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家族治療模式,是非常看重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自我的學派
當我們面對難題,想要做出改變或療癒,不是從分析問題開始,
而是從接觸自己這個人開始,為什麼呢?
在我學習和帶領多年的經驗裡,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那就是問題沒有做好、最正確的處理結果,可是有最希望可以得到的結果,一個孩子每天都玩手機到半夜,不只影響課業和健康,父母的管教到最後也跟孩子有了衝突,漸行漸遠,當這樣的難題出來,尋求了專家,大部分會開始分析找到核心點做處理改變,而薩提爾模式當然會了解問題的脈絡,但是,更重要的是,薩提爾重視父母跟孩子會想要什麼呢?
這看起來是普通的問句,但是,認真聆聽,你會發現大家一開始都會先回答「不要的」,不要孩子玩手機、不要父母管太多,那要什麼呢?你覺得父母要的會是一樣的嗎?不,我發現這個問題若認真思考,每個人要的都不一樣,有人要孩子專心課業、有人要孩子更健康、有人要孩子學習自律、有人要關係更親近、有人要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不同,孩子有人要的是同儕的親近、有人要的是贏、有人要的是遠離父母的衝突而安靜、
也就是說,面對同一個情境,若有機會核對自己要什麼,即使是同一個家庭,都有機會要的不一樣,在一個工作坊裡,即使同是父母,更可以看見大家要的可能都不同。
但這些期待,從我的體會中,我發現當我們說出這些期待,大部分都是我們想像的、我們覺得應該的、我們認為這樣才對的,所以我們會理所當然的期待,有些期待,經過討論,或許可以了解是不合理的、不可能的、不切實際的,我們會想放下,譬如父母要孩子完全都不能用手機,對現在的世代而言,這是不切實際也不符合現實的,然而,你有沒有發現,知道但是卻仍然想執著,知道了還是放不下,你有沒有感覺到那一股緊抓不放的感覺呢?
那是因為,這些期待蘊含著我們作為人的生命渴望,越是緊抓不放的,越跟過去童年未滿足的期待有關,但是,到底是跟哪個童年未滿足的期待有關,到底過去哪個渴望一直匱乏呢?
「薩提爾模式裡,渴望是指全人類在生命成長中共通所需要的:愛與被愛、認可、接納、自由、安全、有意義、有價值...等」,「期待則是滿足這些渴望的具體方式」,對一個小孩而言,很可能每次哭了,媽媽抱,孩子被愛、安全的渴望就滿足了。
但現在的我們,知道了一些期待,但是,接觸不到深層的渴望,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接觸、連結不到自己,簡單地說,你會發現大部分不瞭解自己的人,你問他要什麼,通常他說不出他心理要的,也許他可以說出外在要的,但是,仍然說不出內在真正渴望的,另一個則是厭惡、不接納自己、不喜歡自己的人,你也很難從這樣的狀態下,真正的聽見他要什麼。所以才會說,當一個人接觸自我,才能接觸渴望,才能說得出來。
當父母面對孩子的事,接觸到自己的內在,感受到自己其實是委屈、生氣、不安,深怕自己做不好,沒有給孩子最好的環境,無法提供健康滋養的環境給孩子,讓孩子走錯路,自己也會無法接受這樣的自己,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父母。
父母接觸到內在,就像卸下防備,此刻是脆弱的,然而,薩提爾女士所看見的不只是這些脆弱,更多的是看見父母的努力、愛、積極、認真、用心、守護....,當引導師能讓父母接觸到這部分的自我,父母就能跟自己有更多的連結和靠近,也就能體會到這就是我,我只是還沒有找到方法、還不知道怎麼辦,但是,我不是糟糕的。
此刻,一個充滿愛、積極、認真、用心、守護的父母,你問他們,面對孩子,你們要他放下手機,你們要什麼?多半的父母,想要孩子健康平安,自己也會心安,有安全感,甚至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看的出來現在所說的渴望,跟前面所說的期待的不同嗎?
第一個不同是,我們更明白那些行為的要求底下,所牽動的是什麼渴望,而不是規則、條件、滿足父母的要求,這些外在的言行、言語,都連結著彼此內心深處的渴望。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果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玩手機,其實想要自主、在發展同儕的認同、壓力大為自己找紓壓等,這個自主、為自己想要的努力、替自己找方法的孩子,若被他自己接觸到,而你問他會想要什麼?或者面對父母想要什麼?很多孩子會說,我想要獨立自主,父母可以信任我,或者尊重我,不要用罵的...
第二個不同是,渴望一說出來,大家都會有所共鳴,因為那是全人類都渴望的,並且是深刻的,彼此更能理解和連結,甚至,這才是真正能走出難題的關鍵。
期待不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要求,而是接觸到要求底下,人跟人之間共通的渴求,人們可以很容易的在這個層次上相遇。
而要走到這裡,在薩提爾的模式裡,便是從接觸自我開始,唯有接觸自我,認識自己是誰,才有機會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不需要防衛、隱藏,而說出自己真正想要的。
至於接下來的做法,每個引導師可能不同。
這是,我對上課時,老師們所說的話的,我的經驗的整理。分享之
我自己做得到嗎?不一定,因為我只要說出我的渴望,我都會全身顫抖的哭,那怕這個渴望是美好的,我都會因為太感動而哭,忍不住想收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