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旅行名古屋,或許天氣炎熱,又或者是愛子哥哥和寶貝弟弟同行的家族旅行,一路上想的都是吃哪喝哪,吃,變成這趟旅行的重要事!
名古屋是鰻魚三吃的發源地(據說創始店是熱田蓬萊軒總店),來到這裡,招牌美食榜上有名的鰻魚飯是不能錯過的美食!名古屋鰻魚飯各有千秋,這次選位在名古屋車站地下街的「ひつまぶし備長」。
「ひつまぶし備長」選擇食材很用心,焙茶來自靜岡、米飯選用了長野縣生產的稻米、四國的醬菜,盛裝器皿也頗有質感。
我們分別點了鰻丼、鰻重。裝在圓形深碗「丼」裡的,稱為「鰻魚丼飯(鰻丼)」
裝在方形漆製容器「重箱 」裡的,稱為「鰻魚盒飯(鰻重)」
鰻魚三吃獨特且多變的吃法,不僅可以享受三種不同的味道,也讓品味過程充滿樂趣。首先將鰻魚飯十字劃分成四等分,一吃原味,不加任何配料,品嚐烤得焦香的鰻魚和搭配淋上醬汁的米飯;二吃搭配細碎的蔥花、山葵、海苔,不同佐料搭配,讓口感更富層次;三吃加入高湯,做成「茶泡飯(茶漬け),茶泡飯多了山葵的香氣和湯汁香,味道溫醇;四吃,隨自己喜好選擇一種吃法。鰻魚三吃在料理上花的工夫,常讓我想成由四樂章組成的奏鳴曲,第一樂章,快板,調性是樂曲的主調;第二樂章,變奏曲;第三樂章,小步舞曲或詼諧曲;第四樂章,終結。
順帶一提,老店的烤鰻醬汁會讓人肅然起敬的,因為有好幾代的人生沉浸在其中,所以有一塊鰻魚配兩碗飯的烤鰻醬汁飯吃法。
話說回來,備長的鰻魚,炭烤香氣撲鼻、醬汁鹹中帶甜、烤鰻外皮酥脆、肉質鬆軟且幾乎沒刺,米飯顆粒分明有彈性。
魚肝非常好吃,而鰻肝湯(肝吸い),不只使用肝,包括去掉膽囊的內臟,都全部統稱為肝。湯裡加了鴨兒芹(三つ葉),整體風味淡雅清香又深奧,和口味濃郁醇厚的鰻魚相得益彰。
第一次點「鰻魚蛋卷(鰻巻き)」,口味柔和的玉子燒加入帶有甜味醬汁的鰻魚非常合拍,蛋香加上鰻魚肉的焦香,美味升級。
「ひつまぶし備長」在東京、大阪、福岡都有分店,我們在東京、大阪吃過,但認為發源地名古屋店比其它地區好吃!吃完,口味得到滿足,幸福鰻滿!
從名古屋回來沒多久就適逢「土用の丑日」,因此又很儀式感的去天母SOGO吃來自名古屋的「うなぎ四代目菊川」(創立於1932年,昭和7年),菊川的鰻魚選用屏東養殖的日本品種鰻魚。
我點「うなぎ四代目菊川」的招牌「一本鰻」。
小花君點白燒。
白燒簡單說來就是沒有添加醬汁調味,僅將鰻魚放置炭火上燒烤,這種方式能享受到鰻魚最原始的風味。而為了能品嚐出鰻魚肉質的清香鮮甜,會更注重鰻魚品質及火候控制,是內行人必點的鰻魚料理。
「ひつまぶし備長」和「うなぎ四代目菊川」這二家的鰻魚料理流派是「關西風」。鰻魚料理有「關西風」和「關東風」,最大區別是,關東從魚背剖開,蒸後再烤,因此口感軟嫩;關西由魚肚剖開,全程炭火直烤,表皮酥脆、炭香濃郁。
這二家選用的鰻魚較大,也都切得較大塊,炭烤火候恰到好處,表面香酥,調味偏濃,都是品質好的美味鰻魚,不過「うなぎ四代目菊川」的米飯偏乾、硬,鰻肝湯和鰻魚仙貝(魚骨)的料理手法沒到位。
說到美味鰻魚,日本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1883-1959)在所著的《料理王國》提及,鰻魚居住的海底及所吃的東西,是其美味的關鍵,因為「鰻魚有天生的嗅覺,總是嗅得出哪裡有好的食物,一發現,就會行動獵捕,滿足食慾。當牠們以最好食物飽足一頓時,正是我們吃鰻魚最美味的時期。」不過,野生鰻魚並不等於一定美味,當野生鰻找不到喜歡吃的食物,就不一定會美味,而人工養殖的鰻魚,只要給予好飼料,鰻魚就會好吃,差異關鍵在於鰻魚所吃的食物。順帶一提,北大路魯山人在書裡大辣辣地寫著,至於鰻魚的烤法,「不用提,當然是東京的蒸烤來得好。」
不過在北大路魯山人的時代,日本的天然鰻魚資源還很豐富,但現在市面上吃到的鰻魚幾乎都是人工養殖,天然鰻魚這種高級食材已成為一種奢侈的美味。幾年前旅行北九州,在小倉的鰻魚料理名店「田舍庵」(上一代緒方弘先生被尊稱為「鰻魚之神」)吃過天然鰻,其實已經忘了味道,倒是對「邊折疊邊炙烤」、「中途澆上冷水」、「穿上金屬籤子」這三道工序的烤炙方法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