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師,還是當iPad?
2010/03/31 10:25
瀏覽3,981
迴響6
推薦30
引用0
眾所矚目的iPad,這幾天就要上市了!
全球預購的數量超過想像,所有的趨勢評論家都在觀望後續產業變化。
這兩天我經常「想歪」到iPad對於學校與家庭的衝擊。我心想,那些完全不懂iPad中有超強電子書閱讀與書籍內容搜尋功能的父母或老師們,今後大概又要嘮叨勸說:多看看「一本本書」,不要一直迷那些「電腦機器」了吧!
所有喜歡甚至著迷於iPad的年輕孩子們,該怎麼看待這些「麻瓜」或「蠢蛋」等級的老師與父母呢?
就如同每次在讀者投書版面中,看到一些認真老師們投書的「抱怨與無奈」,總讓人覺得很可惜。
老師們看來都很好,但也幾乎都是被學生們徹底「打ㄨ」或從心中「開除」的例子!
明明都是為了孩子們的學業與未來,或許態度嚴格了些、上課要求多了些;所謂「認真的老師」,卻遭到學生集體抗議、排斥,甚至拒絕選課的對付。
於是相對之下,許多好老師們心中充滿疑惑,為何孩子無法體會老師心中的「好」?
最常見的就是「該不該體罰」!這與「廢除死刑」一般,向來是教育界永遠論辯,且永遠沒有正確答案的大哉問。
但教育,依然是那種需要「苦口婆心」的時代?
滋味「苦」的教育口味、態度「婆」的教育氣氛,非得才是人生學習的一帖良藥?
換做是大人們自己受教育,除了會依老賣老的說「我們以前也是這樣過來的」,乃至自己面對這樣「又苦又婆」的學習環境,大人恐怕也不見得會賣帳的吧!
畢竟這個時代,已經是如此的多元複雜到徹底不同,孩子們浮動且容易失焦的意識狀態也早就是普遍現況。
對於孩子們現況質疑的老師們,如果懂得「自己若要去『非洲』開展教育,就會毫無疑問去調整自己的教育態度與方式」;那麼對於當今孩子們的受教態度,又何嘗不是應該重新思考,甚至全然翻盤進行調整呢?
我曾經聽過一位非常受到學生們歡迎的老師,他那專門「治學生」的心法:
把年輕學生們當作「外星人」,用對待外星人的態度,教育他們瞭解地球,那就沒問題了!
而從一些「成功調教外星人」的經驗中,我歸納了幾個關鍵角度。
一、此刻教育本質,要懂得從孩子們的「性格特質」,而非「成績分數」出發。
許多學生對於只在意成績表現的老師,之所以無比唾棄,因為他們認定這種老師,如同社會上「只會數鈔票數字的奸商」!
孩子受教育的階段,是人生「對過去尚有存疑,對未來一無所悉」的時刻。父母或老師若能瞭解甚至掌握孩子們的性格特質,包括表現出來的「差異與脈絡」,往往才能把握住其行為模式。
這也標示著,從來沒有能夠聰明到能徹底「瞞天過海」的孩子,只有不夠認真、不去掌握孩子性格動態的父母與師長!
而一旦能夠真正「看見孩子」,並且讓孩子驚訝的感受到,他那包括無助與不安的內在「被看見了」,我們往往會獲得超過想像的「泉湧以報」的信任與依靠。
二、此刻教育內容,要從孩子們的生活中,尋找連結的素材與例子。
至今連我自己都難以想像,會有許多老師們連「康熙來了」是啥節目?周杰倫或蔡依林有哪些專輯?都不清楚。
倘若連孩子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現況、圍繞的社會文化素材」都毫無所悉,全球華人都知道的事而老師們不知道,這究竟是孩子們「東混西混」,還是老師們「悖離趨勢」?
教育,無論任何學科,幫助理解往往需要「譬喻舉例」。所有教育成效卓越,特別是廣受歡迎的老師們的共同特色,就是:「擅於用孩子們熟悉的事物來舉例」!
你不先去懂「非洲文、外星文」,要如何讓他們聽懂你的「地球文」?
