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道教調息功法
2019/03/22 10:03
瀏覽91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道教的調息修煉,即所謂的「氣」的修煉。道教中「氣」的概念,內涵有三

個要旨:

一指先天氣,即父母精血構胎時的元陽氣;

二指後天氣,即通過飲食物質所化生的能維持生命存在的能動力,以及各臟

器官的功能作用等;

三指自然界的空氣,即呼吸氣,人們通過呼吸修煉達到養氣全神、去病延年

的作用。

道教中把呼吸的鍛煉稱作為「調息」、「調氣」或「吐納」。調息法是道教

氣功的基礎,也是一種很好的養生健身的手段。這是因為人們心頭念依著事

物,則往往散亂游離,不能自主。雖能暫定,不久又會散亂。所以修煉呼吸

調息功法,使心息相依,拴繫念頭,使心神由散而定。

調息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調整呼吸節奏,加大呼吸容量,加深呼吸力度,

擴展肺部的吐納功能。按現代人體育運動氣功分類方法,把道教的調息法分

為:胸式呼吸、膈膜呼吸、腹式呼吸、意念呼吸、胎息五類。

胸式呼吸:《抱朴子內篇》一書中所指心下為中丹田。從現代生理解剖學觀

察,實際就是心、肺所在胸腔部位,以橫隔膜與腹腔為界。胸式呼吸,即指

人的自然呼吸,是在胸腔內由肺所進行的氣體交換。空氣自鼻經咽喉進入氣

管,到達肺泡後,進行氣體交換。氧氣進入血管,帶進心臟,釋出二氧化碳,

呼出體外。修煉時就是通過調整肺部的呼吸次數、間歇時間、呼吸深度,使

呼吸達到緩慢均勻、自然柔和,使肺活量增大,肺通氣性增強,肺的呼吸頻

率明顯減少,這樣不僅能增強肌體呼吸系統的功能,而且對血液循環系統、

消化系統等方面都有良好的影響。

進行煉功時,一定要閉口,將舌尖輕抵上顎,使鼻腔獨行吐納蜘能。平常呼

吸,每分鐘約為十六次。深呼吸,每分鐘則以呼吸四次為基礎。道教中丹田

吐納,是有規律的進行呼吸的深入和延長。煉功時一任自然,修習長久後,

則可體會出呼吸的更高境界。 膈膜呼吸,呼吸時要求下腹部向外擴張,胸

部和肩部保持不動。吸氣時胸腹部稍有緊迫感,隨著呼氣,雙手可輕輕壓迫

上腹部,幫助氣體的排出。呼氣後,膈膜和胸腔肌肉放鬆,緊迫感就隨聲消

失了。經過反復多次的練習,呼吸頻率可逐漸變慢,呼吸變得黠規律,自然

流暢。

腹式呼吸與膈膜呼吸相仿,只是呼吸深度加大,氣沉下腹肚臍周圍,加大腹

肌的運動,呼吸節奏更深沉緩慢有力。人身臍下三寸的地方,道教稱為下丹

田,現代人的腹式呼吸,和道教下丹田吐納在同一個部位。所謂「腹」,從

生理解剖學上看,原是指橫膈膜以下,腹腔內所包括臟器,如胃、肝、胰、

膽等,大部分是消化系統所屬的器官。要使這一部分的髒器有「吐故納新」

的功用,也就是推動其新陳代謝的功能,便須透過口腔的一吐一納,使氧氣

進入食道而入腹腔。下丹田吐納,其氣不是從鼻孔出入,而是從口腔出入。

修煉這種功法時,口唇略張,任氣流進入,其功能可使腹腔內的髒器蠕動,

即可增加消化機能,又可排除內髒污染,並可去病延年。

口、鼻交互呼吸法,也就是呼吸器官運作的轉換。如用鼻孔先呼,則閉口用

舌尖輕舔上顎。鼻呼後,緊接著口便略張,舌尖下放,使氣從唇邊吸入,如

此一呼一吸,約五十次左右,再改用口腔先呼,口呼時,鼻呼出之氣自不如

口呼出之多。口呼出後,緊接著口便輕閉呼,舌尖舔上顎,任氣從鼻孔吸入。

這樣一呼一吸,原是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的綜合運用,是道教呼吸修煉的另

一方面。

意念呼吸是指在精神作用指揮下,有意識地誘導思想專注於身體某一部位

(道教稱為「意守」),進行呼吸調整,意念專守某個部位,使思想不渙散,

呼吸自然放鬆,心平氣和,呼吸節奏達到緩勻狀態,意氣合一。

在呼吸修煉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鼻無出入之氣的最佳境界時,即達到了道教

呼吸修煉的最高境界——胎息。胎息,意為閉氣不息。這種呼吸吐納功法猶

如嬰兒在母腹中的呼吸狀態,又如同龜鶴入蟄時的呼吸方法。《抱朴子、釋

滯》說:「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噓吸,如人在胞胎之中。」道教認為,用

