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清代兒科名著《幼科鐵鏡》&《引痘略》書介
2025/07/07 11:04
瀏覽1,224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作者/李璧如(建中堂中醫診所院長) 


        幼科三種,並不只三種,除了幼科鐵鏡,引痘略,痘疹金鏡錄,進入最後推拿廣意。幼科三種是我呂姓母系,呂青陽先主傳下來的,當時正好上課寫作業需要,就把幼科鐵鏡和引痘略,拿來作為主題報告。這兩本在清代兒科與流行病學非常重要,在整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展現無比璀璨的洞見。
        在整理這些線裝書的過程中(能賣的都賣了,有的被年幼無知的我,搞破壞,從折線切開,就沒人要了),但整個綜觀,行醫20年後的我,在整理這些線裝書時,發現兩個系統的傳承很分明,父系
隴西李氏,傳承內科、外科、婦科,我不知不覺間,承受兩個系統的薰習。我站在這裡成為一位醫者,如果沒有通過這些書,很難理解就是父系跟母系後面的傳承與關注,真正塑造如今的我。所以事情不僅表面那麼單純,其實背後有很深遠的意涵,這讓我非常感動。

        所以我最後還是決定把這兩本已經整理過的書,放上部落格,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說真的,在我們背後,有祖祖輩輩,他們撐著我,給我力量,也給我很多提示,這是個神聖的連結。(20250707)

