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名欉~半天腰
樹產於山中三花岩之第三絕頂上,其地勢之險峻,為任何產茶地之冠。欲見其樹須由三花岩腳順一寬僅100公分左右之岩隙,側身而上,自岩腳至頂曾有九階扶梯相接五次始得攀登,而後復沿崖縫爬登約三四文許,始見一長約二丈許,寬七八尺峯截平地,再上又屬絕崖,非人力所能攀登。是外離九龍窠地面約八五零公尺,植茶之外僅見沙土一堆,土層不及四尺,係由二化岩頂隨雨水沖刷下積,是處甚為乾燥,半天腰即產於土堆之中。俯視深谷,仰瞻絕崖,不約而同乍舌噓曰:“半天腰道地之半天夭也”。相望而笑,半天腰之正欉,因地勢關係,茶戶疏於管理,且因是處地位高燥,並受天生之囓害,主幹幾全枯死,僅存旁枝十本,且生育至為衰弱,綠葉稀稀顯示“半天腰”之黃金時代已逝。母樹之北側三尺許有副本二,生長較旺。
據領路調查之磊石岩包頭相告:相傳此樹非人所植,系飛鳥由他山喙銜茶籽,落此地生也。經若干年代,聽其自生自滅直到被發現,後有天心岩樵夫一日由二花岩頂,以繩攀墜是處採薪,始發現,歸告僧主,是故此茶曾數年中由天心岩採摘,後於清代三花岩業權轉屬漳州林奇苑所有,始與爭回,且聞曾經一度公庭訟陳,訴訟費耗費千餘金。此茶自來未加管理,採時因岩縫過狹無法使用茶籃,採工系身掛一布袋扶梯而上,採摘正副三株,計年採茶約十二兩。
母樹高151公分,樹冠披展直徑194公分,枝幹略粗,徑達三公分。幹皮灰白,粗糙,寄生有蘚苔。枝條略呈彎曲,著生頗疏,枝乾著生角度約80度左右,枝葉著生角度為60—70度,節距2.5公分。葉長圓形,色濃綠,幼葉呈深紅色。葉肉隆起,葉面皺而無光,有如前述之苦瓜種。葉緣起波狀,略向下垂,脈細而顯,脈數七—九對。鋸齒深而疏,齒數28—34對。葉長8.9公分,幅3.4公分。開花尚多,花期本在九月下旬。花有瓣大者三小者二,雄蕊有三一零個,結實性不強。
據説天心永樂禪寺方丈,一日偶得一夢,夢見一隻潔白的鷂,嘴裏含着 一顆閃光的種子被一隻巨鷹緊追不捨後將寶石落在三花峯的半山腰上。為了證實夢的靈驗,方丈派了一位小和尚登峯尋找。小和尚從蓑衣峯旁翻越直至三花峯頂,而後用繩索費盡周折,到了三花峯的半山腰尋找寶石。“工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一塊突起的峭壁上發現一顆綠色的茶籽,茶籽已開始吐芽長根,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拾起,帶回廟中,交給方丈。方丈將茶籽親自培埴,待長到尺餘高,仍由小和尚將其移栽上去。因為方丈認為此茶籽是鷂鳥所賜於三花峯的半山腰,不可強佔,又似半天空中的一株茶,所以命名為“半天鷂”。由於“鷂”與“腰”同音,又因為生長在半山腰上,久而久之就成了“半天腰”。
半天腰茶葉適宜在武夷山或相似自然環境的烏龍茶茶區栽培。栽培上應選擇原種健壯的母樹剪穗扦插,培育壯苗。選擇土層深厚的園地種植,增施有機肥。幼齡期茶園鋪草覆蓋,及時定剪,培養豐產樹冠。烏龍茶按照“小至中開面”鮮葉標準採摘,一般在5月中旬開採,不宜偏嫩或偏老採。
精選
武夷名欉~半天腰
2025/02/06 07:50
瀏覽10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