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葉慧心、蔡靜紋/台北報導】 2009.02.21 03:18 am
中壽買下台灣保誠人壽大部分資產,「辜家二少」辜仲 的金融版圖再下一城。
金融海嘯衝擊下,外資壽險業低價出售在台資產,英商保誠集團昨(20)日宣布,以新台幣1元將台灣保誠人壽現有1.1萬名業務員及100多萬張保單移轉給中國人壽。
台灣保誠人壽未來僅經營銀行保險及直效行銷業務,並會持續經營保誠投信。中壽則將在併購保誠人壽後,晉升國內第四大壽險公司,僅次於國泰、新光和富邦人壽。中壽是中信集團旗下一員,由「辜家二少」辜仲 督導其業務。
這是繼ING安泰人壽賣給富邦金後,第二家出售在台資產的外商保險公司,交易預定8月中旬完成;全球人壽近日也傳將出售給宏泰人壽。
中壽與英國保誠集團昨天下午緊急召開聯合記者會宣布此交易,保誠集團1元出售資產給中壽後,將再拿出約21.82億元,以每股15元參與認購中壽今年度私募現金增資1.455億股,取得中壽增資後9.9%股權,成為中壽最大的單一法人股東。
但保險業人士認為,先前多數在台外商保險公司都不賺錢,過去是靠母公司持續增資來挹注資金,但金融海嘯後,許多外商壽險母公司自顧不暇,不願再注資台灣分支,近期外商壽險因而吹起自台撤離風潮,從過去直接投資,轉為間接投資國內金融壽險業股權。
保誠集團亞洲執行總裁班力導也坦承,保誠進入台灣十年,累計增資金額已達208.5億元;加上歐洲已實施較嚴格的保單責任準備金提列制度,保誠過去銷售過多高預定利率保單,對英國總部形成沈重負擔。
中壽透過此交易,總資產排名第五;首年度保費收入市占率將由6.08%提高至8.35%的市場第四名。
中壽吃下保誠 雙方各謀其利
【聯合報╱本報記者孫中英、陸倩瑤】 2009.02.21 08:35 am
繼富邦金控「不花一毛現金」買下ING安泰人壽後,中壽昨天又以「一元」併購保誠人壽在台百萬張保單和上萬名業務人員。其實,這樁交易主要是雙方各取所需,解決彼此的財務壓力。
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英國保誠人壽來台發展十年,但這次會像ING安泰人壽賣給富邦人壽,主要是歐洲實施非常嚴格的提列保單責任準備金會計制度,讓這些保險公司的歐洲總部要提列高額準備金,帳面上無法顯示盈餘,造成極大的財務壓力,不得不賣掉。
保險人壽賣掉台灣主要資產營運及業務部隊後,雖將賠五點九五億英磅(三百億元台幣),但因不必再提列鉅額準備金,母公司帳面立即沖回已提列高達八億英鎊(近四百億台幣)的保單責任準備金;扣除出售的虧損,還能沖回二億多英鎊(一百億元台幣)。
所以,英國保誠總部出售台灣保誠人壽,淨收入不只「一元」,反而將現賺一百億台幣。
最近一年,外商壽險公司一家接一家出售台灣的分公司或子公司;但中壽只花一元,就獲得一百多萬張保單客戶數和萬名業務部隊,為何不怕未來將面臨提不完的保單責任準備金的財務壓力?
原因可能有二:一、台灣壽險業要不要實施嚴格的準備金會計制度一直沒有定論,富邦、中壽都「賭」台灣政府很可能不會實施,所以應該不會發生如外商壽險的鉅額準備金壓力。二、中壽與保誠的交易契約,還包括保誠將以每股高達十五元的價格認購中壽的現金增資,解決中壽的現金增資問題。
外商壽險公司一家家賣出台灣業務、台灣保險公司藉由併購爭取更好的交易條件,這樁「一元」交易,雙方似乎互蒙其利,沒有什麼便不便宜的問題。
- 2樓. 星火2009/02/23 10:39「1元」買到的是大補丸或…
【聯合報╱本報記者陸倩瑤、孫中英】 2009.02.23 03:32 am
「一塊錢」能買到什麼?一般人什麼都買不到,中國人壽卻買下保誠人壽所有業務人員、客戶與一百五十萬張保單。保誠還承諾認購廿二億元中壽現金增資股。去年底富邦金併購ING安泰人壽,也是價錢好康到不行,交易背後是否有「不能說的秘密」?