一、摘要
         兒科素稱「啞科」,清初醫家夏禹鑄於此別有意會,力主望診為診小兒之首,並針對時弊之虛矯,認為小兒三關脈紋形色診法為「醫家異教」,並針對其時流傳的各種「驚風」名目,專立「闢諸驚名之謬」以駁之。其次,運用「燈火十三燋」治療臍風、驚風等症。另於兒科推拿之辨症與圖穴,亦依其家傳兩代經驗,提出闡發與校正。綜言之,這本清盛世刊布,當時風行於楚皖,清季播於北方兒科臨床驗書,的確有其慧眼獨具之處。
        本文就刊本、成書之社會背景、作者生平、全書提要與貢獻,作一簡要之鉤勒,務求簡明瞭然,俾使後來者得以「臨深而為高」。關鍵辭:兒科、三關脈紋形色診法、驚風、兒科推拿、燈火燋、夏鼎。
二、作者略傳-夏鼎其人其事
1.生平
    夏鼎(1635-1715),字禹鑄,安徽貴池縣(今貴池區)人。夏鼎自幼讀書習武,康熙八年(己酉年),曾中武舉人,里中父老咸謂「所就未可量也」;四年後再赴京趕考,之後毅然拋棄功名,回鄉潛心從父習醫。時人曾譽夏氏父子「兩代以醫術濟人七十餘年」。
2.識見與性情
    夏氏以文學武藝醫術兼長,據其中表所述「讀其詩,詩精;其對,對精;讀其古文辭賦,靡弗精」,尤其手不釋卷,「醫過,而向者所讀之書,又依然在手矣」。並勤於著作,將其父初明公遺教與己之臨床經驗,冶為一爐,撰就「幼科鐵鏡」一書行世。
    夏氏於經驗中磨礪出幼兒科醫術,使其敢於自恃己見,首先他不重傳統之小兒三關脈診法,以「望顏色,審苗竅」為大主腦;其次於驚、癇、痙三症,則推重其父經驗,以「初明曰」為旨;對於己之發明至理,則冠以夏禹鑄曰;而於家傳祖法,則以卓溪自立方、卓溪新訣名之。而有關推拿圖穴,則出兩代考量,敢於裁補修謬。
    此外,本書卷上載「九憾」、「十三不教」,如「一憾挑筋割肉。五臟之病豈盡在筋挑斷,不知當哪一味藥?六淫之邪,豈盡在血,血出又不知退那一經邪?這一種挑筋的,死後定在阿鼻地獄。如對予說出道理來,予便不憾」。1
    夏禹鑄曰:「予生平來,凡嫉我、欺我、負我、餌我,以及無故加我者,輒過而忘,獨於幼科庸醫而恨之,且恨之有九,何也?」「常見艱子嗣,急者於穹蒼、於祖宗、於名山,禱無不至。一旦舉子,慶也如何。及病,付醫,輕者,重之;生者,死之。其飲恨也,又何如予抱公憤人也?遂引人恨為己恨。然恨之正所以覺之也。覺之,則睡漢驚來,轉腳便步百尺竿頭,悟到醫家三眛。方見卓溪叟以九恨做醒人劈頭之ㄧ棒也。」2
    於此,儒人醫家道俠之心意明矣,舉此二節,其人性情畢現。相傳康熙曾欽賜夏氏「道學人家」匾額,懸於宗祠。
三、全文提要(時代背景、目錄分析、其書特色與貢獻)
(一)時代背景
    本書成於清盛世,清初承明代餘緒,兒科依舊列入「小方脈」,但另增「痘疹科」。至康熙時,又將「痘疹科」歸入「小方脈」,並與「咽喉口齒」共為一科3。夏氏一書,並不及痘症,謂治痘別有專科,故不載,所載惟「痘後」數則而已4,此皆反應清初之醫政制度
(二)其書特色與貢獻
1.於驚、癇、痙三症,獨有所長。
    掠過痘症,小兒另三大症:痲(痲疹)、驚(驚風)、疳(疳症),夏氏皆有著墨。其中,尤其以驚、癇、痙三症,為其所長。他於凡例中明言,「獨驚、癇、痙三症,顏色苗竅俱非本來,無處拿提。是書洞決死生,俱屬先君從百千嬰兒中,偵探出來的」。辨明形狀與治法方藥,亦莫不從臨床中體認、嘗試所得出。是故其學乃出於其父初明公累世之傳,而由其綜理於是書中。
    以驚症為例,首闢諸驚之名之謬-治之當從本病辨風、寒、暑、濕、虛、實、痰、熱。夏禹鑄曰:「小兒發驚,而村婦庸夫多以鐵針於兒手挑筋破肉,噫,異矣!此喪心之村婦、覔食之庸醫,不知驚之為驚,而誤認為筋骨之筋也。蓋驚者,驚嚇也,由兒先有內傷,復來外感,肺竅痰迷,心無所主,一著驚即發也。若不豁痰以療驚,祛風以止掣,只把手筋挑斷以免筋抽,不猶之止兒之啼,而惟塞其口耶?……凡我同人,萬不可以蛇絲諸詭名,執為正論,垂之以殺有冤莫訴之嬰兒也。」5夏氏提出「療驚必先豁痰,豁痰必先袪風,袪風必先解熱,解熱必先袪邪」之治則,並一一闡明發驚之由,間詳治驚之法及辨症法門,治法則燈火燋與艾灸、推拿與方藥並舉。
2.以「望形審竅」為辨症大法。
    力主「小兒科,則惟以望為主,問繼之,聞則次,而切則無矣。…小兒病於內,必形於外,外者,內之著也。望形審竅,自知其病。」6-反舉世幼科皆於兒第二指面筋紋細摹看,以形色論證侯,以透潤決生死之定見。渠謂「摹看手指筋紋,乃醫家異教,蓋指面筋紋生來已定,豈因咳嗽而變為反弓,驚積而化為魚刺?…常見筋透三關,竟無病者,亦有病時透三關,而必不亡者」7夏氏父子以實證經驗批駁「小兒三關脈紋形色診法」,於驚、癇、痙、熱、瘧、臍風諸症,多以驗案載之。其餘雜症亦有疑難治效四十案,就各症立說引喻,俱屬疑團,不闢不明,傳以校核。
3.重定推拿六道圖說與口訣
    小兒推拿於明代末葉盛於南方地區,夏氏父子兩代經臨床所驗,重定推拿六道圖說口訣,糾正前人謬誤;另有「推拿代藥賦」,讓後人明瞭「用推拿便是用藥」,一推三關,等同行溫熱藥,推六腑則等同瀉火,推拿豈能亂用?並對各症男女嬰童施術的要點,做具體且簡明的介紹。
4.兒科皮膚病亦多描述
    對於兒科皮膚症狀,亦多有描述,天皰瘡、疿瘡、黃水瘡、惡核瘰癧、貼骨疔、口掛角、疔瘡發背、腦癰、乳癰、丹等,皆載內服方及外治方,另亦錄百膏異方。
四、結論
    由於社會條件的發展及新醫學的普及,兒科於「痘科及驚、癇、痙」各症之作用空間,或自行消減,或因求診群轉向,無用武之地,而見萎縮;然即以小兒   發熱一症,有因寒極似熱者、有內熱而外傷寒者、有寒邪內伏者、有挾食傷寒者、有暑溼挾熱者,凡此總總,不一而足,豈是一劑退燒藥可統管之?然若辨症不明,亦難免殺伐之過。其他如各種虛損、雜症、皮膚疾發患治法,尤其推拿手法,方便實用,更宜廣而行之。
    自是書刊布,迄今摩之仍頗有可觀之處。故紙堆中蘊藏祖宗寶鑑,後代學者切莫自遺家珍。
五、序文及目錄、凡例

