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畫5F
10月初,在低氣壓和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帶來的持續豪大雨前,我們頂著熱到厭世的豔陽天到金山磺港漁港寫生,這個地方是之前寫生回程路上意外看見的美景,那次就決定了這次的寫生行!

10.6攝
位於磺溪(亦稱北磺溪)入海口的磺港漁港,地理位置在金山岬獅頭山的西南邊,由於金山岬獅頭山地質由厚層砂岩構成,正好阻擋了冬天強勁東北季風的直接吹襲,在天然地形的地利條件下,很早就闢建成港口。
而磺港名稱的緣由可溯及到17世紀,西班牙佔領台灣北部時,那時在大屯山開採的硫磺就以此為港口送出,因而得名「磺港」。
舊稱金包里的金山,外海是豐饒的漁場環境,早年捕魚技法是一種流傳自巴賽族原住民「焚寄抄網漁法」(俗稱「蹦火仔」)的磺火捕魚法。每年夏季,夜間出海的漁船利用磺土加水產生的乙炔瞬間點燃火炬,夜裡強烈的火光會吸引青鱗魚、苦蚵魚等趨光魚群跳出海面,然後漁夫展開叉手網,把魚收進船裡。這種古老且傳統的以火引魚捕魚技法,就是昔日金山八景之一「磺港漁火」,不過由於全球海水氣溫不斷升高、氣候異常、磺港周圍泥沙淤積、漏油污染海域事件(2016年德翔台北號貨輪在金山石門觸礁)等問題,導致青鱗魚大量消失,這種永續漁法已漸漸式微,目前全台僅磺港保留「蹦火仔」捕魚方式且僅存二艘蹦火船(「富吉268號」與「鴻昌168號」),2015年「磺火捕魚技法」被列為新北市無形文化資產。

金山坐山擁海與山海共存,順應了地形,除孕育出金山地區獨特的蹦火仔漁法,在磺港漁港前方,向山那邊,則是「魚路古道」(磺港漁港-台北士林)起點,清領時期,通過這條翻山越嶺的「魚仔路」,擔魚人挑著魚貨連夜趕路,從金山翻過大屯山擎天崗送到士林、大稻埕販售。
時至現今,磺港在2002年時鑿取到碳酸溫泉水源的海底溫泉,於是建築了金山海灣溫泉會館,在港口附近還有一間公共溫泉,這也讓磺港漁港成為全國首個擁有溫泉休閒功能的漁港。

0929攝
幾百年來,磺港漁港來去了原住民、漢族、西班牙人、荷蘭人、日人;魚路古道亦被採硫、擔魚、藍染、擔茶等人走過,我們何其有幸,從台北來到磺港漁港,拿著畫筆繪下影自流轉不起風波的山海心情!
畫完了,享用在地味也是寫生趣!

小卷為磺港漁港主要漁獲,所以一次午餐選「貪心咖啡」的小卷pizza

一次午餐選「享魚路」的薑爆小卷定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