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華(1634年—1680年),字復甫,諡文正,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人,臺灣明鄭時期政治及軍事人物。1656年(南明昭宗永曆十年),陳永華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與鄭成功論政,深得賞識,委為其子鄭經之師,日後便成為鄭家謀士,於明鄭理政貢獻良多,有「鄭氏諸葛」之稱。民間傳說中,陳永華為清代秘密組織天地會(洪門)開山祖師陳近南。
1680年陳永華逝世後,與夫人合葬於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今柳營區果毅里),清國領台後,歸葬福建同安。也讓此墓成為墓墟,期間經歷了幾十年的荒煙蔓草,也出現不少至今為當地人津津樂道的鄉野奇談,傳說陳永華將軍依然在此盡忠職守,操練兵士,可見至今眾人依然緬懷,終於在2000年由台南縣文化處與林姓商人合力進行墓埕修復及周邊植栽美化,才有現今模樣。墓前有上世紀末台南政府所立的《陳永華將軍古墓沿革》的告示牌,上面介紹了其生平。原墓碑為花崗岩,高近一米,上有記載「皇明贈資善大夫是官文正陳公暨配夫人淑貞洪氏墓」。
清廷統一台灣後,要求凡是和鄭氏政權相關的墳塚皆要遷往大陸。陳永華子孫被劃分入漢軍旗,其後人將他與夫人重新歸葬於福建同安後溪下店村西北的一座小山上。其墓坐北朝南,以三合土修建,碑面光滑無字,此墓現已荒廢。上世紀五十年代時,陳永華在大陸的墓地出土了一方墓誌銘、兩副棺材、三枚印章(兩枚為獅頭瓷樣篆書印章和一枚水晶印章,分別刻有“復甫”、“永華」和「廄珍」的字樣)以及首飾若干等文物。
陳永華在府城的紀念有:
1.《夢蝶園記》碑文:陳永華曾為友人李茂春作《夢蝶園記》的碑文於台南法華寺。《夢蝶園記》是陳永華為友人李茂春的宅邸-夢蝶園撰記,其原文如下:
夢蝶園記
昔莊週為漆園吏,夢而化為蝴蝶,如同芬徵然蝶也。人皆謂莊生善寢,餘獨謂不然。夫心閒則意適,達生可以觀化,故處山林而不寂,入朝市而不夢,醒何必不夢,夢何必不蝶哉。吾友正青善寢,而喜莊氏書,晚年能自解脫,擇地於州治之北,束茅闢圃,臨流而坐,日與兩三小童,植蔬種竹,滋藥弄 Hayes,卜處其中。而求名於餘 ,夫正青曠者也,其胸襟瀟灑無物者也,無物則無不物,故雖郊邑煙火之所比鄰,遊客樵夫之所闐[ tián ]噎,而翛然自遠。竹籬茅舍,若在世外,閒花野草,時供枕席,則君真不福蝶矣,不夢夢也,夢尤夢也。餘慕其景而未能自脫,且羨慕君之先得,因名其室曰夢蝶,處而 為文記
2.永華路:位於台南市,是為紀念陳永華而命名。
3.永華宮:又稱開基永華宮,位於台南市孔廟附近,原名鳳山寺,於乾隆年間更名為「永華宮」。宮內除了供奉道教神祇——廣澤尊王以外,還供奉有陳永華的雕塑神像。
4.永華里:台南市中西區有永華里
5.井仔腳鹽田:位於台灣省台南市北門區,陳永華了解到當時平埔族製鹽技術不高,鹽產品質較低,於是引進大陸的曬鹽法,製成結晶鹽。隨著社會變遷,當地曬鹽場因為效率和產量等原因於2002年正式廢棄。近年來,地方政府嘗試透過復興古法曬鹽等措施吸引遊客。
陳永華死後葬在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今柳營區果毅里),附近路邊有指示標誌。
陳永華內政方面推廣軍屯,廣值甘蔗、稻米等作物,來穩定因明代海禁而高漲的物價,另外也以走私與轉運貿易為主要穩定物價手段。
教育上則推廣儒學,建立臺地第一間孔廟,是為「全臺首學」,並制定科舉辦法,來選拔優異人才入府。
墓前有上世紀末台南政府所立的《陳永華將軍古墓沿革》的告示牌,上面介紹了其生平。
墓前有一對石獅子。
墓前的小小土地公廟。
陳永華墓原址及墓碑為灰色花崗岩墓碑,整體保存狀況良好。
碑面寫「皇明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督察院左督御史總制諮議參軍監軍御史諡文正陳公暨夫人淑貞洪氏之墓」墓誌銘。
陳永華墓前有墓埕,隨山坡成緩階梯狀下降,有兩層墓手,左前方為后土。
墓地建置涼亭與說明牌。
永華宮又稱開基永華宮,位於台南市孔廟附近,原名鳳山寺,於乾隆年間更名為「永華宮」。宮內除了供奉道教神祇——廣澤尊王以外,還供奉有陳永華的雕塑神像。
陳永華參軍的神像在三樓。
民國七十八年本宮為紀念陳永華參軍創建「永華宮」, (民間對廟宇有重大貢獻者,皆奉祀長生祿位)及對台之貢獻因而彫塑陳永華神像,於九月十八日恭請烏山頭赤山龍湖岩住持「深鏡法師」親臨主持開光大典。
台南法華寺前身原明鄭時期隨鄭經來臺逸士李茂春的住所,因其無心名位,遂於此栽梅種竹,建園修行念佛,人稱李菩薩。李茂春與明鄭參軍陳永華為好友,兩人時常在此園交遊,陳永華並為此園題名,贈「夢蝶園碑」給李茂春。
陳永華贈給李茂春的「夢蝶園碑」。
法華寺內的清代古井。
井仔腳鹽田位於台南市北門區,陳永華了解到當時平埔族製鹽技術不高,鹽產品質較低,於是引進大陸的曬鹽法,製成結晶鹽。
臺南孔子廟,是臺灣最早的文廟,建於明鄭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清領初期時曾是全臺童生唯一入學之所,因而稱「全臺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