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文學劇場《驀然回首—非常辛棄疾》觀後
辛棄疾〈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遭彈劾七次,不為南宋朝廷所用,與北方的心愛夫人只能在夢中相見,至死仍在疾呼北伐抗金「殺賊、殺賊、殺賊」,含恨而終;又是一個深受「文人典範」影響的典型,自古文人之不幸是讀者之大幸,可為何文人終要走上抑鬱而終的不幸命運?
在歷代文人典範與文化傳統架構,浸潤於中華文化中的青年人,從渾渾噩噩以至在文學、思想中受到感動、號召;譬若屈原典型「變白以為黑兮,倒下以為上,鳳凰在笯兮,雞鶩翔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文天祥典型「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龐大的「文化基因」遺傳下,似乎必然要「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因此過去曾問金凌老師,我輩中文人當越浸淫於文學思想,是否因此「文人典範」、「文化基因」深入其心,因而必然走向相同的道路?
如果擺脫不了,有何方法可以跳脫此種情感、情緒的感召,而不致憂思徬徨,不知何往、懷才不遇,終日鬱鬱,直至一死才能解脫?
金凌老師答覆(節錄):
屈原自殺一事須看他當時所處的位置。第一層是當時的政治權力結構─君主制,這是屈原和當時人所無法改變的客觀基礎。第二層是實際權力運用中的變化消長,這是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的消長關係,其關鍵在君主。君主就像站在翹翹板的中間,他的重心偏左或右,偏的力道大小,就影響君子和小人之道的消長。而君主人選是屈原和當時人所無法改變的。第三層是現實層面,屈原處於小人之道長的環境,而且屈原無法扭轉這種情勢。第四個層次是屈原的選擇─沮喪至極而自殺。
現代社會的資源並不完全集中在政治領域,反而產業領域更為蓬勃。所以才智發揮之途更寬廣。但是只要是組織,都和政治領域一樣,有第二層和第三層的事務,只是沒有像傳統政治領域那麼激烈而已。因此現代人在遭遇打擊和挫折時,有其他的出口,不像屈原沒有其他的出口。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