(一)幼科鐵鏡序
     余中表卓溪夏先生,故以儒世其家者也,問稽廣輿記及邑侯趙宋中,先生祖氏有諱鵬者屢徵不仕,與兄鴻撰「十三代史略」,講學清溪之上。江南士與宗師之厥子,乾錫克纘,公緒遞傳而及先生。先生幼工八股,業緣文戰失利,抱儒學劍旋入泮,歲己酉,晏鷹揚焉。里中父老咸謂先生異曰:「所就未可量也」。詎先生優游林下,課子不輟,借余為他山之石,蓋十五年於茲矣。先生手不釋卷與所著作,讀其詩,詩精;其對,對精;讀其古文詞賦,靡弗精。而長郎益然,次郎飛霖,俱車牽不群,今已次第裴厥芹香,行足食廩,拖青摩宵篤漢,獲酧先生初志。先生故以儒世其家者也,至於嬰兒科,術得傳於家姑翁一初明公。其神也,故其所也。而先生從置弗道,但見遠而迎者,肩相摩,穀相擊,近則繈負而至,又日不下十數輩焉,先生無不一望即決,一藥即愈,醫過,而向者所讀之書,又依然在手矣。余於問業之餘,請活兒秘書讀。先生曰:傳生悟,悟生神,何書之有?余以為吝,堅請再四,先生浹辰等就,半月梓成是書。一出天下自知所珍重,家請戶藏,無庸余辨之功。第顧請是書者,作經生家書讀,則庶幾可也。
(二)幼科鐵鏡目錄