這兩件併購案的特色是:
一、賣方都是歐系保險公司,ING安泰人壽是荷商併入富邦金;保誠人壽則是英商,兩家都是全部家當賣掉。
二、零現金交易:安泰「嫁」富邦金,「聘金」六億美元(約新台幣一百九十五億元),全數換成富邦金股票與次順位債;保誠只賣「一塊錢」。
台灣業者出手,兩家外商壽險的母公司大進補。安泰人壽母公司國際集團沖回十五億歐元(約新台幣六百五十億元)準備金;保誠人壽母公司保誠集團沖回八億英鎊準備金,扣除損失後,結餘二點五億元英鎊(約新台幣一百億元)。
國際集團和保誠集團也分別成了富邦和中壽的大股東。
但中壽去年九月底淨值五點三元,股價不到十二元,保誠卻以每股十五元的高價認股,。讓正愁沒錢的中壽老闆、中信集團二少主鬆了口氣。
但近期歐洲地區為了壽險業適用四十號公報鬧的風風雨雨,不少企業求售,中壽董事會如只為解決老闆資金壓力冒險收購,隱匿潛在的財務危機,不僅損害股東與保戶權益,還可能吃上背信官司。
中壽「一元收購案」看似占盡便宜,不過買進門的是「大補丸」或是「包了糖衣的毒藥」,仍然有待時間證明。
- 1樓. 星火2009/02/21 12:49超級好康…藏風險
【經濟日報╱記者/葉慧心、蔡靜紋】 2009.02.21 03:18 am
全球金融海嘯後,台灣壽險市場版塊急劇變動。近期在台外商壽險公司,從ING安泰人壽到英國保誠人壽,全都「俗俗賣」,但本土壽險公司此時接手,真的能占到便宜嗎?繼富邦金「不花一毛現金」買下ING安泰人壽,中國人壽昨天宣布以1元買下保誠人壽在台大部分資產負債。
本土業者搶在景氣最低潮,相繼透過「創意」併購擴張版圖,從正面思考是實危機入市,但從現實面來說,這些「超級好康」交易的背後,除了代表著機會、也摻雜著不容忽視的風險。
就最近兩樁壽險公司併購案來看,買方固然可藉機壯大傳統業務部隊陣容、提升市占率及競爭力;但當前全球金融市場低迷,利率更一路探底,壽險公司此時接手外商算不算撿到便宜,還要從接手者的經營能力,及未來壽險業責任準備金提存規範深入思考。
如果接手者經營能力夠強,資金運用財務投資績效能撐得過全球不景氣,趁外商低價求售時進場接手,自然是做了一樁好買賣;但現在沒人看得準這波經濟蕭條會持續多久,接手其他公司資產,究竟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或是反被拖累,其實很難說。
再把時間拉長來看,被稱為「未來金融海嘯」的更嚴格責任準備金提存規定,對保險業經營更是如不定時炸彈的挑戰。眼前可見的是金管會宣示將於2011年實施40號公報,較遠的還有歐盟率先採行更高標準的IFRS4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不論是前者或後者,都恐讓壽險公司再提存高額準備金,除了影響獲利,更衝擊淨值。
「台灣不會實施IFRS4,否則所有台灣保險公司都要去『摠(籌)錢』了。」富邦金董事長蔡明忠在去年底股東會上曾這樣說。但這僅是本土壽險公司在合併外商壽險時,私下打的如意算盤,業者與主管機關「豪賭」的結局,不到最後關頭,沒人知道主管機關會不會實施該政策。
目前壽險市場上至少還有南山人壽、全球人壽尚在排隊等著賣,不少壽險公司更暗藏著來自資本適足率(RBC)的強大增資壓力,壽險產業這波「寒流」堪稱歷年最冷,業者預料,壽險市場整併風只會愈吹愈猛烈,「先進場不見得先贏,後進場也不一定有利」,詭譎多變的局勢下,誰輸誰贏,仍在未定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