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
詩人余光中有首詩『西螺大橋』:
矗然,鋼的靈魂醒著嚴肅的靜鏗鏘著。
西螺平原的海風猛撼著這座
力的圖案,美的網,猛撼這座意志之塔的每一根神經
猛撼著,而且絕望的嘯著而鐵釘的齒緊緊咬著
鐵臂的手緊緊握著嚴肅的靜。
於是我的靈魂也醒了,我知道
既渡的我將異於未渡的我,我知道
彼岸的我不能復原此岸的我
但命運自神秘的一點伸過來
一千條歡迎的臂,我必須渡河
面臨通向另一個世界的走廊,我微微的顫抖,但是我必須渡河!
矗立著,龐大的沉默。
醒著,鋼的靈魂。
鏗鏘有力詩句,撼動人心,洋溢積極亢奮精神,鼓舞人們勇往直前,似乎也可拿來形容明石海峽大橋建築的宏偉與氣勢的壯闊。
離開關西大阪國際機場,遊覽車直奔明石海峽大橋。四月下旬,天氣陰霾;此時,日本櫻花都快凋謝,代而起的是一片綠葉盎然櫻樹,欣欣向榮之態。
遠遠地,長虹似的明石海峽大橋就映入眼簾;它優雅身態,靜靜地垂懸在盈盈波濤上,牽引神戶及淡路島。
橋是路的連接和延伸,橋方便兩地相互交流,縮短彼此距離;明石海峽大橋興建完成,連接本洲與四國兩地,節省約一天的車程。
此橋興建於1988(民國77年)5月,歷時10年,耗資5000多億日圓,於1998(民國87年)年4月建成通車,經歷了1995(民國84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的考驗,也通過多次的強烈颱風襲擊,堅如磐石,穩如泰山。
橋全長3910公尺,鋼橋塔高為297公尺,是世界上最高的橋塔,可承受裏氏8.5級芮氏地震;同時,有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橋樑。橋面設有六車道,完成日本人一系列用橋樑,把國內四個大島連在一起的願望。
日本人做事嚴謹仔細,一板一眼,興建此海峽大橋,為克服潮汐、海流、颱風與地震等,做過多次的細膩精密實驗才興建。
旅遊間,在天橋立--傘松公園搭纜車上山,因為下雨,踅踅後,眾人都想提早搭纜車下山,要求管理員開放柵門。這位老兄笑瞇瞇地指著腕錶說:時間還沒到,還差一分鐘;
車子經過市區,Manapan瞥見馬路旁數處工地,用鐵柵門圍起來,還有警衛雙手背後腰,警戒站在柵門前守衛指揮。
小事繩墨規矩,慎重其事;大事兢兢業業,臨深履薄,負責敬業精神令人難忘,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下車後,一陣寒冷海風襲來,眾人裹著外套,迫不及待徒步前往舞子海濱,一睹雄偉壯觀的大橋。
地上醒目出現中、日、英與韓語四國文字指示方向。
購票後,由此大門進入,搭電梯直上舞子海上迴遊展望台。
一直覺得日本人頭腦精靈,善用資源;車子經明石海峽大橋要收費,橋下也巧妙設計展望台,收費供遊客參觀;想進一步了解,花日圓三千,進到大橋的內部,聆聽關大橋的建造歷史,再上297公尺高的橋墩頂部吹海風!看海景啊,見識興建大橋的艱辛,體會臨高眼闊的雄偉,把掏別人口袋的錢方法,發揮得淋漓盡致,賓主又盡歡。
日本旅遊人員普遍有「一期一會」觀念,即是將接待客人視為一生只有一次的機緣,自然美景與傳統文化引人入勝外,就是『人』的溫馨感覺,強烈可見可聞。所以,去過日本旅遊的人,都有渴望再去的期待;同團一位七十多歲歐吉桑,告訴Manapan,他酷愛來日本旅遊,前後有26次,日本國度四大島都走遍,以後有機會還是想再來。日本政府該頒發「最佳粉絲獎」給他。
日本治安良好,交通便捷,市容整齊,馬路乾淨,看不到堆放垃圾、雜物,連京都市內--鴨江,清澈乾淨,潺潺溪水流過,看不到漂流物,更無異味;每次上、下車,遊覽車司機都笑瞇瞇和客人點頭打招呼,親切和藹態度讓人難以置信只是客套的禮儀?景點的公共廁所,潔淨清爽,都裝置免治馬桶,貼心細膩讓人舒適;疑竇的是旅遊日本五天,沒見過清潔人員打掃;每日晨起均慢走街道巷弄,也不曾見到清潔人員在掃地?
