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民雄鄉有個西昌村,位處鄉境的西側,跟新港鄉大潭村接壤,距離「開臺第一媽祖廟」很近。這個社區曾經參與推動環保署的「環保小學堂」,很受到各界的讚譽。
ㄝ村子裡有個重要排水道─竹子腳排水,據村民說,早年的水道旁都是竹欉;在竹子腳排水匯入鴨母坔(音“地”,臺語發音與“湳”同)排水的地方設有水門;平常水門是開著的,當天降大雨鴨母坔排水道的流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則關閉水門以避免外水沖入村中造成水災。
但因此村地處低窪,很容易淹水,所以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近年積極在西昌村進行淹水防護的設施規劃,只是在提出最早的規劃內容時,居民的反應似乎不太理解與認同。水規所於是採用【公民參與的規劃方式】,安排「嘉義縣明雄鄉西昌村淹水防護設施規劃檢討」的地方綜合發展工作坊,邀請社區意見領袖和幾個民間團體代表一起參與,工作坊在村子的活動中心進行。水規所由灌排規劃課的研究員兼課長李榮富先生率領幾位同事一起參加工作坊,我們在現場看見李課長專注地作記錄的神情。
我在工作坊現場,聽見對於水患的歸因大都放在排水問題,主要三點是:
一、嘉南大圳興建之後,歷經數十年來的使用造成淤積,圳道堤防隨之不斷提高,阻礙社區的內水往外排出的功能;
二、社區原來的排水水文是東西向,後來改為南北向,不符自然;特別是鴨母坔舊排水道被阻斷之後,內水更難排出。
三、朴子溪淤積嚴重,影響水流的順暢。
根據歸因提出的治理方案則是:
一、找回位於嘉南大圳圳道下方的舊的鴨母坔排水道,設法讓它恢復功能。
二、在適當地點設置滯洪池,滯洪池工程要符合自然生態理念。
三、朴子溪在臺塑廠下游段的嚴重淤積要盡快清除。
由於早年有許多地區的民眾所認定的治水方法大概就是興建堤防、設置抽水站等等硬體設施,通常比較欠缺從整體環境(流域概念)而作的思考。水規所這回在西昌村的作法,讓我們看見公共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注入了公民參與的質素;在寧靜的村落裡,大家犧牲晚上的休息時間,聚在一起腦力激盪,此情此景讓吳銘塘村長笑逐顏開,他一再地表示:「這麼多人一起關心西昌村的淹水課題,並提出解決方案的認真態度,我們村民非常感激,永難忘懷!」水規所則表示,將會對大家提出的方案加以謹慎研析,並在完成新的規劃之後,再度來社區跟大家說明。
嘉義市道將圳文化學會楊清樑理事長發言表示,整個社區營造要兼顧天文、水文和人文等豐富的內涵;從大尺度觀之,嘉義位於北回歸線經過之處,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奧妙;西昌這條水文通往新港、六腳,周邊也有動人的人文資源,這些都是在水患治理規劃之際,須要兼容並蓄的重要素材。嘉義縣有個揚名海內外的「嘉邑行善團」,在倡辦人何明德先生仙逝之後再立了一個「何明德行善團」,全國各地都有他們修橋補路的印記,令人尊崇。在西昌村和新港鄉大潭村接壤的嘉南大圳上,我們看見「何明德行善團」在2008.04年竣工、跨越嘉南大圳的「行港橋」,是他們完成的第342 座;小小一座橋,串起了交通,也串起關心和友誼。
當我們在西昌村勘查水路通道之際,時常可以看見中洋子工業區的煙囪,還看見原本排放白煙,後來卻排放出濃濃黑煙直衝雲霄的情景。看來,除了淹水問題有待解決之外,工業區的各式排放均也對地方環境有所衝擊;而這些,都有待公私部門密切合作,讓優質的公民參與,來發揮妥適的改善效能。
值得肯定與學習的是,西昌村這回的工作坊,規模小小的,卻涵蓋產官學界和民間團體的智慧火花,合作耕耘的公民素養,已經悄俏地萌芽!
完成於 2012.08.30 播出日201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