  1. 九憾
  2. 十三不可學
  3. 十傳
  4. 治病不可關門殺賊說
  5. 治病不可開門揖盜說
  6. 湯方內更換藥味說
  7. 面部各穴圖
  8. 掌面水底撈月(引水上天河至洪池圖)
  9. 掌面運八卦,大指正面脾上位次,幷說及退下六腑
  10. 手背正面,推上三關揉五指節圖
  11. 側手虎口合骨穴圖
  12. 腳各穴圖
  13. 全身正面用燈火圖
  14. 全身正面肺腧各穴圖
  15. 死症辨
  16. 卓溪真傳秘訣
  17. 推拿化藥賦
  18. 闡明五臟生剋以知補母瀉子
  19. 望面色審苗竅從外知內
  20. 五臟各有所司
  21. 辨臍風(以下各症未所陷效案俱屬疑難)
  22. 辨胎寒
  23. 辨胎熱
  24. 胎毒發
  25. 辨胎驚胎風
  26. 胎黃
  27. 辨蒸變
  28. 辨脾實熱虛熱
  29. 辨脾濕
  30. 辨肺熱、肺寒、肺虛
  31. 辨心熱、實熱、虛熱
  32. 辨心熱極似寒
  33. 辨心熱昏迷似驚
  34. 辨燒熱
  35. 闢諸驚名之謬
  36. 闢明發驚之由兼詳治驚之法
  37. 驚癇死症辨
  38. 驚癇
  39. 活症辨
  40. 辨驚有痰盛、風盛、熱盛
  41. 辨熱瘧似驚風傷寒
  42. 辨癇症
  43. 辨陽瘧兼癇
  44. 辨痓病(內文為「痓」病,蓋為痙病之屬)
  45. 慢症悟宗
  46. 痲症
  47. 辨傷風寒
  48. 辨夾食傷寒(附寒極似熱)
  49. 辨腹痛
  50. 辨吐
  51. 辨瀉
  52. 辨吐瀉
  53. 辨痢疾
  54. 辨瘧疾(附陰虛似瘧)
  55. 辨咳嗽
  56. 痘後
  57. 辨諸血
  58. 辨中暑、中熱
  59. 辨夜啼
  60. 辨疳疾
  61. 赤遊丹毒
  62. 淋症
  63. 辨濁
  64. 大便不通
  65. 小便不通
  66. 出汗
  67. 黃疸
  68. 腫脹
  69. 辨三消
  70. 膀胱氣痛
  71. 呆笑
  72. 不寐多困
  73. 龜胸
  74. 龜背
  75. 解顱、顖填、顖陷
  76. 乾瘦似疳
  77. 天柱骨倒
  78. 五硬
  79. 齒病口疳瘡
  80. 口重腭重齦
  81. 耳癰
  82. 重舌、木舌
  83. 鶴膝風
  84. 痛風
  85. 冷牙風
  86. 迅雷所驚
  87. 天皰瘡
  88. 疿瘡
  89. 黃水瘡
  90. 惡核瘰癧
  91. 偏墜莖腫痛
  92. 腎囊腫
  93. 灸霍亂
  94. 灸瘡癰
  95. 灸脫肛
  96. 灸肚大青筋
  97. 灸犬傷
  98. 灸蛇傷
  99. 疔瘡、惡瘡、癰、百膏異方
  100. 貼骨疔、口掛角、各疔瘡發背、腦癰、乳癰、大人小兒同治
  101. 藥性小引
  102. 藥性幼科摘要
  103. 諸湯方

項次

分析

上卷

1-6、15-20

為基本觀念-含醫學倫理(1-3)、治病大法(3-6、15-20)

7-14

為校正後之推拿及用燈火之圖穴

21-26

為新生兒各症(臍風、胎寒、胎熱…)

27-34

為幼兒常見症

35-40

驚症

41-45

瘧、癇、痙、慢驚各症

下卷

夏氏於辨名求實間,間附醫案(凡40案),意在俱屬疑難,以傳校核;是書雖以小方脈為主,然望診審竅確實,於大方脈亦有起死回生之功。下卷則為嬰童雜症,從實驗中辨明俗醫治病之誤。另於外科、傷科亦有著墨,至於貼骨疔、口掛角、各疔瘡發背、腦癰,則以大人小兒同治。夏氏富實驗心得,行文直率鮮辣,就現狀剖析病情,一掃陳腐,令人耳目一新;當時風行於楚皖,清季播於北方,屢有重刊。

六、書介表釋

書名

幼科鐵鏡

年代

刊印時間

原刊本-清康熙34年(1695)寫成

本刊本-據曲阿任竹軒重校更正本,約清末光緒年間至民國初年刊行。

作者

夏鼎(1635-1715),字禹鑄,號卓溪叟。清初安徽貴池人。

卷數

原書分六卷,本刊本改上、下兩卷

版式

l          版框高度18公分;寬度12公分

l          版心-上花口(書名),黑線單魚尾;口題(卷數及頁數);下細黑口(刊印書局名)

