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抄錄聯合報『不老船長追夢去』
2016/11/06 17:14
瀏覽828
迴響0
推薦17
引用0
美國不老船長 單挑「海上聖母峰」
http://udn.com/news/story/7314/2087819
2016-11-06 02:38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基隆報導

「不老船長追夢去!」國際海洋教育公益計畫由美國不老船長理查威爾遜(Rich Wilson)發起。六十六歲的他,二度挑戰全球最難單人環航比賽。他更把自己當成活教材,跟著他的航線,設計十五周的海洋教案,今年首度由聯合報系引進台灣,無償提供全台國中小使用。

二○○八年,理查首度挑戰法國帆迪環航賽,以單人之姿駕帆船繞地球一圈,難度被喻為「海上聖母峰」,花了一百廿一天。更可貴的是,他設計十五周跨領域海洋教案,探討水資源、環保、史地、經濟等主題,讓全球有興趣的老師免費上網使用,並翻譯成中文版。

今年,理查將以最高齡二度參賽,預計法國時間六日啟航。理查曾是數學老師,一九九三年起發起實境教學計畫,「我們沒法送學生出海,但在科技幫助下,可把海上見聞送到學生眼前」。

聯合報教育事業部總經理陳迪智表示,理查一直在找各國媒體,協助推廣他的海洋教育教案,台灣由聯合報系引進,讓國中小老師結合在地經驗,提升學生對海洋的學習興趣,師生也可透過聯合報免費社群學習平台「educoco」線上討論。

聯合報好讀周報將於十一月十四日起連載十五篇理查執筆專欄。更多資訊可參官網(http://educoco.udn.com/captain2016),及臉書「台灣不老船長劉寧生—帆船體驗與海洋教育分享會」粉絲團。

***
69歲船長的冒險 在你指尖闖蕩
http://udn.com/news/story/7328/1811821
2016-07-07 03:53聯合報 記者張芮瑜/基隆報導

海科館將航海家劉寧生的親身經歷做成電子繪本,劉寧生與小朋友分享冒險故事。 記者張芮瑜/攝影(照片略)
69歲的航海家劉寧生43歲才開始學習航海,2008年曾駕駛木製帆船橫渡太平洋,這個現代「哥倫布」,腦中有千千萬萬個冒險故事,海科館將他的親身經歷與珍貴影像製成電子繪本「海島少年」,劉寧生告訴小朋友,親近大海永遠不嫌晚。

劉寧生船長熱愛大自然與海洋,雖然中年才開始學習航海,但他曾在52歲時花2年時間駕駛「跨世紀號」環遊世界,為自己的生涯寫下一筆璀璨紀錄。

跨過赤道穿越汪洋,劉寧生腦海中的故事說也說不完,他和海科館合作,貢獻出冒險犯難的珍貴畫面搭配他的親身經歷,找來畫家製作出圖文並茂的電子繪本。

昨天上午電子繪本在海科館發表,劉寧生向現場參與發表會的小朋友分享故事,劉寧生也在繪本中化身大船長,領軍6名小水手闖蕩汪洋。繪本中其中一段訴說,當船橫越赤道時,水手們會有互砸麵糊的慶祝傳統,即是取材自劉寧生的親身經歷。

海科館表示,電子繪本等互動媒介融合海洋科學、海洋文化等展廳特色,將知識轉化為有趣的小遊戲,讓學習不只是在博物館內,任何地方都是海洋教室。

海科館教育中心也特別展出「海島少年原畫展」,挑選出數位繪本故事中精彩的18幅插畫作品,現場也提供電子繪本實際操作,展期昨起至15日止。
***

數學老師船長的海洋教育教案 終引進台灣
http://udn.com/news/story/9/2087415
2016-11-05 19:22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不老船長追夢去」國際海洋教育公益計劃,昨天在基隆碧砂漁港遊艇碼頭舉辦帆船體驗與海洋教育分享會,台灣首位挑戰環航的船長劉寧生帶領他的帆船「北帆號」,共同為台灣參與國際海洋教育公益計畫揭開序幕。記者杜建重/攝影

「不老船長追夢去!」國際海洋教育公益計畫由美國不老船長理查威爾遜(Rich Wilson)發起。66歲的他,二度挑戰全球最難單人環航比賽。他更把自己當成活教材,跟著他的航行軌跡,設計15周的海洋教案,今年首度由聯合報系引進台灣,無償提供給全台國中小學使用。

