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發生一件事。某個四十左右的媽媽,擁有一對兒女,經濟條件寬裕,女兒四歲,兒子才兩歲。可是,當老師的媽媽對於兒女進行規矩的訓練。據說,他會對兩歲的兒子發飆,只因兒子沒有遵守他訂下的規矩,等媽媽來才能離開馬桶之類的。一樁小事會暴怒,而且應該這是經常發生的事。
這是新世代的虎媽。
與此同時,我在Thread上看到一則貼文。他有一段是這麼寫的:「『孩子,是一無是處的父母想要在這世界征服的最小目標。』 平庸了一輩子的人,終於在孩子身上嘗到了權力的滋味,因此無法忍受被孩子挑戰權威。」
我給他的回應先貼出來。如下:
弱者的特徵就是欺負比他更弱的人。
譬如在職場鞥。都是一層一層欺負下來。
然後最弱的一群是互相糟蹋互相陷害。
下班回家就欺負妻子。妻子不好欺負。就欺負小孩。
然後哥哥姐姐欺負弟弟妹妹。然後,弟弟妹妹就到學校霸凌比他弱的同學。 然後,往下就霸凌小動物啊。朝狗丟石頭,捏死昆蟲之類的。
這叫弱肉強食。 爸媽會想統治小孩,不全然是因為平庸。很多社經地位高的人也會在家裡極權統治。
很主要的原因是他無法處理內心的一股恨。他被其他人壓抑的怒火只能找孩子發作。 愛孩子嗎?也愛。 但是他們的愛夾雜著莫名的恨。他看你爽,他就很不爽。非得讓你也痛苦他才會爽。
然後對着很不爽的你說:我這都是為你好。
他們必須如此,也只會這招。因為他們也是被這樣對待而長大的。 所以要當強者,內心強大的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緒。
活在垃圾裡都能怡然自得。孔子說,不遷怒。這並不容易。
以後你長大,確定不會像你那所謂平庸的父母一樣,對待比你弱且無力反抗的人嗎?
我估計,年輕世代是不太會接受我的觀點。但是,我針對的其實不是兒女世代,而是當父母的這一代。很多中生代的人不婚,或是晚婚。其中有把孩子寵到不行的,要什麼給什麼。因為少子化,只生一個的大有人在。於是,父母經濟盡量供給,尤其還未成年,父母幾乎都做得到。這樣有個缺點,容易把兒子搞成紈褲子弟,把女兒養成驕縱公主。如果家庭真的優渥到無以復加,那就算了。如果只是小康之家,那麼就後患無窮。
這一代的父母,很多本身就是被富養與驕縱出來的。他們不是出生在台灣的貧困時代,他們出生時台灣已經富裕了。他們從小不愁吃穿,常常出國,活在台灣的最好的時代。然後,台灣開始階級分化,然後固化。等他們成年後,進入職場。可是,他們無法再當公主或王子,他們遭受社會的鐵拳,也明白家裡未必富到流油。努力維持兒時的生活,實屬不易。他們很多選擇不婚,更多是在婚與不婚的利弊權衡下,進入婚姻。他們很容易對於社會不滿,覺得好位置都被早於他們的世代給佔了,人口紅利被吃掉,他們只能接受一個還不錯,但是他們並不滿意的人生。他們看不慣現今未成年的世代,痛恨屁孩。可是,這些屁孩是他們這一世代的父母教養出來的。他們於是逆向操作,顛覆上一的寬鬆世代的教育觀點。不再與孩子同情共感,尊重孩子的選擇,他們不再愛的教育。因為他們自覺自己是愛的教育的受害者。一大群Z世代的抗壓性差,非常自我,他們和認命的上一世代不一樣,他們是天之驕子。可是,步入中年後,他們無法妥善面對自己其實被寵壞的事實。於是,便想進行改變。
事實上,他們沒有學會什麼。他們只是被保護,然後被灌輸。他們沒有經歷過苦難,很難體會人生百態的無奈與辛酸。他們是溫室長大的花朵,對於外部環境適應不良。他們可能有專業,但是缺乏對於人性的理解與包容,他們較少悲天憫人的心,比較精緻利己。步入婚姻與生小孩,顯得有點被動。他們的公主夢破滅,必須當媽媽。他們不會當媽媽,或說一邊當公主,一邊當媽。然後看書,看網路,看一些故事來當教材。主業是經營自己的人生,副業是當媽媽。他們對孩子也投入金錢與心力,唯獨缺乏愛心與對於人性洞察之深的智慧。他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邊做邊學,摸著石頭過河,同時必須處理好生活與工作的種種。必須和同儕中比較,從自己到丈夫,再到孩子。他們很怕自己的孩子輸給別人,所以常常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去對待小孩。花錢可以解決的都去做看看,希望孩子贏回自己的人生。如果孩子不如願,他們就會生氣。他們沒學會情緒控制,常常把情緒垃圾丟給小孩。孩子眼中,媽媽常常陰晴不定,好的時候很愛你,氣起來的時候像魔鬼。他們是看心情辦事,兒女學會察言觀色。然後,性格就會扭曲。很多爸媽眼中的乖寶貝,在外面可是橫行霸道的敗類。
新型的虎媽就出現了。