到飯店時,服務生在大門前排列迎接,笑容滿面迎客;離去時,也站在大門排列整齊揮手送客,彬彬有禮的待客之道,讓人窩心稱讚;販售的點心、紀念品,製作精美,包裝可愛,味道甜美,很難讓人抗拒。
「二十年前,我曾到北海道遊玩,吃那邊的冰淇淋,一直忘不了那含在口中,舒軟甜蜜的滋味。」一旁的Manapan聽得瞠目結舌,這個歐巴桑該得『最佳哈日獎』
「我荷包的錢,就是被他們不停笑臉、哈腰、鞠躬拐得光光的。」歐巴桑笑著說。
日本物品都清楚標價,飯店、賣場、超市等,標售的價錢幾乎都相同,也都是不二價;不像在中國大陸,售價因人而異,常有受騙感覺;只是日本物價高,一小瓶礦泉水,台幣四十元;一片小玉西瓜,台幣百元;一碗拉麵更要台幣三至四百元,物價之高,讓人難以消受。只是,日本人生意行銷策略,深諳人性;旅程結束,通關後,進入關西機場準備搭機回臺,在出境室看到一處販售店,十幾位旅客,每人手上抱著『三兄弟薯條』禮盒,等著結帳。
「這薯條是北海道名產,在關西,只限出境室內才買得到。」朋友老馬識途提醒。
瞄瞄一旁堆疊得比人還高的薯條禮盒,上面還用中文大大寫著:每人限購三盒。吊足人胃口,Manapan好奇購買三盒;幾天後,才憶起薯條,想找來品嚐,竟然不見蹤影。
問太座:「我的三兄弟薯條到哪兒去了?」
太座淡淡一笑:「還在?早就進到你女兒的肚子!」沒想到女兒動作真快;問女兒好不好吃?
「不錯!很好吃。」
女兒差不多變成哈日族,喜愛蒐集日本小玩意,愛看日本影片,如醉如癡。
出電梯後,就是海上迴遊展望台,穿過透明圓形通道,可以觀看兩邊複雜的大橋鋼樑結構。
圓環狀的長廊,從左前方順路繞一圈。正前方壁上,黏貼著兩張『順路←』指示牌,只有繁體中文,是不是台灣人在此都搞不清楚遵行方向走?(日本的車子是靠左行駛)
照片中的男士就是咱們導遊,他是大阪人,母親是台灣人,父親是日本人,日語、華語流利。
華語是其父聘請老師到家嚴格教導,沒進步就大聲斥責,幼年時恨死父親、也痛恨學華語;父子關係嚴重對立,為發洩情緒,瘋狂飆車發洩怒火,夾在中間的母親左右為難,暗自飲泣。
誰知,成家後,遇上日本失落經濟二十年,日幣升值,產業紛紛外移,年輕人就業困難,他自己僥倖靠一口流利華語,養家餬口,當起導遊帶華人旅遊。
「世事難料,不要太早恨一個人,尤其是你的親人,有時反而要感謝他。」他笑著說。
1995(民國84年)1月阪神大地震,他成了受災戶,每日領取配給簡單食物,讓他養成一天只進食一次習慣。
「你看我!身體好得好呢!還不是天天工作。」他聲音宏亮,精神煥發。
2011(民國100年)年3月11日東北仙台大地震,基於感恩回饋,他暫時放下工作前往災區援助,也是一日一餐。聽後,難以置信。
問他怎麼受得了餓的煎熬?