你我聽來陌生的帆迪賽,從法國出發,經過南非好望角,沿著南極洲,繞過南美合恩角返回法國,比賽總長相當於台灣頭尾來回115趟的距離。賽事期間,選手得獨自一人在海上操縱帆船,中途不可靠岸,要「攻頂」成功,除了取決於賽手技術,也仰賴他們心靈的強度。

2008年,理查首度挑戰法國帆迪環航賽,以單人之姿駕帆船繞地球一圈,難度被比喻為「海上聖母峰」,30個人報名的比賽,最後只有11個人回到終點,他排名第9位,花了121天。

完賽不簡單,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把自己當成「活教材」,跟著他的航行軌跡,找人設計了對應的15周海洋教案,裡頭探討了水資源、環保、史地、經濟等等,放上網免費讓世界各地有興趣的老師使用。

今年,理查將以66歲最老參賽者的年紀二度參賽,預計法國時間6日啟航。

理查曾是數學老師,有感於教科書無法吸引學生興趣,1993年起發起實境教學計畫,「我們沒辦法送學生出海,但在科技幫助下,可以把海上見聞送到學生眼前」。

除了給人生繼續找挑戰目標,驅使理查再次挑戰帆迪賽的主因,即是延續2008年發展出的海洋教育公益計畫。在各地合作單位的協力下,關注他比賽的孩子們有機會可跟全球各地學生互動。他組織一群「專家團隊」,其中除了海洋教育專家,還有資深船長、醫生、科普作家等,輪流上網回答學生的提問。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裡,男孩跟著老虎一起在海面沉浮,雖然不時要注意猛虎攻擊,但至少有另一個生命陪你過日子。帆迪賽選手獨自駕船,他們的內心煎熬其實超乎你我想像。

理查說,當他被問起一個人在海上會不會寂寞時,他體會到「寂寞」(loneliness)跟「獨處」(solitude)兩者的不同。他不孤單,擁有衛星電話,他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打給任何人,「比賽時,你可沒有額外精力去愁眉苦臉感嘆寂寞」。獨處則是另一回事,遇到船有毛病,「你是船上唯一一個能修理的人。」

2008年比賽第85天的時候,寂寞找上理查。他疲累沮喪,士氣低落,甚至打給監測他身體健康的急診醫生說,「你得變成心理醫生支持我回家。」在醫生、團隊夥伴,還有全球學生的關心與陪伴,理查克服心魔順利返航。

理查說,人一旦上了船、揚帆出海,就得自己做決定,為船、為自身安全負責。

聯合報教育事業部總經理陳迪智表示,理查一直在找世界各地的媒體,協助推廣他的海洋教育教案,台灣正是由聯合報系引進,推廣到國中小,讓老師結合在地經驗,用活生生的故事,提升學生對海洋的學習興趣,師生也可透過聯合報的免費社群學習平台「educoco」線上討論。

聯合報好讀周報將於11月14日起連載15篇理查親自執筆專欄。更多資訊可參官網(http://educoco.udn.com/captain2016),以及臉書「台灣不老船長劉寧生—帆船體驗與海洋教育分享會」粉絲團。
******

70歲不老船長 「斷捨離」變航海王
http://udn.com/news/story/7314/2087811
2016-11-06 02:38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基隆報導


劉寧生的帆船「北帆號」。 記者杜建重/攝影
「遇上暴風雨時,你會恨不得下跪親吻大自然,求她放你一馬。」七十歲的不老船長劉寧生,四十三歲那年,失去了事業與婚姻,但他沒懷憂喪志,反而放下一切,駕帆船航行世界,成為台灣環航紀錄第一人。

劉寧生昨在基隆碧砂遊艇碼頭號召帆友駕駛「北帆號」,為另一位美國不老船長環航比賽啟航暖身造勢。

北帆號船長劉寧生昨為「不老船長追夢去」國際海洋教育公益計畫暖身。 記者杜建重/攝影(照片略)
劉寧生是名畫家劉其偉兒子。一九九八年,他駕「跨世紀號」自高雄港啟航,途經麻六甲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巴拿馬運河,耗時兩年五個月返台。

