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公司裡 我們常常發現一種矛盾的現象 
很多員工常常覺得自己的努力都沒有被老闆認可
而老闆則總是覺得員工怎麼一直都沒長進
也就是 : 自我認知的價值 不等於 老闆對你價值的認知
這樣的矛盾產生的根源是因為  
人們通常比較不會去思考自己對公司的價值在哪裡 而只是一味地埋頭苦幹
這樣往往會只有do the thing right 而非 do the right thing
力氣沒有使在刀口上  對公司或對自我  這都是相當可惜的
為了養活所有的員工與老闆自己  
老闆無法迴避的關心是:  如何以最少的投資(成本)來得到最高的報酬?
也就是所謂的ROI (投資報酬率)
把ROI概念反應在人力資源上  
就是以某員工(在人力市場上)的價格 與該員工的工作成果 對公司市場價格的貢獻度有多少來衡量  也就是他認定的員工CP值 (這兩者都是價格 所以才能有個比值)
所以老闆對員工的價值認知  其實是以價格的概念來衡量的
很可惜的  價值與價格是兩碼事   是兩個應用於不同主體上的概念  
價值與價格之間   並沒有等價的關係   (空氣沒有價格   但是價值很高)
價格   是一種僅僅能存在於"能發生交換行為的市場"裡的客觀標準 
這是應用在交換兩方之間的一個約定標的
價值   則是對某位個人而言所感受到的效能 (或經濟學上所指的"效用"utility)
這是被單一個體所主觀認知感受到的  沒有一把尺能衡量這種感受 
沒有任何兩個主觀個人  能夠客觀地在他們之間交換他們對於同一件事物的價值感受
(你說很爽 我卻永遠無法知道那到底是多爽)
所以問題來了
員工的價值等於價格嗎??
價格的來源是市場
只有當一個XX市場能存在 使得交易能發生的時候  
我們才有機會 利用"價格" 來粗糙地代表某東西的價值
當價格與市場被應用在人力資源上的時候  
就是由就業市場來幫員工定個價格 (他的薪資福利)
公司為了取得員工這種資源(勞力 腦力 關係管道...) 必須付出成本代價
所以員工的成本  這時候就被等化為市場上給這位員工的月薪 (時薪 年薪...) 
而大家習慣講的"性價比CP值" 與老闆看的"ROI"  
也只有在掛個價碼的時候  才能有個"客觀" 的計算基礎來比較
但另一方面  員工常常思索的卻不是自己的"價格"  而是自己的"價值"
所以這就只好讓我們好好思考所謂的"價值"是怎麼一回事了
查查字典 "value" 這個字可以得到以下的解釋:
1、重要性, 益處
2、價值; 價格
3、等值; 等價物
4、價值觀
5、估價, 評價
6、尊重; 重視, 珍視
伏爾泰說:"我做的事情是多麼微不足道  可是我去做事的這件事本身 是無比重要"
唯有認知與認可自己的價值  才能讓我們充滿熱情與專注的完成工作
天下文化出版事業部的林天來總經理說過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話:
"人應該盡早定義自己能成功創造高度被利用的價值是什麼"
再來才是讓自己努力的成果 去展現出價值來 
那麼   我有創造出自己被高度利用的價值嗎? 值得好好想想!
對公司而言 員工的價值與價格(成本)各自指的是什麼呢??
不用懷疑  我對公司的價值一定要在 "被利用"的情況下  才能存在 才能被認識  
那麼我們如何認定自己所具備(對公司)的價值  並且讓自己被利用呢??
"學習"是讓自己增值到對的方向上的唯一法門 (除非你是天縱英明 )
妙的是  透過公司為大家安排的課程與各種職務所要求的資格是什麼  
就能知道在公司(老闆)心目中  什麼叫做"我的價值" 
從基層往高層成長的過程裡  
我們該注意的是 透過訓練與發展課程  瞭解公司認為我對公司 該有個什麼價值?   
而不是該如何在工作上表現出機械化效率
唯有當我們運用不斷學習的過程而在對的方向上增值之後  
才能突顯出我們自己對公司的重要性  得到更好的評價  獲得尊重與珍視
當然啦   也別忘掉的是   "讓自己在人力資源市場上 得到一個更好的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