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佛法修行絕非僅憑感覺或想像,而是一條需要嚴謹、理性、且依循傳承教理的道路。
2025/08/08 07:51
瀏覽12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網址🍃廣海明月0097講🍁由聞思了知界線,避免增上慢心|【全廣II】光明版4K|真如老師|22019-03-04 ~ 03-06|全球廣論第二輪


文章重點摘要

這段開示主要圍繞著**「增上慢」**這一概念,強調了學習教理的重要性,以避免修行上的錯誤認知。

1.    增上慢的定義:真如老師引用《五蘊論》的說法,解釋了「增上慢」是七種慢之一。它的核心是修行者誤以為自己已經獲得了尚未得到的聖果或禪定等殊勝證量,因此心生高舉。

2.    產生增上慢的原因增上慢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修行者缺乏對教理的**「真實地認識」**。如果不詳細學習教典,我們就無法分辨凡夫、加行位菩薩、登地菩薩的證悟差異,將不同層次的大徹大悟混為一談,甚至誤判自己或他人的修行成就。

3.    學習教理的重要性:師父和真如老師都強調,廣泛、仔細地聞思教典是判斷修行位次與界限的唯一途徑,這如同修行路上的地圖。透過對教理的學習,我們才能開展正知見,避免走上歧途。

4.    師長的示現:文中描述了日常老和尚和真如老師等善知識對教典的嚴謹態度與深刻情感,他們花大量時間閱覽經典,甚至感動落淚。這種示現證明了佛法是真實可證的,只要我們遵循道次第修行,便有機會將經典的內容現證於心中。


閱讀此文的心得

這段開示讓我深刻體會到,佛法修行絕非僅憑感覺或想像,而是一條需要嚴謹、理性、且依循傳承教理的道路。過去我可能也曾有過類似「增上慢」的心理,認為自己讀了幾本書、聽了幾堂課,就對佛法有了透徹的理解,但這段話提醒我,這種「理解」可能只是在概念層面上的遊走。

師長們將教理比喻為地圖,這個比喻非常貼切。它讓我意識到,沒有地圖的旅程充滿了迷失的風險,我們很容易將小小的成就誤認為終點,或在岔路上徘徊不前。因此,深入學習教理,不僅是為了知識上的滿足,更是為了確保我們的修行方向正確,不被自我膨脹或錯誤的認知所蒙蔽。師長對經典的深情與敬畏,也讓我反思自己對待佛法的心態,應當更加謙卑和虔誠。


修行者在生活上能夠應用的觀點

1.    謙卑求學,不隨便下定論:在面對任何新知識或修行上的經驗時,保持開放和謙卑的心態。當我們聽到有人說他「大徹大悟」,或自己有了某種特殊的體驗時,不要急於給自己或他人貼上標籤,而是應該以教理為準繩,客觀地分析判斷。這種習慣能有效避免「增上慢」,讓我們持續精進,不被表象所迷惑。

2.    建立聞思修的正確次第:將聞、思、修的次第應用到生活中。首先,廣泛地學習(聞),不僅限於佛法,也包括各種專業知識或技能;接著,仔細地思維(思),將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經驗進行對比與分析;最後,將其付諸實踐(修),真正去體證所學的道理。這樣,我們才能確保所學的知識是紮實且有用的,而不是空洞的理論。

3.    效仿善知識,培養對經典的敬重:日常老和尚和真如老師對待經典的態度,給我們樹立了榜樣。在閱讀經典或任何書籍時,我們不應僅僅當作資訊的接收,而是要以一種虔誠、求法的態度去學習。試著將書中的教誨與自己的生命連結,用心去體會,久而久之,我們對知識的理解將會變得更加深刻,更能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智慧。

註1

七慢【佛光大辭典】

梵語 māna,巴利語同。心所(心之作用)之名。俱舍宗以之為四十六心所中的八不定地法之一,唯識宗則以之為五十一心所中的六根本煩惱之一。即比較自己與他人之高低、勝劣、好惡等,而生起輕蔑他人之自恃之心,稱為慢;亦即輕蔑、自負之意。

 

慢有種種分類,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三、俱舍論卷十九列舉七慢:

(一)慢,對劣於自己之人,認為自己較殊勝;而對與自己同等之人,謂與自己同等而令心起高慢。

(二)過慢(梵 ati-māna),對與自己同等之人,硬說自己勝過對方;對勝過自己之人,亦偏說對方與自己同等。

(三)慢過慢(梵 mānāti-māna),對勝過自己之人,起相反之看法,認為自己勝過對方。

(四)我慢(梵 ātma-māna),乃七慢之根本慢。於五蘊假和合之身,執著我、我所,恃我而起慢。內執有我,則一切人皆不如我;外執有我所,則凡我所有的皆比他人所有的高上。

(五)增上慢(梵 adhi-māna),於尚未證得之果位或殊勝之德,自認為已經證得。

(六)卑慢(梵 ūna-māna),對於極優越之人,卻認為自己僅稍劣於其人;或雖已完全承認他人之高勝,而己實卑劣,然絕不肯虛心向其人學習。

(七)邪慢(梵 mithyā-māna),無德而自認為有德。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