l          欄線-四週單邊

l          界格-烏絲欄

l          行款-每半頁20行,行42字

印刷及

裝訂

石印,線裝

校印

據曲阿任竹軒重校更正本,上海萃英書局校印;為今附於川人熊應雄運英所輯之「幼科三種」之首,原六卷;改分屬上、下卷。

由夏鼎中表作序,但本刊印本未載其名,亦未署日期。

藏書

為本人私家藏書,原書為母系呂氏叔祖呂青陽先生讀。


註解與參考書目
1.夏鼎:幼科鐵鏡,卷上,上海萃英書局校印刊行:
2.夏鼎:幼科鐵鏡,卷上,上海萃英書局校印刊行:
3.沙鳳桐:中醫學是怎樣分科設置的?各科包括哪些基本內容?引自中醫學三百題,「中醫學百題」編委會編,寇牡生校閱,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權,臺北建弘出版社發行,1998:P20。4.夏鼎:幼科鐵鏡,卷上,上海萃英書局校印刊行:5。
5.夏鼎:幼科鐵鏡,卷上,上海萃英書局校印刊行:10。
6.夏鼎:幼科鐵鏡,卷上,上海萃英書局校印刊行:6。
7.夏鼎:幼科鐵鏡,卷上,上海萃英書局校印刊行:2。

《引痘略》書介

一、摘要
        數千年來,中國人一直供奉痘神娘娘,卻依然無法遏阻天花的肆虐,痘科向屬兒科大症 ,也因此發展出極進步的兒科痘症醫學,然由民間五術界將小兒關煞之ㄧ的「鐵蛇關」解曰:「出麻痘小心,未出疹痘宜制化」觀之,痘症依然是兒科險症。直到清中葉以降,西洋點痘技術相繼引入後,這個「鐵蛇關」的魔咒才算稍戢。而邱熹—這位由商入醫的公益者,他所刊布的「引痘略」一書,在當時社會引起極大的波瀾,就醫學社會史的角度而言,有其可貴的歷史定位與評價。
關鍵辭:痘科、邱熹、引痘略、醫學社會史
二、前言
        本文就「引痘略」一書文本,分析之、解構之,還原當時社會情境與處遇,並參伍極有限的資料,重新架構出是書應世前後的社會背景與其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歷史的一頁早已翻過,然而先賢足跡歷歷,其用心、襟懷、為天下生民努力以赴的熱情,足為當代醫者法式。
三、書介表釋

書名

引痘略

年代及

刊印時間

原刊本為清嘉慶二十二年丁丑(1817)出版刊行,全一冊。後刻本曾易名,或稱《引種牛痘紀要》、《西洋點痘論》、《引痘方書》、《引痘新法》等。

本刊本據道光十一年冬,湘潭黎光曙刊佈本,約清末民初由上海萃英書局校印。

作者

邱熹,清代醫家,字浩川,廣東南海人。以經商與外人有所接觸,並獲悉種牛痘之法,以身試之果驗,再施於人亦驗;遂詳記牛痘法,並著成書。

卷數

不分卷。

版式

l          版框高度18公分;寬度12公分

l          版心-上花口(書名),黑線單魚尾;口題(卷數及頁數);下細黑口(刊印書局名)

l          欄線-四週單邊

l          界格-烏絲欄

l          行款-每半頁20行,行42字

印刷及裝訂

石印,線裝。

校印

清末民初,上海萃英書局校印。

  1. 湘潭尹作輸并書,道光辛卯四月。

此人為塾師,衡山吳珍儒來潭為其二子種痘,成效良好;乃薦其生一葉松筠君之子佈種,亦有佳效。葉君乃刻種痘之書,廣行於市。

  1. 順德溫汝適,嘉慶丁丑仲冬。

   此人親睹邱君種痘神效

  1. 鄭兆珩,道光元年辛巳夏六月。

此人為粵東通志編輯,因讀邱君之書,許其保赤嘉行,乃為之序,故此序判係日後再版時所加入。

  1. 南海邱熹浩川,嘉慶廿二年丁丑冬。

自述嘉慶十年四月,操業於澳門時,遇洋人由小呂宋舟載嬰兒,遞傳其種以抵澳。適其未出天花,身試果驗,於是悉屬會館,專司其事。歷十數寒暑,接種累百盈千之嬰兒,糜不有效。