教育心態中充斥著太多的理所當然與細微驕慢,是許多老師渾然不知自己的無知狀態。
但時代已經不同,所謂「教育權威」確實是一場可笑的黃梁一夢。因為教育,本來就不是因為「教育者」的關係,而是以「受教育者」為核心的存在本質。
沒有學生,那就完全不需要有「老師」的角色存在。這在如今越來越嚴重的「少子化」現況中,已經充分驗證了這個事實真相!
三、此刻教育策略,終將更「故事化」,情緒效果更「鮮明化」。
如同過去被推崇的「苦口婆心」「諄諄教誨」成為教育方式僵化且無趣的藉口,如今教育方式採以多元變化,內容更為鮮明且充滿故事導向,是必然的發展。
年輕孩子們從小身處「影音資訊」的思考學習模式,他們整個頭腦的構成,將再也不是以過去「文字記誦」為主導邏輯。
無數的例子都顯示,孩子們並不討厭「兇」或「嚴格」的老師,特別是這種老師,一旦呈現出「又兇又有趣」的角色,反而大受歡迎。
而那些面對學生「一味溫柔討好」也不見得就真有用;因為孩子們總是會冷眼觀察,這位老師們私下是否是「價值不一的兩面人」「在其他老師之間是否是說三道四的大嘴巴」「是不是只會討好校長的馬屁精」。
學生早就會去看穿,老師們是否「公私一致」;「一以貫之」的教育風格沒有問題,但這樣的老師若是「一廂情願」那就在學生心中靠邊站吧!
如今學校教育的「情境」,對於當今的學生來說,再也無須等到畢業事後成為「回憶」,而在當下就是以「故事」的型態在進行。
因此老師本身的「角色風格」,某方面在孩子們心目中,也成為學校生活裡的「故事人物」;這種特性,對於能夠從中領悟並進而運用於此的老師,才能乾坤大挪移的,創造出順利「圈住羊群」的教育環境呢!
對於絕大多數原本只想「單單純純當老師」,而並非那些「充滿教育改革理想」的校園教師來說,如今的校園生態與學生心態,成為充滿壓力甚至無奈的每日場域。
然而,「百年樹人」的教育,從來就不是能夠「百年不變」的模式!
尤其教育並非只有緬懷「過去的知識」,更須導向「未來的趨勢」;這也意味著教育環境的每一份子,都需要同樣面臨「繼續研發」的功課!
研發出適合當今孩子的「教育方式」!研發出自己教育角色的「全新定位」!老師們才足以面臨此刻早已不是由「一本本書」所構成的既成教育定位,而可能是一部iPad就帶來天翻地覆的全新教育情境。
面對這種「動態(dynamic)導向」從抽象的教育價值到實體的教育結構變遷,已經完全容不下老師們在那兒繼續自怨自艾,或者質疑孩子們今不如昔。
要成為孩子們心中的一本破爛舊書,或者成為孩子們心中那部光鮮iPad,是今後純然屬於老師們自己的生涯抉擇呢!
全球預購的數量超過想像,所有的趨勢評論家都在觀望後續產業變化。
這兩天我經常「想歪」到iPad對於學校與家庭的衝擊。我心想,那些完全不懂iPad中有超強電子書閱讀與書籍內容搜尋功能的父母或老師們,今後大概又要嘮叨勸說:多看看「一本本書」,不要一直迷那些「電腦機器」了吧!
所有喜歡甚至著迷於iPad的年輕孩子們,該怎麼看待這些「麻瓜」或「蠢蛋」等級的老師與父母呢?
就如同每次在讀者投書版面中,看到一些認真老師們投書的「抱怨與無奈」,總讓人覺得很可惜。
老師們看來都很好,但也幾乎都是被學生們徹底「打ㄨ」或從心中「開除」的例子!
明明都是為了孩子們的學業與未來,或許態度嚴格了些、上課要求多了些;所謂「認真的老師」,卻遭到學生集體抗議、排斥,甚至拒絕選課的對付。
於是相對之下,許多好老師們心中充滿疑惑,為何孩子無法體會老師心中的「好」?
最常見的就是「該不該體罰」!這與「廢除死刑」一般,向來是教育界永遠論辯,且永遠沒有正確答案的大哉問。
但教育,依然是那種需要「苦口婆心」的時代?
滋味「苦」的教育口味、態度「婆」的教育氣氛,非得才是人生學習的一帖良藥?
