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小小說 – 狄仁傑〈十二〉
2014/05/11 07:36
瀏覽397
迴響0
推薦33
引用0

狄仁傑調任幽州都督幾個月後,契丹軍的二名首領,李盡忠病逝、孫萬榮突厥軍擊敗而亡,地方逐漸恢復安定,於是武則天就於神功元年十月,將狄仁傑召回朝中擔任鸞臺(門下省)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重入宰相之列。武則天並加賜「銀青光祿大夫」的頭銜給狄仁傑以示推崇,並要他兼任「納言」(職掌傳達王命,同「侍中」),也就相當於輔佐武則天的左右手。

 

此時,因為屢屢發生原本歸順唐朝的各族,以「保」的名義起兵反叛武周的事件,朝廷因而徵召百姓當兵前往戍守疏勒國等原唐朝安西都護府所轄的安西四鎮,老百姓因不堪其苦而怨聲載道。狄仁傑為此向武則天勸諫說:

 

「臣聽聞,上天生下四方的夷族族以外的各民族),都在先王的疆域之外,所以在東面有滄海相拒,西有流沙阻隔,北方則有大沙漠橫斷,南方則被五嶺所隔絕,這些都是上天用來侷限夷狄而為中外的界線的,在典籍中都有記載,古聖先王的聲威教化雖然所及,但凡三代不能至者,便有國家併兼而吞之。

 

《詩經》中崇尚『薄伐於太原』(在平原中少有攻伐之事),在(泛指長江以南地區)施行教化。因此現在這些外族,也能追溯為久遠的前代(指東夷的帝、西夷的周文王後裔,而居住在我國的版圖之內,人數也已遠遠超過了時期啊!。

 

到了西漢時,匈奴族每年都會侵略漢朝邊境,殺害搶奪當地的官員及百姓。東漢時則有西羌族入侵漢中郡,東進到了三輔(即長安一帶地區),甚至更進入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等郡,幾乎要進佔洛陽

 

如此看來,陛下今日所統馭的疆土,已遠超過漢朝時的疆域。

 

若說以出兵到疆域之外荒涼之地求得戰功,為此耗盡國家府庫的財物去爭奪那些貧瘠的不毛之地,就算得到了這些地方的人口卻也增加不了多少賦稅,得到了這些土地卻又不能耕田養桑。只是為了求得一個統率邊遠夷族的頭銜,而不去從事鞏固本土,安定民心,這就是當年秦始皇漢武帝的所作所為,而非五帝、三皇這些古聖先賢會做的事啊!

 

因此若是執意要將國境疆界超越的這些荒漠之地以外,竭盡國家財政來達到這樣的野心慾望,這樣做非但不珍惜愛護百姓的人力,也會違背上天憐惜百姓的心意啊。

 

從前秦始皇窮兵黷武只為了求得廣大的國土,使得國內的男子無法墾荒耕種,女子也無法採桑養蠶在家紡織,更讓因為服勞役而死於長城之下的百姓不可計數,終於讓天下人群起反叛推翻了秦朝

 

漢武帝藉著要洗刷漢高祖漢文帝匈奴族欺壓的宿怨,憑藉著自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弘漢景帝劉啟等四位所打下的基礎,向東平定了朝鮮、往南討平了南越,又西征西域並攻打匈奴,造成國庫空虛,國內盜賊之事如蜂湧般四處發生,百姓難以維生而將自己的妻子嫁給他人或是賣掉親生子女,因天災人禍而四處逃難躲荒的人數以萬計。

 

漢武帝直到晚年時才有所覺悟,停止了對外用兵並取消許多勞役,並擢升為因巫蠱按被廢而處死的衛太子上書鳴冤的車千秋為丞相,封為「富民侯」,要「大安天下,富實百姓」,這才能護得上天加以庇祐。

 

從前的人曾說:『與覆車同軌者未嘗安。』(再走翻過車的軌跡,未必就安全。),這句話雖然說的是一件小事,卻也能用來比喻國家大事。

 

近年來國家的軍隊每年都出動,往西戍守安西四鎮,往東駐防安東,造成軍費暴增,調度的費用也就習以為常地逐年增加,百姓為此而貧乏疲困

 

