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認回親密關係中的投射-從衝突到和諧
2024/08/09 14:33
瀏覽4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投射」是不可避免的,它會發生在任何的關係上,好的投射可以帶來正向的結果,譬如,主管的照顧滋養很像我媽媽,我感到安心也很願意付出;不好的投射可以帶來破壞性的結果,譬如我很討厭同事冷漠的表情,我不想跟她共事,探索後才發現,那個表情讓我聯想到小時候做錯事,母親的表情,母親一冷漠,等等就要被罵了。

        投射在不同的理論有不同的定義,其中一個定義:投射指涉從這個人內在的自體形象,外在化的歷程《參考人我之間》。通常我們傾向把自己不能接受的想法、意圖、特質投射在他人身上,認為那是對方的,因此才有照鏡子一說。當然,我們也有可能把「理想」放在對方身上,渴望與對方在一起,而真正進入關係後,開始感覺到對方不如自己預期,有許多抱怨、衝突,事實上,對方一直以來都是他自己,只是我們無意識地把理想放在對方身上。

        投射是怎麼形成的呢?當我們聽見、看見、感覺到對方的一言、一語、一個表情動作,甚至一種味道,就有機會勾起我們記憶中的某個人,不管我們有覺察或沒覺察,這個記憶中的人,就會很快的重疊在我們眼前這個人身上,影響我們的反應,而我們的反應,通常是重複過去與記憶中的人的反應,而並非當下與這個人的真實互動,這也是親密關係伴侶,特別在「甜蜜期」過後所發生的。

        投射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與內在深層未滿足的期待有關」、「自己不太能接受而隱藏的部分」,因此,當投射產生,投射者很容易再次經驗到過去未滿足的狀態,可能是焦慮、不安、生氣、緊張、害怕,又因為不能接受這樣的自己,更加生氣、羞愧、委屈,而這些豐富多元的情緒,容易淹沒我們,甚至成為我們要求對方、指責/討好對方的思緒解讀,甚至認為對方不是自己想要的人,因而陷入想在一起/想分手的二選一矛盾裡。

      在親密伴侶中,常有的投射,就是將對方投射成為自己的父親/母親,或者重要照顧者,因而我們不自覺想要從對方身上,得到小時候未滿足的期待,包括被愛、被認可、被關心重視。這些期待也會在親密關係當中存在,差別在於,我們是以成人的自己在關係中期待,還是我們掉到了小時候,期待對方滿足我們小時候的期待,也就是說,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的期待是現在和過去參雜在一起的複雜的期待;被投射者很有可能感覺到自己怎麼做都不對,對方永遠不滿意,對此感到挫折、無奈、生氣。然而,親密關係中,通常投射與被投射是同時發生的,因此,雙方都可能被自己的過去干擾,也同時感覺到對方的不滿意,最後,走向分手/假裝沒事繼續下去,當然若雙方都有機會好好溝通,釐清彼此的期待,也認出自己的投射,雙方就有機會達到新的互動模式和更加真實整合的「穩定期」。

很典型的例子是:

      當遇到壓力,有一方感到混亂沒有安全感,想逃開,另一方想討愛卻用言語攻擊的方式,再看到對方不說話或想逃開,就更加暴怒,慢慢形成一個追一個逃的互動模式。透過探索,通常可以發現逃開的人,想逃開的是情緒、期待,因為感覺自己做不好,對方就像小時候的父/母,可能會指責、不滿;討愛指責的一方,很可能感覺到自己不重要、不被愛,就像當年父母都不理會自己,覺得受傷又無助。

      然而,相處時的美好也是真實的,倘若雙方仍然願意走下去,有一樣的目標,這可以讓關係增加更多的安全感,願意開放自己去探索目前的困難。諮商將一步一步的引導雙方看見差異,理解彼此行為背後與自己的解釋不同,聽見對方的真實,認回投射,從腦走到心,把身體真實感受納入不推開,這也就是薩提爾模式所說的與自己一致、與對方一致。

      大部分逃走的一方,基於安全感、一致性,更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會說「當你生氣罵我,我其實很害怕很難過」;對於想要愛卻指責的一方,也許會坦誠地說「我其實很渴望你靠近我愛我,很害怕失去你,我只是不知道怎麼面對你的感受,我會不知所措」,當兩個人可以面對面如此真實一致的表達,那個刻,他們彼此更了解也更靠近了。

     覺察一下,面對眼前的人,我是不是可以真正的看見他/她,感覺到他/她,還是我其實對對方的了解不夠,有了一些模糊的理解和誤會,我有沒有在對方身上看到熟悉的影子,我是否願意放下這個影子,真正的靠近理解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