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孕婦或產婦而言,剖腹產(醫療圈內通稱C/S)並不一定是最理想的生產方式,但確實有些案例,純粹只是以病人為中心應病人要求而做C/S,並非真正在醫療上有此必要。
近年來,全球的剖腹產率都有高居不下的趨勢,台灣目前仍然維持在30-35%的比率,遠遠超過WHO所建議的15%以下。
或許有些人以為剖腹產和自然產的預後沒太大差異,但有2007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兩者的母體死亡率可以相差多達3倍,因此除非是絕對必要,醫病都不宜小看C/S的風險,自然就好!
在開發中國家,生產後的母體死亡原因主要是出血,但在已開發國家則是以靜脈血栓引起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或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為致命原因之首。
本來孕婦比沒有懷孕的女性,就因血液呈高凝狀態(Hypercoagulability),而可能罹患VTE的風險大增4-5倍,此風險在產後6週都還繼續存在,因此有一學派建議針對可能發生血栓症的高風險族群,在產後應該積極採取預防對策(Thromboprophylaxis)。
產後要早期下床走路,早已是一般人的常識,但積極的作法還是要靠抗凝血劑給藥7-10天,如果產前給藥,考率到藥物對胎兒的影響,最佳的選擇是Heparin (James, 2009)。
近年格主在手術/麻醉領域中,實際看到或從熟人口中聽到關於VTE導致嚴重後果的案例,還算不少!有不同科別、術式及背景原因的各種成人案例,至少在婦產科領域就有3例。
其中一例還是在日本做病安且稍有名氣的Dr.Ebara夫人,她不幸於C/S術後突發VTE而不治,令人覺得非常意外,但據說他的同僚之間,對術後是否常規性的使用抗凝血劑之看法持不同意見,且身為醫師的先生也未堅持或請求給藥,結論就是沒動作順其自然,但不知何故就偏偏發生了這個要命的罕見術後合併症。
學者Jacobson認為,健康的產婦一般很少發生VTE,所以不建議常規使用抗凝血療法,學者Sia在2009曾報告過深層靜脈血栓在C/S術後的發生率是0.5%,這算是多還是少呢?還是有人有不同的見解, 而C/S本身其實就是一個單獨的危險因子,病人如有其他危險因子,如肥胖、妊娠中毒、長期臥床、長途旅行、曾患血栓症的病史、惡性腫瘤、高齡產婦等等,發病率可能更高,所以沒看過或聽過VTE的人,當然是不會害怕,反而可能認為何必多此一舉。
因此,在好奇之下,格主試著去找看看業界對此到底有沒有共識,結果意外找到了一篇比較3種Guidelines的論文,題名為: A Comparison of recommendations for pharmacologic thromboembolism prophylaxis after caesarean delivery from three major guidelines.
也更意外的發現,因為遵循不同的準則Guidelines,竟然導致C/S產後的抗凝血療法有大幅差異的執行率(%)。
具體而言,學者Palmerola等人最近為了探討美國的ACOG guidelines(2011),英國的RCOG guidelines(2015)以及知名期刊Chest發表的 guidelines(2012)運用在293位C/S病人的概況,將術後接受抗凝血療法的比率(Prophylaxis rate),簡單算出並做比較,結果採用ACOG guidelines者只有1%, RCOG者85%以及Chest guidelines者有35%。
英美兩國的差異會這麼大,可能是因為目前在全英國的每一位住院病人都要依規定完成VTE Risk Assessment才能算是完整的病歷。
以上各Guidelines的詳細內容,請參照ACOG, RCOG及Chest網站。
綜上所述,當您充分瞭解預防VTE的理論時,面對三種不同內容的Guidelines,您會考慮選擇哪一個?再當您看到這篇報告的結果時(1:85:35),會改變原來的主見嗎?還是死板的照辦?To prevent or not to prevent?答案是 Case by case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