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絲問:在乾茶上看到白白的東西是什麼?
回覆:
會有五種狀況:
1、茶葉的嫩芽或毫毛,也就是常說的白毫(無害)
成因:茶葉的嫩芽在製茶過程中沒有經過水熱反應(握堆或悶黃)製成的嫩芽就會變白毫,如白茶、綠茶、烏龍茶很常見。如經過水熱反應的嫩芽會變成金毫。如紅茶、黑茶、黃茶中常見,黃茶悶黃不夠的也會有白毫。
是否有害:無害。
特徵:茶葉嫩度夠,顯白毫。這些茶沖泡後會有很棒的毫香。
2、棉紙沾染 ,無害。
成因:茶餅是由粗糙不平的茶葉所壓製而成,當棉紙與茶餅因為運輸導致不斷的摩擦時,茶餅上肯定會殘留有白色的棉絮,殘留棉絮的多寡要視棉紙與茶餅摩擦的程度而定,簡單講,運輸過程越多的搖晃與碰撞,殘留的棉絮就越多。
是否有害:無害。
特徵:白色絲狀物的方向成不規則狀,部分朝上,部分躺平,部分朝右與朝左。
3、茶多酚氧化沉澱與糖類或氨基酸結晶 / 白霜(安全):
成因:
其中一說法:茶葉內部酶促氧化後析出茶黃素與茶多糖結晶~茶多酚氧化產物(茶紅素、茶褐素微粉)+茶精油(aromatic oils)冷凝物+糖類與胺基酸焦化氣霧+咖啡因、茶鹼微結晶(少量)
另一說法是:咖啡鹼結晶物。為什麼咖啡因能「局部升華」
• 咖啡因在純狀態下約 178°C 可升華;
• 茶葉重烘焙雖為 120–150°C,但:
o 機內金屬加熱面局部可達 180–200°C;
o 茶葉顆粒與熱風流摩擦、撞擊瞬間溫度可更高;
o 氣流中微粒攜帶少量咖啡因,遇冷面(如天花板)後結晶成白粉。
所以:在這種「高溫+強風+冷凝」條件下,局部升華結晶的咖啡因確實可能存在。
2011年大陸老師來台灣交流考察,我司安排他們拜訪木柵茶商,一位老師看到烘焙鐵觀音茶的烘焙機上與天花板上有白色粉末物質,很好奇,於是取樣回去化驗,檢驗結果是高純度咖啡鹼。
是否有害:無害。
特徵:薄薄白霜、非絨毛狀,觸感乾爽、不黏手,聞起來仍有茶香。
4、Aspergillus(麴黴屬)或 Penicillium(青黴屬)黴菌(不安全)
成因:解塊不完全、局部潮濕造成黴變。
是否有害:有害。可能產生黴菌毒素(如黃麴毒素、赭麴毒素等),為強致癌物。黴孢子吸入可引起呼吸道過敏或氣喘反應。不是除了黃麴菌外都安全,部分 Aspergillus、Penicillium 仍可能產毒或引發過敏。
特徵:有絨毛狀白絲、粉狀或霉味;時間久會轉綠、灰或黑。
5、酵母菌薄膜(中性但不理想)
成因:。濕熱環境下產生薄膜狀層
是否有害:一般無毒。但破壞品質。
特徵:薄膜狀、微黏,略有酸味或酒香味。
為何即使是「非黃麴菌」也不能掉以輕心?
1. 同屬不同株的差異很大:
A. niger(黑麴黴)有些株安全、有些能產 ochratoxin(赭麴毒素)。
2. 環境壓力會改變代謝行為:
溫度、濕度、pH 改變可能誘導原本低毒株產生次級代謝物。
3. 人體免疫狀況差者:
即使無毒,也可能因孢子引發過敏或呼吸道感染(例如 A. fumigatus 煙麴黴)。
來源:CHATGPT、藏茶閣、goole與台灣茶訊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