  1. 衡山吳珍儒,道光十一年辛卯仲夏。

為專習內科之中醫,受業李翹楚(傳自邱熹),專司蓄苗養漿,地方士紳捐金刻板於書肆,吳文幷序錄篇末。

l          衡山珠蒲譚思樂,道光十一年仲夏。

此人業醫,以醫理附合解釋,種痘種種,並依邱氏之旨為師,作「出痘有勿藥 有用藥論」一文,並附錄藥方,附載於書末,代跋。此刊本於戊子晟付梓刊傳,距原書首刊,已十一年矣。

藏書

為本人私家藏書,原書為母系呂氏叔祖呂青陽先生讀。

四、目錄
l         圖示
        n          手少陽三焦經圖
        n          取消爍、清冷淵穴為種痘穴位。
        n          種痘刀式
        n          取痘瘡之象牙小簪刀
        n          執刀式
l          目次
        1.引痘說
        2.首在留養痘漿
        3.次在認識瘋疾
        4.引泄法
        5.度苗法
        6.出痘時宜辨
        7.出痘後需知
l          附錄
        1.洋痘釋疑-秋譚周純熙,道光七年丁亥清和節前二日。
        2.引痘明辨-淥江羅如錦,道光十四年甲午歲仲春月,湘潭向南橋錄刊。
        3.堅信洋痘說-道光辛卯年冬湘潭黎光曙刊佈。
五、作者略傳
        邱熹,字浩川,廣東南海人,1774年生(1),清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邱至澳門經商。彼時,葡萄牙醫師哈威托,將牛痘疫苗由馬尼拉攜至澳門。邱氏進行試種,果驗,自行之家人戚友,亦無不驗(2)。後任職東印度公司的英國醫生亞歷山大‧皮爾遜,又將牛痘疫苗由澳門攜至廣州(3)。邱氏曾任皮爾遜助理,充分學習且掌握種痘技巧,後得到廣州洋行商人潘有度等捐銀資助,遂獨立在洋行會館開設「牛痘局」,專司為人點豆。
        自謂:「歷十數寒暑,凡間途接踵而至者,累百盈千,無有損失,…熹素不知醫,亦未嘗以此取人絲毫之利;其所以力行此者,則以出痘人之同患,慈幼人之所同情。」(4)
        邱熹出於公益之心,力推牛痘之法;當時一些達官貴人,如曾國荃(曾國藩之弟)、兩廣總督阮元,皆曾延請邱熹到府中,進行種痘。時值清季,政局動盪,官方防疫網絡並未健全發展,牛痘的最初引入和推廣,「邱熹和鄭崇謙等民間人士,具有舉足輕重的功勞」(5)
        作為牛痘的推行者,邱熹由商入醫的公益角色,十足展現仁者濟世的情懷。
六、全書提要(成書社會背景,全書大旨與貢獻)
(一) 社會背景
        數千年來,中國人一直供奉痘神娘娘,卻依然無法阻止天花的肆虐,痘科向屬兒科大症。直至明隆慶年間(1567-72),人痘術(將痘瘡灌入鼻腔,以產生免疫抗體,再用鼻苗產生的痘痂,研粉吹鼻;但若選用的痘漿毒性較強,反易使體弱之接種者罹病)出現於皖南,清初傳入江南,之後流佈大江南北,不過南方的普及率遠高於北方。1796年英國醫生Edwad Jenner發明牛痘,九年後即由澳門葡商將牛痘術攜入中國。
        但牛痘傳入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痘仍然流行;並且作為新生事物,牛痘在傳入之初,不免遭受疑懼與排斥,但隨著各地牛痘局的普遍設立,官方與民間力量的支持推廣,光緒之後,牛痘取代人痘,已成勢不可擋之局。其中,邱熹和鄭崇謙等民間人士居功厥偉,地方官方雖見種痘有效而全面介入開辦牛痘局,但創設的主要動力,主要還在某些醫生、善人、鄉賢以及慈善機構為主體的社會力量,或建議,或延醫,或出資,或具名典捐,就是這股傳統力量的網絡,支持牛痘局這個新興事業的崛起。
(二)全書大旨與貢獻