「習慣了就好!」他淡淡一笑。
習慣吃大魚大肉,粗菜淡飯就是折磨;習慣一日一餐,一天三餐就是浪費奢侈,真不知這位老兄是地震『震』出奇人異事?還是Manapan陷入飲食的盲點,商賈廣告的陷阱而不知?
最近讀到楊定一著作《真原醫》康健出版,
「其實大多數的人吃得太多。其中只有少部分食物是身體所需,其餘則造成了身體的負擔,有名的羅馬作家和自然學者蒲林尼(Pliny)寫道:『大多數的人努力填飽肚皮,卻不知這樣會讓自己受苦。』而這一切,到目前依然沒變。」p 89
人真的需要進食那麼多嗎?需要大魚大肉地吃嗎?
「肉類中的蛋白質,只有不到二五%能完全被消化並轉化成有用的營養成份,其他的肉類蛋白質則在腸道中緩緩腐敗,直到隨糞便排出為止」p118
只滿足一時口慾快感,吃進去的雞鴨魚肉大都變成垃圾,還加重器官消化代謝的負擔,難怪高血壓、糖尿病、洗腎等年齡逐年降低,飲食觀念與方法,真要回歸到純樸自然的生活型態 。
,從玻璃窗戶往下俯瞰,鋼樑粗壯鉅大,氣勢壯觀。
阪神大地震時,這座橋只有一小部分損傷,整體結構絲毫無損;細膩的設計與嚴謹的工程建造,讓大橋固若金湯,雄踞在滔滔大海上,無畏地震與颱風的蹂躪。
轉到另一邊俯視,鋼樑氣勢雄偉挺立。
左下方步道,是維修人員的工程通道,可行四輪工程汽車;維修人員必須常常來回檢查大橋的結構及負責維修工作。
展望廣場在距陸地150公尺處的海上,地板上裝有透明玻璃地板,離海面47公尺,向下窺視,不免腳麻,膽怯且看且走。
從玻璃步道腑瞰盈盈海面,令人膽戰心驚,也饒有一番驚喜之味。
老外行走其上,老神在在,一副悠哉瀟灑。
從觀景台窗戶探望,港灣旁一座醒目的淡綠色的八角形的三層樓建築物,就是『移情閣』,也就是孫中山紀念館。
此豪宅,原是神戶華僑吳錦堂的別墅,前身是松海山莊;
1913年3月14日,松海別莊接待以國賓身份訪問日本的孫文,財經、政界人士在此歡聚一堂。從此,松海別莊就作為孫文紀念地,留在神戶人民的心中。
1915年,吳錦堂為紀念自己60歲大壽以及隱退實業界,建了一座三層的樓閣,為寄託自己對故鄉“中國”的相思之情,取名為『移情閣』。
1966年為紀念國父百年誕辰,吳家就把它捐給神戶華僑總會。
1982年華僑總會又捐獻給兵庫縣政府,縣政府在1984年把它作為孫中山紀念館向一般民眾開放,這裡是日本唯一的孫中山紀念館。
1994年3月,因明石海峽大橋的建設,移情閣被解體轉移到原址西南角200米處,著手復原,於2000年4月完成。
下樓後,直奔移情閣,庭院外免費參觀,館內則要收費。
沿著館外踅了一趟,不過是尋常建築與簡樸的庭院,在歷史的洪流中,卻因緣際會意外成了古蹟。
真佩服吳錦堂後代,慷慨無私將房舍捐獻;也可知,孫中山在這些華僑心中地位有多崇高。
移情閣的入口,行程並沒有安排入館參觀。
站在移情閣旁,遠眺迷濛淡路島,明石海峽大橋從神戶這一端橫越瀨戶內海到淡路島,縮短兩地距離,方便人民往來;海風颯颯地吹來,Manapan不禁憶起孫中山先生,來移情閣作客歷史。
西元1912年4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誕生,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才三個月,卻在革命黨人妥協下與與帝國主義暗中支持袁世凱,明知袁氏狡猾奸詐,殘暴不仁,為顧大局,相忍為國。
「如果袁公真心擁護共和,結束清朝專制,我就讓位給他。」孫中山先生語氣大度地說。
翌年,1913年2月13至3月23日,孫中山先生以國賓身份到日本訪問40天,拜訪老友,考察日本鐵道,所到之處,受到熱列歡迎; 3月14日來到神戶,當地華人與財、政界人士就在移情閣舉辦了一場歡迎餐會。
