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小小說 – 李德裕〈七〉
2014/03/30 00:00
瀏覽431
迴響0
推薦55
引用0

唐朝打從唐憲宗元和二年起,由於唐憲宗篤信佛教,甚至還要迎佛骨入宮供奉,使得全國上下興起向佛的風潮。當中便有許多別有用心之徒,建了假佛寺,以種種好處招誘信眾詐騙香油錢以斂財,又未經官方許可私自為人剃度,當中不乏有犯法之人藉著剃度出家逃避刑責,或是藉著剃度出家逃避勞役稅賦,大大的影響到了國家的財政與人力。於是朝廷多次詔令全國各州府,不准民間私自度人離俗成為僧尼。

 

李德裕接任浙江西道觀察使一職後,貪得無厭的徐州節度使王智興,為了擴大財源,藉口要為唐敬宗祝壽,就上奏以「度人出家可以為唐敬宗積福」的名義,請朝廷允許在泗州城(今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境內的泗州城這裡設置僧壇(僧人舉行活動的場所),然後藉機牟取厚利。一帶的民眾聽說開放剃度出家後,便結伴成群的渡過了淮河前往泗州城

 

李德裕對此就上了奏章議論,說:

 

王智興在轄區內的泗州設置了僧尼傳戒的法壇,就於去年年末冬季起,於以南各處廣為公告。

 

一帶,自唐憲宗元和二年以後,由於朝廷明文禁止,故沒有人敢在私自幫人剃度出家。

 

自從民眾聽說泗州設置了僧壇,造成一戶人家家中若有三名成年男子時,就一定會讓一人前去削髮出家,藉以規避朝廷規定的徭役、並藉此隱瞞糧產以逃避稅賦,導致自年元月以來,已有無數的人落髮出家。

 

這次,臣在蒜山渡口這裡查點渡河的人,一日就有一百多人渡河,經過訊問後,當中只有十四人是原本在以前就已經出家受戒的人,其餘的人都是二州的老百姓為了落髮出家而來,但是他們又沒有官方核准的文書,因此,臣當場下令強制他們返回原籍。

 

臣又前往泗州的僧壇查訪,凡是有僧人或是民眾來到僧壇,每人需繳交二千文錢,僧壇的人員就發給一張度牒(官方認可僧尼身分的正式文件),而領到度牒的人,並沒有舉行任合法事就直接回家了。

 

因此,若不趕緊下令禁止此類之事,則等到陛下華誕節日,以南總計將失去六十萬壯丁。此事非同小可,關係到朝廷法度,還請陛下盡速聖裁。」

 

奏章呈上幾天後,朝廷立即詔令徐州節度使王智興取消僧壇。

 

----- 待續 -----

 

改編自 《舊唐書》

 

原文: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八.列傳第一百二十四.李德裕

李德裕,字文饒,趙郡人。

……

元和已來,累敕天下州府,不得私度僧尼。徐州節度使王智興聚貨無厭,以敬宗誕月,請於泗州置僧壇,度人資福,以邀厚利。江、淮之民,皆群黨渡淮。德裕奏論曰:

「王智興於所屬泗州置僧尼戒壇,自去冬于江、淮已南,所在懸榜招置。江、淮自元和二年後,不敢私度。

自聞泗州有壇,戶有三丁,必令一丁落發,意在規避王徭,影庇資產。自正月已來,落發者無算。臣今於蒜山渡點其過者,一日一百餘人,勘問唯十四人是舊日沙彌,余是蘇、常百姓,亦無本州文憑,尋已勒還本貫。訪聞泗州置壇次第,凡僧徒到者,人納二緡,給牒即回,別無法事。

若不特行禁止,比到誕節,計江、淮已南,失卻六十萬丁壯。此事非細,系於朝廷法度。」

狀奏,即日詔徐州罷之。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雜記
自訂分類:小小說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