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人兒:
其實哪一個人啊,在年輕的時候,不是心中充滿了鬥志與理想呢?
我們總想,用自己所學與所能,可以為自己、社會、家國,盡一份力量,那怕即使是一份棉薄之力,但也是「問心無愧」啊!
更何況,中國人一向以儒家思想為中心;
儒家思想的重心,不就是要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嗎?
而一切的「準備」,不都是為了要報效家國與名顯千古嗎?
但是,當人生不順遂,
當世人是那麼的險惡與可怕,
當大環境,是那麼的「時不我予」時;
試問,一個文人,如何自處呢?
陶淵明也是一樣的啊!
他有胸襟與抱負,但是,環境是那麼的虛偽與紛亂;
秉性純良的他,生性質素的他,也只有當一個「飲者」與「隱者」了啊!
不過,他值得佩服的是,他「真的」不是說說而已!
他真的不做官,
他真的找一個「藉口」搪塞,
真的去當農夫了啊!
你可知道嗎?
千古以來,有多少千千萬萬的文人,都說要「清」與「靜」,要過樸實平淡的生活;
但是,卻都是嘴上說說,也全是文章中寫寫而已啊!
一個人,要可以做到「雲無心以出岫」;
首先需要有一顆「秉性直素」的心;
否則,就只有變為「繞指柔」了啊!
否則,只有「與時遷化」了啊!
陶淵明的轉變過程,自有一些掙扎;
但是,經過了自我的認知與抉擇之後,那一種「幽然見南山」的心境啊;
親愛的人兒,
可非是一般泛泛之輩,可以體會的出來的啊!
當然,同樣的,也非是一般庸庸之能,可以達到的境界了啊!
- 5樓. 承啟人2008/06/21 13:32哈哈
這篇說的倒是肯謦 - 4樓. Empty Traveler2008/06/18 04:00去留肝膽兩崑崙
我以為
智慧的成長 需要外界刺激 (stimulation) 狀況處理 ;
沒有境界現前 每個人都是好人 都做的了心的主人
也需要定期獨處沉潛(定)
所以無需以是否退出社會活動
(多與名利追逐有關 即使是慈善事業 ...)
界定得失 各有其修身的重點 過度脫離不食人間煙火
一如僻支佛 大加葉 有失去熱誠 不需老師的孤傲
即使他頭陀行 可不食人間煙火 佛陀還是要他集眾頌戒 應供結緣
其實取與捨,都是個人之抉擇,亦與個人氣性相關乎。
在紅塵世間修,或是隱居遠離塵囂修行,在我看來,若是堅心足夠,哪兒不可呢?
但「一心」而已啊!
社會上,有打著慈善名義行不義之人;
亦有默默盡一己之力不欲人知之人;
真的,深深體會-----凡事在一心啊!
閒雲遠山自相宜 於 2008/06/21 22:55回覆 - 3樓. 清角2008/06/17 00:07交相感
如果我曾經照見過一面鏡子
你會是那面鏡子
你說過的思想模式與我淵源相同
在我的個人情懷裡
我只能做到自我修身的境地
許是我此身的命運安排如是
但在我內在的靈魂身處
我對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植有根深的熱情與使命的
如果今朝不是太平而在亂世
我的澎湃不會落於烈士之位
始終我都堅信『人間的立場只要素其位而行』
所以在我的眼界裡
凡所有眾生皆是菩薩
也就無所高低差別
我不善尊師的處高
我卻善理為師的授受之情
智愚差別的不過是常有與常無
一心使然
我是如此的對這照會銘感於心
所謂『交相感』亦如是
飛殤渡飛淚
始知
楚樵滄浪感謝見花一番話語。
人之相交,貴在真誠。
交相感,是一種因緣聚會,也是值得珍惜。
我們此生來到此娑婆世間,必定有我們要去修習的課題;
而在修習的過程裡,
在這網海裡,能碰到,就是難得之殊緣,我亦真感之!
感謝你與我交心。
若我是鏡子;
那麼,可人兒,
你會是與我交會時,那最明亮的星星啊!
閒雲遠山自相宜 於 2008/06/21 22:47回覆 - 2樓. 平安書苑《Godnews》果願.溥化2008/06/16 22:56做事容易做人難
凡事盡人力聽天命
少計較
快快樂樂過每一天
我的座右銘是
不爭名利
吃虧就是佔便宜
身在公門好修行 盡量給人方便
到最後
升遷最快都降臨到自己頭上
《也許是幸運吧》
四十出頭就知足急流勇退返鄉修行做公益了
明心善知識回應的是,做事容易做人難啊!
與己獨處,時時反思自我,不與人爭力、爭利;
與他人相處,處處虛懷若谷,以和善為最;
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吃一些小虧,又何妨呢?
您放得下,值得稱許與學習啊!
如您不忮不求,善因導致善果,自然一切順暢了啊!
願佛菩薩繼續護佑您------事事水到渠成
阿彌陀佛!
CH 合十 致敬
閒雲遠山自相宜 於 2008/06/21 22:38回覆 
 
1樓. 福智2008/06/16 21:33一個偶發想法
突然想回應。
實際上,很多文人並非眷戀著名利,他們是放不開傳統的思想,也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待在痛苦和失望的官場,找尋機會,甚至感嘆懷才不遇。我本以為自己會有這樣的念頭,現在卻覺得有個地方讓自己安身,就是幸福。
我與你看法稍不同。
被傳統思想所制約,固然是事實;
但是,亦有部分眷戀著「名」,
卻非為「利」而流連不前;
只因為儒家思想裡的「聖人形象」與文人之自己之深刻之「自我期許」;
文人,總以為自己的能力,可以去改變天下,從而讓天下人幸福。
知道嗎?
依我的看法,「放不開」就是襟度不夠!
而「安身」之處,要「安」的是什麼?
若是不安「心」,讓心,有一種真正之「依歸」之處;
試問,「身」從何安,
又安何?
我想,我們都需要學習,怎麼與自己「共舞」。
找出自己本來「真面目」,是我們讀書人應該有的覺醒。
與你共勉之。
閒雲遠山自相宜 於 2008/06/16 22:08回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