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消息傳到在日本作客的孫中山先生,怒不可抑,指責袁氏授意暗殺。(歷史並無直接證據指向袁世凱唆使)
回國後,7月,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但遭到失敗。
袁世凱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是個「治世能臣,亂世奸雄」的人物,為清朝務實幹練的能臣,自小站練兵至接掌北洋,對中國軍事近代化有其貢獻,亦為推動庚子後新政的重要人物。
孫中山與袁世凱倆人在朝代更迭巨輪轉捩點,扮演舉足輕重角色;歷史舞台也讓他們為自己命運,提供難能可貴的選擇機會;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結果,袁世凱利益薰心,無視民主浪潮滔滔奔流而下,選擇當『城牆』演員,將自己與外面世界隔絕,先設法當上終身大總統,再圖謀黃袍加身,做起中華帝國的洪憲大皇帝;
孫中山豁達大度,心胸寬闊,選擇當『橋樑』角色,將國家、民族與當時奔騰的民主潮流牽引一起,從此,倆人在歷史地位上,形成天壤之別的結局。
袁世凱奸巧算盡,天不容,皇帝夢碎,失足成千古恨,落得身死名裂,遺臭萬年下場;孫中山先生胸襟廓大,容忍為懷,反成了華人社會尊崇的革命先知與景仰的國父。
1996年溽暑,Manapan到南京中山陵參觀;沿著雄偉的階梯,拾級而上,一路遊客如織,絡繹不絕;登上頂臺,已是汗流浹背,然而遠眺天際,就被磅礡氣勢震撼,不枉腿酸腳麻;慨嘆,為人當如此,生為人傑,死為鬼雄,立志做大事,不做大官,為國為民。
中山先生臨終最後遺言是「和平……奮鬥……救中國!」念茲在茲的都是人民福祉與國家的前途,一生勇敢艱辛揮舞著革命旗幟,鏤刻著頂天立地的男兒形象,不屈不撓的抵抗專制強權,光明磊落,氣概豪邁,男兒到此,不是豪雄也難!
西元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舉國偃旗,萬民哀悼,稱頌中山先生的輓聯很多。其中,當代才子徐樹錚所寫的,用典精闢,含義深刻,高度凝練地概括了孫中山一生的主要歷史功績,被推為眾輓聯之冠。
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興,一言而喪;
十稔以還,使無公在,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上聯,說明治國之道無他,只要掌握一個「民」字;所以,中山先生創造的主義,稱為「三『民』主義」;所建立的黨稱為「國『民』黨」;所建立的政府稱為「國『民』政府」;所建立的軍隊稱為「國『民』革命軍」。
徐氏說:「一言足以興邦,一言足以喪邦。」這所謂一言者,就是一個「民」字,即所謂「得民者昌,失民者亡」的意思。
下聯,是稱讚中山先生的偉大,就是一個「天下為公」的「公」字,中山先生真正做到了「大公無私」。
只是,後世子孫無盡的貪婪與自私、將孫中山創建的國民黨的黨魂與理想,拋諸腦後,背離民心,國民黨被迫倉皇離開大陸;如今,在台灣政治勢力衰蔽,黨產被迫要清算歸還,孫中山地下有知,也會感慨一代不如一代!
歷史是公平的!也是無情的!所謂梟雄軍閥或英雄豪傑,就取決當事人寬闊心胸與眼界格局!
日本明石海峽大橋位置圖。
此大橋連接神戶與淡路島,淡路島另一端又透過大嗚門橋與四國相連,如此本州與四國透過這二座橋巧妙的連結成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