一九九○年,遭逢事業與婚姻的打擊,劉寧生重新思索下一步,當時憶起少時想望的駕船出海夢,於是揹起行囊、帶著僅有財產,遠赴澳洲,從零開始學帆船。

學成後,劉寧生到美國西岸物色適合船隻,一九九二年駕「福龍號」出發,海上漂泊八十多天、航行一萬三千多公里,橫渡太平洋返回台灣,積極投身帆船教學。

二○○八年,他駕著循古法由老師傅手工打造的「太平公主號」,從基隆出發,創下半世紀來,中國復原古帆船完全靠風力,橫渡太平洋的首例。

「人定勝天是一句誤導人的話。」劉寧生表示,當你真正在海上遭逢十呎大浪時,才能體會大自然威力,絕不輕言征服。

「海洋發怒時,要小心;海洋溫柔時,要跟它親近。」劉寧生回憶十五年前,他的船要登岸時,「阿兵哥拿著槍頂著我,叫我不准登岸」。早年還有海禁問題,海域活動被排斥、阻止,導致台灣人對海洋很陌生。

劉寧生說,台灣法令對於國際航線遊艇設備要求太嚴,導致水域活動難以發展。他舉例,政府強制規定要配備救生筏、衛星電話等昂貴設備,但國外則是「建議選配」。台灣舶位收費也很高昂,十五米舶位一個月收費一萬八千元,比美國還貴。「海洋活動應全民化,而非有錢人的專利。」
***
海洋運動是有錢人專利?碼頭是歪的 船長批「荒唐」
http://udn.com/news/story/9/2087411
2016-11-05 19:17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不老船長追夢去」國際海洋教育公益計劃,昨天在基隆碧砂漁港遊艇碼頭舉辦帆船體驗與海洋教育分享會,台灣首位挑戰環航的船長劉寧生帶領他的帆船「北帆號」,共同為台灣參與國際海洋教育公益計畫揭開序幕。記者杜建重/攝影

台灣不老船長劉寧生表示,台灣法令對於國際航線的遊艇設備要求太嚴苛,導致水域活動難以發展。他舉例,政府強制規定要配備救生筏、衛星電話等昂貴設備,增加許多成本,但國外海洋運動盛行的國家則是「建議選配」。台灣舶位收費也很高昂,15米的舶位1個月收費1萬8千元,比美國還貴。「海洋活動應全民化,而非有錢人的專利。」

劉寧生還說,國外都是由驗船師驗船,「是否要每年驗船是自己的事」,台灣在這上面比較嚴格,規定只能2、3個單位負責驗船,但驗船單位主要都是職業商船退休船長,對於休閒船舶不了解,就會淪於形式上的檢驗,希望政府能放寬授權給個人的驗船師來做。

劉寧生說,船舶的舶位收費高昂,15米的舶位1個月收費1萬8千元,比美國還貴,大的甚至要到5萬元,費用很驚人。此外,美國除了舶位外,還有停車場、廁所、浴室、保全,「但我們的碼頭是歪的,中間還是斷的,真是荒堂」,因為舶位做錯了,船就會受傷。他認為,舶位必須提供合理的收費標準,海洋活動才能健康地發展。

「海洋活動應該是全民化的運動。」劉寧生說,現在台灣對於水域活動和船舶事業一直停留在「有錢人的玩意兒」,例如常看到明星花了8億買遊艇等。但他認為,應該以廣大群眾作為基礎,進而產生產業鏈,提供國人更多就業機會,也能帶來經濟效益,「海洋活動應該是全家大小一起來參與。」

海科館館長吳俊仁表示,很多人仍認為開遊艇是很「夢幻」、根本搭不上邊的活動,但其實遊艇不一定要買,也可用租的,海洋運動應成為平民化的休閒,「接近海,可以更容易。」

吳俊仁說,很多民眾都以為,讀跟海洋有關的科系,未來就是要出海。他以前在海洋大學造船學系教書時,很多家長以為造船系就是要出海,但其實只是做船舶的設計,要出海的是商船系或航海系,「應該多教育,讓全民得知更多海洋知識。」
***
不老船長追夢去 北市帆船協會響應海洋公益計劃
http://udn.com/news/story/9/2087116
2016-11-05 15:23聯合報系攝影中心 記者杜建重╱即時報導