換做是大人們自己受教育,除了會依老賣老的說「我們以前也是這樣過來的」,乃至自己面對這樣「又苦又婆」的學習環境,大人恐怕也不見得會賣帳的吧!
畢竟這個時代,已經是如此的多元複雜到徹底不同,孩子們浮動且容易失焦的意識狀態也早就是普遍現況。
對於孩子們現況質疑的老師們,如果懂得「自己若要去『非洲』開展教育,就會毫無疑問去調整自己的教育態度與方式」;那麼對於當今孩子們的受教態度,又何嘗不是應該重新思考,甚至全然翻盤進行調整呢?
我曾經聽過一位非常受到學生們歡迎的老師,他那專門「治學生」的心法:
把年輕學生們當作「外星人」,用對待外星人的態度,教育他們瞭解地球,那就沒問題了!
而從一些「成功調教外星人」的經驗中,我歸納了幾個關鍵角度。
一、此刻教育本質,要懂得從孩子們的「性格特質」,而非「成績分數」出發。
許多學生對於只在意成績表現的老師,之所以無比唾棄,因為他們認定這種老師,如同社會上「只會數鈔票數字的奸商」!
孩子受教育的階段,是人生「對過去尚有存疑,對未來一無所悉」的時刻。父母或老師若能瞭解甚至掌握孩子們的性格特質,包括表現出來的「差異與脈絡」,往往才能把握住其行為模式。
這也標示著,從來沒有能夠聰明到能徹底「瞞天過海」的孩子,只有不夠認真、不去掌握孩子性格動態的父母與師長!
而一旦能夠真正「看見孩子」,並且讓孩子驚訝的感受到,他那包括無助與不安的內在「被看見了」,我們往往會獲得超過想像的「泉湧以報」的信任與依靠。
二、此刻教育內容,要從孩子們的生活中,尋找連結的素材與例子。
至今連我自己都難以想像,會有許多老師們連「康熙來了」是啥節目?周杰倫或蔡依林有哪些專輯?都不清楚。
倘若連孩子們「所處的生活環境現況、圍繞的社會文化素材」都毫無所悉,全球華人都知道的事而老師們不知道,這究竟是孩子們「東混西混」,還是老師們「悖離趨勢」?
教育,無論任何學科,幫助理解往往需要「譬喻舉例」。所有教育成效卓越,特別是廣受歡迎的老師們的共同特色,就是:「擅於用孩子們熟悉的事物來舉例」!
你不先去懂「非洲文、外星文」,要如何讓他們聽懂你的「地球文」?
教育心態中充斥著太多的理所當然與細微驕慢,是許多老師渾然不知自己的無知狀態。
但時代已經不同,所謂「教育權威」確實是一場可笑的黃梁一夢。因為教育,本來就不是因為「教育者」的關係,而是以「受教育者」為核心的存在本質。
沒有學生,那就完全不需要有「老師」的角色存在。這在如今越來越嚴重的「少子化」現況中,已經充分驗證了這個事實真相!
三、此刻教育策略,終將更「故事化」,情緒效果更「鮮明化」。
如同過去被推崇的「苦口婆心」「諄諄教誨」成為教育方式僵化且無趣的藉口,如今教育方式採以多元變化,內容更為鮮明且充滿故事導向,是必然的發展。
年輕孩子們從小身處「影音資訊」的思考學習模式,他們整個頭腦的構成,將再也不是以過去「文字記誦」為主導邏輯。
無數的例子都顯示,孩子們並不討厭「兇」或「嚴格」的老師,特別是這種老師,一旦呈現出「又兇又有趣」的角色,反而大受歡迎。
而那些面對學生「一味溫柔討好」也不見得就真有用;因為孩子們總是會冷眼觀察,這位老師們私下是否是「價值不一的兩面人」「在其他老師之間是否是說三道四的大嘴巴」「是不是只會討好校長的馬屁精」。
學生早就會去看穿,老師們是否「公私一致」;「一以貫之」的教育風格沒有問題,但這樣的老師若是「一廂情願」那就在學生心中靠邊站吧!
如今學校教育的「情境」,對於當今的學生來說,再也無須等到畢業事後成為「回憶」,而在當下就是以「故事」的型態在進行。
因此老師本身的「角色風格」,某方面在孩子們心目中,也成為學校生活裡的「故事人物」;這種特性,對於能夠從中領悟並進而運用於此的老師,才能乾坤大挪移的,創造出順利「圈住羊群」的教育環境呢!
