相信老母娘是唯一正法 - 1樓. u2025/03/24 18:12
美國和各國的貿易,必須讓他國賺到美元(對美國而言,就是貿易赤字),否則他國沒有賺到美元,這些國家如何和其他國家進行物品的交易?
所以讓他國出超貨物到美國賺取美元,是美國必須接受的事實,否則其他國家就不能擁護美元作為國際交易的貨幣了。
但這也衍生出當前美國貿易赤字的問題,根本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