台北市帆船協會響應「不老船長追夢去」國際海洋教育公益計劃,上午在基隆碧砂漁港遊艇碼頭舉辦帆船體驗與海洋教育分享會。在台灣首位挑戰環航的船長劉寧生帶領下,包括中華奧林匹克教育委員會主委彭臺臨,以及聯合報教育事業部總經理陳迪智等人,還有各界愛海人士齊聚一堂,共同為台灣參與國際海洋教育公益計畫揭開序幕。

劉寧生是台灣多項航海紀錄保持人,他1998年到2001年駕「跨世紀號」自高雄港啟航,途經麻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等知名海域,耗時兩年五個月的時間,創下台灣環航世界的第一人,他另循古法手工打造「太平公主號」,2008年從基隆出發,創下半世紀以來中國復原古帆船完全靠風力,橫渡太平洋的首例。


劉寧生表示,與中華奧林匹克教育委員會聯合舉辦此次海洋公益活動,期待大家都能尊重自然,愛護海洋,重視環保,也感謝海科館與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等單位支持,大家一起為推廣台灣海洋運動共同努力,聯合報教育事業部總經理陳迪智致詞笑稱,「追夢」不是年輕人的專利,劉寧生船長不斷追求挑戰目標,相信可激勵年輕世代永不放棄的精神。
***

http://www.taipeisailing.org.tw/boatclass/boatclass.htm

***
郝明義/海洋興國卻沒海洋思維 台灣將迎來無魚之海

2016-05-23 17:02

無魚之海

我們只會背對海洋,不會面對海洋。面對的時候,我們會的是破壞。


書名:《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
作者:郝明義
出版社:網路與書出版
出版日期:2015年9月3日
我們雖然置身於海洋之中,但從來沒有海洋教育,而只有恐海教育。從小,我們的課本上教的是:「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

所以,我們不會面對海洋,只會背對海洋。要面對海洋的時候,反而是破壞的事情做得多。

所以,東北部海岸線曾經出現九孔池濫挖問題;西部海岸線有大量抽砂填海造陸,以及濱海工業區污水排放問題;東部海岸線填置大量消波塊,花蓮七星潭附近美麗的海上地標奇萊鼻成為垃圾掩埋場;南部旗津的海邊有明顯改善,屏東珊瑚礁海岸幸好有國家公園維護,但也有海濱私有化以及觀光客過量等壓力。

海岸線之所以如此放任破壞,因為沒有海洋管理的專責單位。而一些現有的相關單位,像海巡署,心態和方法也很有問題。陸地解嚴了,海洋卻沒有。一般漁船出港後四十八小時內就得回港。 海洋是台灣的藍色公路,但是今天台灣人開車上陸地的高速公路不用檢查身分證,要出海卻得有出入航管制。這又是台灣在向北韓看齊的一件事。

也在那天晚上,我第一次知道:台灣雖然置身海洋之中,但是台灣的近海已經是個無魚之海。

置身海洋之中,但卻是無魚之海。這真和台灣的降雨量如此豐沛,但卻成為缺水之島一樣地諷刺。

台灣的四周成了無魚之海的嚴重性,顯然越來越受到重視。到今年八月間,《今周刊》做了個專題,同時,連日本電視台也注意到而來台灣採訪。

廖鴻基告訴我,漁獲之枯竭,是全球性的問題,到二○四八年,全球都沒有海魚可以吃了。

只是台灣更早面臨這個殘酷的事實。花蓮早已沒有魚貨拍賣。如果說無魚之海有一條紅線,台灣四周的近海早就越過了那條紅線。

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兩個:

一是近的,捕魚技術不斷精進,而台灣濫用。高效率的捕魚技術不斷提升,致使過度捕撈的現象十分明顯。東部海域大量使用的各種流刺網,以及西部海域大量使用的底拖網,都是例子。


留在海底的流刺網不僅造成珊瑚死亡,還會纏住海底生物,嚴重破壞海洋生態。 圖/陳志貴提供

二是遠的,大量捕撈魩仔魚。魚的繁殖策略為「量」,也就是大量產卵,還特別喜歡選在沿岸河口附近水域。這些卵孵化後的各種魚苗,統稱為魩仔魚。這些魚苗只要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順利成長,牠們的繁殖目標就算達成。其他大量魚苗,都成為餌料魚身分,牠們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吸引外海來的魚群過來沿海掠食。