舊型的虎媽自己是被高壓教育出來的,他們對於被爸媽逼迫的感覺是非常真實的。他們去逼小孩的時候,是有邊界的,知道什麼時候該鬆弛一下。他們很像日劇裡那種什麼女王的教室啦一類的。強制的背後有愛。也就是,虎媽是被老虎媽教育出來的。新虎媽常常是在虎媽與愛的教育中的矛盾產物。他們一方面享受了人權,被呵護與寵愛,度過了一個好的童年,尤其在物質層面,他們被同情共感,然後進入社會與家庭。他們不再被呵護與寵愛,他們的父母老矣,它們反而要去照顧老人。一個養尊處優的孩子,必須蛻變為堅強的人。於是,他們覺得自己父母的教育失敗,他們反其道而行,要糾正父母的缺失,於是對著孩子施以斯巴達教育。他們不想讓孩子太好過,必須給他們制定規則,要他們按照自己的意志,不容許他們像當年的自己那般懶散,那樣錯過許多機會。他們不想讓自己像別人的小孩一樣,複製其父母的平庸。他們覺得祖輩那套規矩還是管用的,只需要稍加改良。他們從天平的一端,走向另一端。他們甚至厭惡愛的教育這幾個字,他們只覺得必須改變。他們能改變誰呢?自己嗎?當然是。他們把自己變身為虎媽,嚴厲的逼著小孩照自己的。他們不再姑息他們的孩子。他們未必不愛他們的孩子,只不過這種愛是觀念上的愛。
新型虎媽只管,未必教。他們也常常和他們自己的父母發生衝突。他們甚至不希望孩子的祖父母去「寵溺」小孩。他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是自己的。他們不覺得爺奶有管教權。當爺奶對孩子放縱些,他們內心十分不悅。甚至覺得,你們不要壞了我給孩子訂下的規矩。兩代人之間會為了第三代的教育起衝突,最後虎媽理所當然的贏得勝利。因為孩子是他生的。他們不希望舊時代的思想影響下一代,他們也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虎媽們不認同其他開明的父母,因為他們知道開明的父母無法全然掌控小孩。他們大概不認同盧梭的《愛彌兒》那套,所謂自然的教育,都是狗屁。他們是行為主義的信徒,賞與罰的雙管齊下,訓練孩子的本能反應。就像小老鼠實驗一樣,人的行為是可以操控的。至於人本思想,靈性的一切,彷彿與教育無關。
他們把小孩的反抗當成叛逆。我倒覺得,孩子的反抗是其自主意識的覺醒。一個正常的孩子必然會爭取自己思想與行為的自由。可是虎媽是極權獨裁者,這種聲音都要從根部抑制,豈能讓你脫離我設立的軌道。是,虎媽有獨裁的基因,充其量是開明專制,決不容許失控。
有一天他們無法控制時,那真是天崩地裂。許多虎媽老去之後,孩子們避之惟恐不急。孩子長大後,也用虎媽的邏輯對待生活難以自理的自己。因為,你怎麼教他,他就怎麼對你。他長大後,你老了。他也要控制你。管你的錢財,社交與行動。最後讓你失去自主權,聽之任之。
說因果吧,這就是因果。你欠他的,終將還他。
羅素說:人天生無知,但不是天生愚蠢。
人生下來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不會一輩子都不知道。他會透過學習,獲得知識,他會有所體會,有所感悟。有所昇華。
但是,阻礙他昇華的是愚蠢。這個愚蠢不是天生的,是後天被灌輸的。人的愚蠢是被灌輸的,譬如父母,譬如學校,譬如社會,譬如黨國,媒體。人在被動的情況下,被教笨了。父母覺得自己這樣一定對,強行灌輸給孩子。虎媽的教育是不讓你思考,把孩子訓練為某種特殊製造的人類。他們不要孩子擁有一己的人生,只想要自己的人生。孩子是他的,是自己人生的一部份,當然要予以控制。新虎媽則槓上開花,他們會更精緻的操控,強的不行,來軟的。用金錢滿足你,讓你聽話。他們沒有辦法降伏自己的習性與慾望,精巧的轉嫁到別人身上。他們給孩子的並不是智慧,更多的是他們被灌輸的虛假概念。他們或許份信奉某某教育理論或宗教,或人生觀。他們被洗腦了,然後孩子就是他們實踐的場所。他們把愚蠢下傳,灌輸給孩子。回到羅素的名言,人不是天生愚蠢。愚蠢是被教育出來的,不是天生的。虎媽可以造就專家,但是教不出一個正常的人類。
愛因斯坦說,專家是訓練有素的狗。
呵呵。虎媽與新虎媽在訓練狗這件事上,到是有志一同。所不同的是,虎媽想訓練的是狼犬。新虎媽要的是如狼犬般忠誠,可是要像寵物狗一樣可愛。他們的愛類似於人類寵愛動物。當動物有自己的想法,不聽自己的話時,就要開始訓練,目的是讓你繼續當可愛的玩物。
其實就是這樣。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這裡的善不是倫理的善,而是天生的本然狀態。意思是說,人生而美好。我女兒出生沒多久,我寫一封信給他,題目就是說,你生而美好。
父母要做的是保護他的美好,不要去破壞他,汙染他。三字經的後兩句說,性相近,習相遠。就是說,人天生都天真無暇,都一樣,是後天的汙染,薰習(習),使得各有各的愚蠢。能夠保守本真,就不那麼蠢。
所以,我通常都是向孩子說,我當年與現在的愚蠢,導致什麼結果,然後供他參考。告訴他,我為無知與愚蠢付出過什麼代價。向孩子表露真心,常行懺悔。
其實,關於教育,我真的也不知道該如何做。但我知道,自己可以反省自己,教育自己,去掉自我後天的愚蠢,然後學點好的知識,幹對一件事情。
真能身教如此,我想也就夠了。然後不說教,可以說故事,把親子關係搞好,不要剝削,不要矛盾對立。像個正常人一樣,平庸又何妨。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