       由邱熹奉獻式的推廣態度與當時這股民間力量結合的情形看來,牛痘傳種的利他思維,使得「引痘略」這本書,屢經刊布、增訂、捐金刊刻,宛如善書般的免費流佈,加速牛痘接種的輻輳。
        何以名曰「引痘」?「曰痘之為毒,受於先天,感於時氣,散於經絡,男女交感之會,胎毒既有淺深,感時行之氣,復有善惡,而散於經絡,分配五臟,…氣必歷五臟層遞而入,內毒亦必歷五臟層遞而出。…金鑑所謂『引其毒於未發之先者』即此意。張遜玉《種痘新書》所謂「以佳苗而引胎毒,斯毒不橫而症自順者,亦此意。故凡種痘皆用引法,而引毒自皮毛血脈肌肉筋骨同時而出,則牛痘為捷也」。(6)
        邱熹在「引痘說」裡,詳細闡發先天胎毒如何經由後天佳苗層層遞引而出的中醫病理理論,這個理論架構順著既有的人痘術基礎,賦予古老中國生民在意識層面上接受這個洋把戲的實質助力。
        邱熹用大家熟悉的中醫理論與語言「行銷」接種牛痘,吸引一些醫者投入支持種痘的行列,如衡山內科醫師吳珍儒、譚思樂諸君,又爰引中醫觀點,針對點痘、養漿、痘後等諸多變症,出以方藥對治之。
        「引痘略」一書,除去序文,本文不足500字。「引痘說」為理論基礎,「首在留養漿苗」。說明夏日八日、餘三季九日一期,來種者,風雨不改;而好善諸公則醵金生息,四月至九月來種者,酌以果金,與取漿之人;俾人知牛痘之法,雖盛暑無礙。
        「次在認識瘋疾」,恐誤取瘋症者之漿,傳與無疾小兒。故來種者,先令驗過,然後取苗,自無貽誤。
        「引泄法」,牛痘灌漿滿足,總在八、九月,取佳苗而引泄之,此節具體說明操作手法,引漿、種痘之種種細節。
        「度苗法」,若遠處無法取鮮漿種痘,則須尋佳苗之靨, 罐藏密封;或用乾苗法施種
        「出痘時宜辨」,刺引之後,逐日變化之狀況;如何與天行之痘辨症?或有兩痘併出者;亦有種後毒發不遍,須加補種者,以及種痘後之食養宜忌等等。
        「出痘後須知」,詳述痘後諸多變症,如痘後亦有小痘出,名假痘;若七日前抓破者,仍復灌漿;八、九日後抓破者,不能復灌,然毒已引動,破亦無妨;膿不乾或膿不能合口,則分別藥茶煎洗或生肌散掺之。
七、註解
1.有關邱氏資料不多,僅推論其為商人,後轉為種痘專家。據其書篇首「引痘說」中言:「予少時未出天花,洋醫為予種時,年卅二歲,今已十有三年矣」,本書出版於1817年,可推其1805年種牛痘,故出生於1774年。
2.邱熹,引痘略,序文「嘉慶十年四月,由小呂宋舟載嬰兒,遞傳其種,以至澳門。」上海萃英書局校印,清末民初刊本,頁一。
3.一說皮爾遜曾任英國廣州領事館醫生,口授「新訂種痘奇法詳悉」小冊,譯成中文刊行,開啟中國人種痘之濫觴。
4.邱熹,引痘略,序文,上海萃英書局校印,清末民初刊本,序文頁一。
5.余新忠,清代江南種痘事業探論,引自清史研究季刊,中國人民大學刊行,北京:2003/02,頁28-37
6.邱熹,引痘說─引痘略,上海萃英書局校印,清末民初刊本,頁一。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