日本人在一百多年前發明了專門捕獲魩仔魚的「魩仔魚雙拖網」,但是這種漁法把大量魚苗撈走後,就沒有餌料魚吸引遠方的魚群來到沿近海,使得沿近海魚場有枯竭之虞。

日本人發現不對之後,就停止使用,但整套技術及裝備卻輸出到台灣。台灣吃魩仔魚吃了一百多年,也就是把餌料魚身分的魚苗吃了一百多年,把魚源給吃絕了。

至於目前台灣之所以還有魚可吃的原因,一是養殖業十分成功,抵消了無魚可吃的恐懼,但也移除了對紅線的注意;另外,台灣的遠洋漁獲好,是全球第六大公海漁業國,許多種魚的漁獲量排名世界前茅。

只是在這種情況的演變下,過去三四十年前,沿近海船員的薪水會高過公務員,現在比一般勞工還差。而台灣願意當船員的人越來越少,各級漁船上用的大都是外籍船員,經常只剩船長和大副兩個人是台灣人。

這樣當然又是另一個長期的問題。

台灣在用陸地思維經營一個體質是海洋的國家。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都是如此。廖鴻基說,一九九六年彭明敏參選總統先提出了「海洋國家」的主張;二○○○年陳水扁參選總統談「海洋立國」;到二○○八年馬英九選總統又喊出「海洋興國」,但口號與實際的差距很大。

政府固然如此,民間也不遑多讓。長期只有陸地文化的思維,而沒有海洋文化的思維。

沒有海洋文化的思維,會破壞自己的海洋資源,也就不足為怪了。

我請他分析海洋文化和陸地文化的不同思維。他做了這麼一番對比:

    陸地文化:適應穩定、穩固;有問題,守望相助;風景單一;擁擠。

    海洋文化:適應動盪、搖晃;有問題,獨自面對;深邃多變;疏闊。

他也引述曾經駕船環遊世界的劉寧生的一句話。劉寧生環遊世界回來,在台灣沒有碼頭可停。

他說:「在海上環遊世界不危險,離開台灣、回來台灣的時候最危險。」

我去問劉寧生。他補充了一點。經常有人會問他:看不到陸地,你不怕嗎?而劉寧生認為:海洋可以教你的事情是:你會看清大自然的危險不如人自己的危險,亦即是知識不夠,準備不足。

事實上,海洋告訴你的是,越危險的,越要認識。

所以,劉寧生認為:在人類發明三夾板之後,每個人都該負擔得起一艘船。就像海軍軍官都應該有帆船經驗,以培養軍官的領導、統御,一般人也該有一艘自己的船,訓練自己的自立、自信。

「不要受媒體誤導,好像遊艇是多麼豪華昂貴的事,一艘二手船,實際上只要五千美元就可以買到。」他說。不過,遊艇本身雖然不貴,但是在台灣停靠遊艇的費用還有待調降下來。而目前台灣遊艇碼頭蓋得昂貴又不適用,則又和欠缺海洋文化有關。

如果我們能逐漸建立海洋文化,將會發現位於黑潮流域中的台灣,海洋資源可以有多麼豐富而多層次的利用。漁獲取食,是最低也最基本的;再高一點,是觀察,譬如觀賞鯨豚;再下一步,是從科學、文學、哲學的角度著手,而對生命層次有更高的研究。

只可惜還沒有。廖鴻基感嘆。就在今年六月十六日,立法院朝野為了修憲議題而爭吵不休到這個會期的最後一天,我很意外地看到一則新聞,說是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了政府組織改造中的「海洋四法」,包含海洋委員會(簡稱海委會)、海巡署、海洋保育署,及海洋研究院。其中,海委會是把海洋事務提升到一個具有事權主體性及統合性的上位機關。

我趕快打電話給廖鴻基和花蓮的朋友,詢問他們的看法。

廖鴻基說他當時還沒有仔細了解內容。但是他認為只要有個開始,總是好的。

然而,正如任何事情,都不表示有了法律,就可以改善一切,和海洋相關的事情,更是如此。

正如政府不能再用陸地的思維治理一個海洋體質的國家,我們也不能再用陸地裡村落的思維,面對四周都是的海洋。

恐懼的總和無魚之海,是一個很諷刺也很殘酷的警訊。

如果我們生活在海洋之中,卻再不調整我們的思維和心態,下次發生的事情一定還不只這麼諷刺。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在地生活 大台北
自訂分類:不分類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