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頂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的體相隱顯心行機制
2025/09/10 17:31
瀏覽66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偈語,前半段的<言語
道斷>很容易理解,歷來禪宗大德解示者很多,但後半段<心行處滅>就常語焉不詳,論者少,我們今且來說一說,
你可以自己體驗一下,人體皮膚是片刻不停在更新的,指甲毛髮也是分分秒秒在增長的,這樣的變動,平常你是不會察覺的,不會去理它,有一天心血來潮,發現指甲毛髮怎麼那麼長了,才仔細端詳,但看來看去,好像靜止一般,毛髮指甲根本沒有在動,沒在長呀!這就是所謂的<心行處滅>,當你不看時,它分秒都在長.在動,一旦你在端看時,它就不動,如靜止一般
金剛經有很多段落都是在描述這個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為什麼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為一旦你住色生心,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你有所住而生其心,你的心就住在相上了,此時相,就被你定住,靜止不動了,這時你就從真如門落入生滅門,離開一的無分別的真如心,而落入二,有分別的意識心了,有分別的,都是割裂.片段.被刪略過的虛妄相,不是本源萬物一體流動,互為依存,不可割裂,不可完整描述的真實面目本身,(所以說實相非相)
著名的<飛矢不動悖論>也談到這個問題
試想一下,一支飛行的箭,它在飛行過程中的任何瞬間都有一個暫時的位置對吧?如果這個瞬間不動,下個瞬間不動,那麼這支箭是不是根本不會動?
為什麼這樣?
柏格森在批判芝諾悖論時,就說,芝諾悖論把運動軌跡,誤當運動本身
所以金剛經「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被提問,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顯然在這裡須菩提就被引到脫離真如本心而落入有分別的意識心,佛因此糾正他,說: 非身,是名大身,讓他得以重回真如本心 笛卡兒說 <我思故我在> 何以禪宗要說<我思,故我不在, 我不思 ,故我在>?
當我思時,必有覺知我正在思,且覺知我能且有所思 ,思必有思之客體,這些客體都是名.相.語言.概念..等現前,思時,這時意識心就住在相上了,意識心現前,真如本心就隱而不顯,但不是不在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說菩薩莊嚴佛土時,也是名.相.概念現前,而真如心就隱沒而不顯現,但不是消失
名.相.概念現前時,就是思行剝離了莊嚴佛土的真實,名.相與真實彼此對立.斷裂,兩相離越遠 ,此如在法海觀瀾:大海實相非相,非可以名.相.波蘭,加以把握的
以上揭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然而佛不說斷滅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隨即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無生法忍。
如<是>,就是如實<如其所是>,如<實>知,如<實>見,如<實>信解 ,不生法相,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此,實也,)
道斷>很容易理解,歷來禪宗大德解示者很多,但後半段<心行處滅>就常語焉不詳,論者少,我們今且來說一說,
你可以自己體驗一下,人體皮膚是片刻不停在更新的,指甲毛髮也是分分秒秒在增長的,這樣的變動,平常你是不會察覺的,不會去理它,有一天心血來潮,發現指甲毛髮怎麼那麼長了,才仔細端詳,但看來看去,好像靜止一般,毛髮指甲根本沒有在動,沒在長呀!這就是所謂的<心行處滅>,當你不看時,它分秒都在長.在動,一旦你在端看時,它就不動,如靜止一般
金剛經有很多段落都是在描述這個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為什麼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因為一旦你住色生心,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你有所住而生其心,你的心就住在相上了,此時相,就被你定住,靜止不動了,這時你就從真如門落入生滅門,離開一的無分別的真如心,而落入二,有分別的意識心了,有分別的,都是割裂.片段.被刪略過的虛妄相,不是本源萬物一體流動,互為依存,不可割裂,不可完整描述的真實面目本身,(所以說實相非相)
著名的<飛矢不動悖論>也談到這個問題
試想一下,一支飛行的箭,它在飛行過程中的任何瞬間都有一個暫時的位置對吧?如果這個瞬間不動,下個瞬間不動,那麼這支箭是不是根本不會動?
為什麼這樣?
柏格森在批判芝諾悖論時,就說,芝諾悖論把運動軌跡,誤當運動本身
所以金剛經「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被提問,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顯然在這裡須菩提就被引到脫離真如本心而落入有分別的意識心,佛因此糾正他,說: 非身,是名大身,讓他得以重回真如本心 笛卡兒說 <我思故我在> 何以禪宗要說<我思,故我不在, 我不思 ,故我在>?
當我思時,必有覺知我正在思,且覺知我能且有所思 ,思必有思之客體,這些客體都是名.相.語言.概念..等現前,思時,這時意識心就住在相上了,意識心現前,真如本心就隱而不顯,但不是不在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說菩薩莊嚴佛土時,也是名.相.概念現前,而真如心就隱沒而不顯現,但不是消失
名.相.概念現前時,就是思行剝離了莊嚴佛土的真實,名.相與真實彼此對立.斷裂,兩相離越遠 ,此如在法海觀瀾:大海實相非相,非可以名.相.波蘭,加以把握的
以上揭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然而佛不說斷滅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隨即又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無生法忍。
如<是>,就是如實<如其所是>,如<實>知,如<實>見,如<實>信解 ,不生法相,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此,實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