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8曾帶著太太到虎頭山找三角點,停車後走路約10分鐘就在山頂找到一顆二等三角點與一顆三等三角點,三角點旁還有一座「台灣光復紀念埤」,通霄神社當時可能沒有開放,所以沒有留下任何照片。
20年過後2025.01.07我與朋友又重遊苗栗虎頭山,當天早上從台南坐07:30的自強號火車,抵達通霄車站是10:02,從車站到通霄神社距離大約500公尺,我們用走路的方式過去,途中經過通霄國中和通霄鎮綜合活動中心,10:30抵達通霄神社,此神社興建於西元1937年,民國91年(西元2002年)11月被登錄為苗栗縣歷史建築,是通霄最著名的歷史古蹟,也是台灣少數保持完整的日式神明建築之一。現存的通霄神社主殿、幣殿已遭受到拆毀,僅存基台,但四周的環境仍可讓人感受到日本神社的氛圍。通霄神社的建築物由神官宿舍(或為休憩所)、社務所、第一鳥居、手水舍、參道及石燈籠、第二鳥居、拜殿、幣殿、本殿等建築組成,而拜殿則被修改為閩南式的建築,祭祀延平郡王鄭成功的「通霄忠烈祠」。
參觀完神社後就沿著道路向上走,最後走一段階梯就登上虎頭山,虎頭山海拔僅有93公尺,山頂卻有一顆二等三角點與一顆三等三角點,是通霄一帶的制高點,視野無敵,近乎360度。
山頂上還有一座「日露戰役望樓記念碑」,是紀念日俄戰爭時,虎頭山曾為情報基地,日軍在此監視海上動靜的歷史,而台灣光復後,此紀念碑被駐守於虎頭山的國軍改成「台灣光復紀念碑」,其中「碑」字還誤寫成了「埤」字,別有趣味。
在虎頭山的觀景台可看到超廣的視野,在此可瞭望苗栗山林與稻田交錯的田園風光,還有通霄一望無際的海景,當夕陽西下餘暉灑落海面,波光粼粼的水面讓人難以忘懷。
台南火車站正在地下化中,兩年後這個就是歷史鏡頭了。
2025.01.07我與朋友又要去重遊苗栗虎頭山,當天早上從台南坐07:30的自強號火車往海線的通霄站。
途中經過大甲站
抵達通霄車站是10:02,費時2小時32分鐘。
通霄車站建於1922年,通車後為通霄貨物對外運送的重要交通樞紐,原有的木造站體在民國61(1972)年拆除,改建為鋼筋混凝土車站。
10:14從通霄車站出發,10:18經過通霄國中。
根據最近一期的統計(2023年底結束|統計期間為2022年),苗栗縣立通霄國中總共有310學生以及46 位教師,相當於1 : 6.7 的師生比,操場大得嚇人。
通霄國中的棒球隊相當有名。
通霄鎮綜合活動中心。
清末因甲午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日人佔據台灣,當時日軍到通霄登上虎頭山,發現臨台灣海峽,地理位置險要,決定長期派兵駐守,因此興建很多碉堡,有些碉堡是後來國軍興建的。
通霄神社前的榕樹林樹幹扭曲得很美。
神社前的日式建築居高臨下可看到整個市區。
通霄神社園區仍存有18座石燈籠,該結構材質為砂岩。
石燈籠上刻有捐贈人來歷,包括專賣制度下的「賣捌人」,各地經銷商、苗栗郡教育會、苑裡山腳公學校職員兒童所奉獻。
在第一和第二鳥居之間有一條參拜道,中央鋪設著石板,而兩側各有五座石燈籠,周圍鋪設小碎石。
拜殿是神社進行祭祀儀式和進行參拜的場所,是全區面積最大的殿宇,1945年後,該建築經由政府改建做為忠烈祠使用,其內奉祀延平郡王鄭成功及革命先烈神位。
屋頂上有國民黨的黨徽。
「幣殿」是拜殿的附屬建築,通常位於拜殿的後方或側面。是用來存放奉納的幣帛(例如銀幣、紙幣等物品)的建築,通霄神社的幣殿在戰後遭到拆除,僅存原址上的木材地基。
拜殿在改建前原為「神明造」建築,建築式樣屬於切妻造、平入式,兩坡水的屋坡面平直無翹曲。整修後的外觀採用採用閩南傳統建築風格,具有紅磚牆身和燕尾翹脊的屋頂,垂脊部分呈現出相當大的分岔狀。
2025年虎頭山的石碑。
2005.10.08曾帶著太太到虎頭山找三角點看到的虎頭山石碑。
虎頭山原名虎嶼,位於市區北邊,坐北朝南,為東北季風的天然屏障,海拔約93公尺,青翠蓊鬱,山形有如猛虎仰首長嘯,登山頂可飽覽通霄全景,海天一色,昔日「虎嶼觀潮」被列為通霄第一勝景。
途中的觀景涼亭。
涼亭旁的大樹。
走上階梯就到達虎頭山的最高點了。
階梯寬闊易行。。
有一尊巨砲朝向海邊。
在虎頭山的觀景台上可看到超廣的視野,在此可瞭望苗栗山林與稻田交錯的田園風光,還有通霄一望無際的海景,當夕陽西下餘暉灑落海面,波光粼粼的水面讓人難以忘懷。
山頂上有一座「日露戰役望樓記念碑」,是紀念日俄戰爭時,虎頭山曾為情報基地,日軍在此監視海上動靜的歷史,而台灣光復後,此紀念碑被駐守於虎頭山的國軍改成「台灣光復紀念碑」,其中「碑」字還誤寫成了「埤」字,別有趣味。
2005年我帶太太去虎頭山拍到有曰期的這邊(中華民國35年九月立)。
再看詳細一點。
紀念碑後面就是三角點的位置。
這個是二等三角點1149號。
這個是三等三角點127號。
2005年10月08日年兩人在雙三角點前合影。
2025年太太沒有來,我只好一人跑兩邊。
11:48回到通霄車站,準備搭區間車到大甲車站去找鐵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