鼻呼吸,「一竅即開,元氣外洩,洩而不止,勞及性命」。所以強調呼吸的

深沉,強調吸之以踵,使身體內部的呼吸自我循環。胎息法的理論基礎是古

代黃老家、醫學家的元氣生成論,認為人禀天地之元氣而生,有氣則存,養

生則保存元氣,使之不失而已。胎息又稱為內息,即保持人體自身固有的內

氣,使之閉氣不息,充分發揮體內內氣的作用。

胎息法,在道教中修煉手法繁多,如中央黃老君傳胎息訣法,張果老胎息訣

法,玄葫真人胎息訣法,天台道者胎息訣法、劉真人胎息法、何仙姑胎息法,

鬼穀子胎息法,張天師胎息法、清虛子胎息法等等。名目繁多,但宗旨是相

同的。胎息行氣術在隋唐時最為興盛,唐以後,逐漸加入煉精化液、循經回

使、逆行經絡等內容,發展成為北宋以後道教內丹術的修行命功法了。

呼吸功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調息服氣法。它與現代氣功中所講的調息、

吐納、內視氣功法、守丹田氣功法等是相似的。《莊子、刻意》:「吹噓呼

吸,吐故納新」,嵇康《養生論》:「呼吸吐納,服氣養身」,就是指這種

服氣修煉。

人體的自然呼吸,本身就是吐故納新。但吸納新鮮空氣,在道教中有許多種

方法,如服六戊氣法、服三五七九氣法等。道教功法認為吸入天地間的四時

正氣,日、月、星的精氣,長存在腹內,就可以長生。至於吐氣,在漢代以

前只有吹、句、呼三種方法。吹是吹出涼氣,句是呵氣,呼則是呼出體內廢

氣。隋唐以來,在這三種方法的基礎上,又發展成吹、呼、唏、呵、噓、呬

六種。

唐代著名道士司馬承禎《服氣療病論》說:「凡行氣,以鼻納氣,以口吐氣,

微而行之,名曰長息。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吸氣六者謂

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古代利用這六種方法來治療自身中

某些不適,如:「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

以去風,唏以去煩,呵以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極。」這六種方法,只不

過是區分吐氣時不同的深淺度。

修煉這六種吐氣功法,可以達到去寒、除熱、解鬱、散風、消煩、理氣、化

滯積的醫療作用。著名的修煉法如六字氣訣法、六氣治肝法、六氣治心法、

六氣治腎法、六氣治肺法、六氣治脾法、六氣治膽法、陶弘景六字訣、孫思

邈六氣法、嵩兵仙人六氣法等。呼吸功法的要旨是通過呼吸鍛煉,增取肺部

的活動能力,加大氧氣的攝入量,擴大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呼吸中要求氣息

均勻,輕緩而深長,達到調息服氣養身、服氣療病的雙重目的。

呼吸功法中還有行氣布氣法,這是在呼吸修煉基礎上進一步起來的一種氣功

療法。當氣體進入身體後,在主觀意念的誘導下,循行人體內一定的路線,

作用於四肢經絡,五臟六腑,引起內臟功能的某些非器質性變化。在這一運

行中,潛在地就存在著疏通氣血、改善機體功能的防病治病作用。

所以《療病論》曰:「以我之心,使我之氣,使我之體,攻我之疾,何往而

不癒哉!」這種呼吸行氣養身療病功法所根據的理論是建立在祖國醫學的經

絡學說、臟象學說的基礎上的。所以,《療病論》中說:「用氣攻病,雖攻

其處,膚腠散出,然兼依明堂圖,取其所療之穴,想而引去,尤佳。」這種

功法在現代臨床治床治療中實踐證明確有療效,尤其對於精神情緒有關的疾

病,如:失眠、健忘、高血壓、神經性胃病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行氣療病功法還包括為他人治病,如:現代氣功師用發氣、放功等運氣手段,

為別人治療疾病的功法。調息法雖然不是內丹法,但呼吸修煉也是一步一步

深入,一層一層成功的,因此,在日常修行中要循序漸進,每日以行兩次為

原則,時間最好在清晨初見陽光和夜晚臨睡以前。夜晚應面臨清泉,面向明

月,吸納清氣為佳。這樣,取用日月精華,山林爽氣,也是道教中寶貴的養

生方法。

西安萬壽八仙宮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丹術養生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