朝廷要開發駐守西域這件事,就像是要開墾一處多石而不可耕之地,讓國庫無法支持所需的費用,對國家有損無益,而且輾轉運輸的車輛在路上往來不絕,連支撐的軸承都磨壞了。又因為要越磧踰海的分派兵力去防守,讓這些長時間服役在外的人以及他們的家屬,產生怨婦曠夫的家庭問題必然增多。

 

《詩經》.《國風.唐風.鴇羽》曾說:

 

『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

(國家分派的勞務沒有止息,讓百姓無法從事農耕之事)

 

《詩經》.《小雅.小明》說:

 

『豈不懷歸,畏此罪罟。念彼恭人,涕零如雨。』

 

(原文是:

 

「明明上天,照臨下土。

我徵徂西,至於艽野。

二月初吉,載離寒暑。

心之憂矣,其毒大苦。

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豈不懷歸?畏此罪罟!」

 

大意是:

 

高高在上那朗朗青天,照耀大地又俯察人間。

我為公事奔走往西行,所到的地域荒涼僻遠。

周正二月某吉日起程,迄今歷經酷暑與嚴寒。

心裡充滿了憂傷悲哀。深受折磨我痛苦不堪。

想到那恭謹盡職的人,禁不住潸潸淚如湧泉。

難道我不想回歸家園?只怕將法令之網觸犯。)

 

這些都是從前的人將怨恨勞役繁重的心情所寫的文辭啊。

 

----- 偶素分隔線 -----

 

《舊唐書》.狄仁傑這一篇奏章略長,分集瞎掰唄……

 

----- 待續 -----

 

改編自 《舊唐書》/《新唐書》

 

原文: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 族曾孫兼謨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

……

神功元年,入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仁傑以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鎮,極為凋弊,乃上疏曰:

「臣聞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疆之外,故東拒滄海,西隔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紀,聲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國家盡兼之矣。此則今日之四境,已逾於夏、殷者也。詩人矜薄伐於太原,美化行於江、漢,則是前代之遠裔,而國家之域中。至前漢時,匈奴無歲不陷邊,殺掠吏人。後漢則西羌侵軼漢中,東寇三輔,入河東上黨,幾至洛陽。

由此言之,則陛下今日之土宇,過於漢朝遠矣。若其用武荒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磽确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賦,獲其土不可以耕織。苟求冠帶遠夷之稱,不務固本安人之術,此秦皇、漢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皇之事業也。若使越荒外以為限,竭資財以騁欲,非但不愛人力,亦所以失天心也。

昔始皇窮兵極武,以求廣地,男子不得耕於野,女子不得蠶於室,長城之下,死者如亂麻,於是天下潰叛。漢武追高、文之宿憤,藉四帝之儲實,於是定朝鮮,討西域,平南越,擊匈奴,府庫空虛,盜賊蜂起,百姓嫁妻賣子,流離於道路者萬計。末年覺悟,息兵罷役,封丞相為富民侯,故能為天所祐也。昔人有言:

『與覆車同軌者未嘗安。』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近者國家頻歲出師,所費滋廣,西戍四鎮,東戍安東,調發日加,百姓虛弊。開守西域,事等石田,費用不支,有損無益,轉輸靡絕,杼軸殆空。越磧踰海,分兵防守,行役旣久,怨曠亦多。昔詩人云:

『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

『豈不懷歸,畏此罪罟。念彼恭人,涕零如雨。』

此則前代怨思之辭也。

 

《新唐書》.卷一百十五.列傳第四十.狄仁傑、子:光嗣、族孫:兼謨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

……

召拜鸞台侍郎,復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時發兵戍疏勒四鎮,百姓怨苦。仁傑諫曰:

「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域之外。東距滄海,西隔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天所以限中外也。自典籍所紀,聲教所暨,三代不能至者,國家既已兼之。詩人矜薄伐於太原,化行於江、漢,前代之遐裔,而我之域中,過夏、商遠矣。

今乃用武荒外,邀功絕域,竭府庫之實,以爭磽確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以增賦,獲其土不可以耕織。苟求冠帶遠夷,不務固本安人,此秦皇、漢武之所行也。傳曰:

『與覆車同軌者未嘗安。』

此言雖小,可以喻大。

臣伏見國家師旅歲出,調度之費狃以浸廣,右戍四鎮,左屯安東,杼軸空匱,轉輸不絕,行役既久,怨曠者多。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雜記
自訂分類:小小說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