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劉天君:開闢人體「能量系統」研究領域 (3) ---- 每日頭條
2025/02/16 17:59
瀏覽2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17-12-07 由 中國中醫藥網 發表于科學

3.解讀中醫理論

理論的 「陰陽五行」「五運六氣」「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天人合一」「心身合一」「病因病機」「四氣五味」等學說,無不與人體與宇宙事物能量的運行和感應相關。這些學說如果僅以人體物質結構系統去解釋,往往顯得牽強附會,不得要領。例如,在中醫理論的中與西醫關係最密切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學說里,經絡迄今沒有解剖對應,臟腑也不能與解剖一一對應。為什麼呢?因為中醫臟腑經絡學說的基礎是氣或能量的運行,不是解剖結構。就中醫世界觀而言,無形先於有形,經絡先於臟腑,氣先於血。理解中醫理論,如果仍然採用有形決定無形、物質結構決定能量運行的視角,將難於理解中醫理論的本意。中醫的天人合一觀念也只有從氣或能量相互作用的角度才能理解和體驗。天人合一不是物質結構的連接,而是能量運行的相互作用。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等學說也如是。依據中醫氣一元論的世界觀,氣聚而成形,形散而為氣。這個原則直接溝通渺觀、微觀、宏觀、宇觀和脹觀,無論在哪一層次,均由氣或能量的聚散而統籌。故本質上中醫理論根於形而上,但包含形而下,以形而上統籌形而下。這的確與西醫和現代科學認識人體及疾病思路不同。西醫根本就沒有與中醫之氣相對應的概念,完全用西醫的觀念去理解中醫,如何有可能呢?

4.指導臨床治療

醫學理論必須能指導臨床應用,否則沒有實際價值。按氣一元論、能量運行為先的思路去理解中醫理論,首先有助於認清中醫臨床的優勢究竟何在。 「上醫不治已病治未病」,這句耳熟能詳的話,其實已經說明了中醫臨床之所長,只是沒有說明為什麼。以人體能量系統的假說看,所謂「未病」,就是疾病已經干擾了人體能量系統,但尚未影響或輕微影響人體物質系統的疾患。這時候病患沒有實驗室檢查依據,甚至沒有明顯的症狀與體徵,但是,局部或整體的能量運行模式已經偏離了正常。此時如果調整能量運行系統使之復原,就可以康復,而如果不去調整,偏離正常的能量運行模式會逐漸固定下來,於是,氣聚而成形,從而影響物質系統,演化成為「已病」。 由此便可以認識到,臨床上尚未影響或輕微影響物質結構的疾患,比較適於中醫治療,而已經明顯出現了物質結構變化的疾患,西醫是長項。調整能量運行也可以影響物質結構,但比較緩慢。氣聚而成形,形散而為氣,二者可以互相轉化,但這種轉化並非易事。所以,中醫適用於治療多種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在臨床上,氣功療法是最典型的、直接操作人體能量系統以實現養生祛病的中醫療法。

練氣功的根本方法是調心、調息、調身三調合一,即不考慮人體物質系統,只通過意念、呼吸和姿勢動作的統一調節,使人體能量系統運行保持平衡和穩定。從氣功的角度看,任何疾病都起源於能量運行模式的偏頗、失衡,而通過身心息的正確導引,可以糾正、調整局部或整體的能量運行模式,使之回歸於正常。中醫氣功古稱「導引」,含義即是通過身心息三調引導內氣運行。實踐證明,氣功療法行之有效,特別是對於慢性病、疑難雜症。針灸療法作為富於中醫特色的療法,已經傳遍了全世界。眾所周知,中醫傳統理論認為,針灸的作用是調氣氣功療法以內求法調氣,針灸療法以外求法調氣,二者都直接作用於人體能量系統,這是傳統中醫的本意。由於人體的物質結構與能量運行變化同體同步存在,從物質結構變化解讀臨床針灸並無不可,但這與傳統中醫的視角不同。僅從物質結構視角研究針灸,會忽略掉不可見的能量運行系統。例如,傳統中醫針灸的基礎是經絡學說,但如果從物質結構角度看,經絡並不存在。而如果否定了經絡系統,傳統中醫的針灸還存在嗎?

如何驗證「能量系統」的存在

由於能量不能直接觀側,傳統中醫對能量系統的描述,側重於性質變化,因為性質變化可以體驗或感應。而體驗或感應均有模糊性,難以以數量變化衡量。正因為如此,中醫里一些看似可以用數量變化表達的現象,也會轉為用性質變化表達。例如,藥性的寒熱溫涼是性質變化的表達,但其實可以表達為溫度的數量變化。故中醫傾向於將外在觀察轉為內在體驗,將外求法的表達轉為內求法。傳統中醫側重於用內在體驗的方法,一方面因為其氣一元論的世界觀,認識事物重在把握不可見的能量,另一方面也與古人缺乏充分的外在觀察手段有關。在現代科學技術長足發展的今天,中醫需要運用現代科學的外在觀測技術,使其易於實現觀察對象的標準化,這是中醫現代化的必經之路。內在體驗方法適於把握能量系統,並非不準確、不可用,但因其個體差異大,難以有統一標準,不方便普及推廣。採用現代科學的外在觀察技術探究人體能量系統,可以考慮以下方法:

劉天君,男,1949年12月生,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導師,主編的《中醫氣功學》教科書為高等中醫院校的氣功教材。全國氣功教育研究會秘書長,中國醫學氣功學會理事,世界醫學氣功學會理事,中國健身氣功協會常務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氣功考試委員會委員。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