對於絕大多數原本只想「單單純純當老師」,而並非那些「充滿教育改革理想」的校園教師來說,如今的校園生態與學生心態,成為充滿壓力甚至無奈的每日場域。
然而,「百年樹人」的教育,從來就不是能夠「百年不變」的模式!
尤其教育並非只有緬懷「過去的知識」,更須導向「未來的趨勢」;這也意味著教育環境的每一份子,都需要同樣面臨「繼續研發」的功課!
研發出適合當今孩子的「教育方式」!研發出自己教育角色的「全新定位」!老師們才足以面臨此刻早已不是由「一本本書」所構成的既成教育定位,而可能是一部iPad就帶來天翻地覆的全新教育情境。
面對這種「動態(dynamic)導向」從抽象的教育價值到實體的教育結構變遷,已經完全容不下老師們在那兒繼續自怨自艾,或者質疑孩子們今不如昔。
要成為孩子們心中的一本破爛舊書,或者成為孩子們心中那部光鮮iPad,是今後純然屬於老師們自己的生涯抉擇呢!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6) :
- 6樓. 三狂2010/04/13 12:26有理也無理?
在教育前線上,每天都在思考,今天,我可以用什麼不同的方式,給我的學生們,一些知識?
但是,其實,不在教育最前線的人,都可以說得很動聽,因為永遠不可能想得到教育前線人員所面臨的衝擊與困境。
不過,說到當今為人師表,真的是應當自強,澈底醒悟,時代真的不一樣了。
現代教的東西,如何讓學生在十年、二十年後,依然覺得有用,是門學問。
義死不避斧鉞之誅,義窮不受軒冕之榮。 - 5樓.2010/04/03 01:36你把APPLE當牧羊犬,還是當狼?
狼老老實實地跟隨著羊群,一點壞事也沒幹。
牧羊人開始一直把他當作敵人一樣小心防範,提心吊膽,十分警惕地看護著羊。
狼卻一聲不吭地跟著走,絲毫沒有想搶羊的迹象。
後來牧羊人不再提防狼,反而認爲這是一頭老實的牧羊犬。
一次,牧羊人因事須進城一趟,便把羊留下交給狼守護。於是,狼乘此機會,吃了大部分的羊。
牧羊人回來,發現羊群都死了,十分後悔,
並說道:“我真活該,我爲什麽把羊群託付給狼呢?” - 4樓. 大海(穿新衣)2010/04/01 03:03教育
老師只是一個職業, 就像其他百行百業, 每一個人在現有體制裡求生存.
也如同其他百行百業, 有優秀的,有平庸的, 有混日子的, 有上進的.
要改進教育, 重點還在體制改革.
- 3樓. Luna小主萬福金安2010/03/31 12:15現代老師的多重角色
不只是師生關係, 處在一個dynamic的教育環境, 老師必須扮演多重角色, 亦師亦友...., 著實夠辛苦了. 加上現代21世紀學生的高自我性, 學校對老師而言是"battle field," 老師壓力不亞於第一線的ER醫護人員, 也必具有廣泛知識性, ability to cope with emergency..... 否則一個問題隨即被學生KO, 尊嚴可能就......... 學校也愈來越要求老師具備文武雙全, 全能性(all-around)的能力.
我那時代的小學, 國中, 高中老師實在有夠好命的, 天天體罰不算啥, 學生也乖乖的少提異議. 小二小三, 高中時期碰到情緒不穩的兩位不適任老(導)師"淑齡老師"及"修容老師"也all pa, 從未受到來自家長的complaints.
時代大不同, 現代老師命不像以前的老師命那麼"靚."
- 2樓.2010/03/31 12:10謝謝你及那位廣受歡迎老師分享"心法"
TOM:
其實年屆青春期的學子有自己的想法,常對師長的教誨不以為然!因此如果是我會以身教代替說教. ANN99.3.31
- 1樓. Guangli2010/03/31 11:38Aim high
The greatest danger for most of us is not that our aim is too high and we miss it, but that it is too low and we reach it.
---Michelangelo
To be nobody-but-myself - in a world that is doing its best, night and day, to make you everybody else - means to fight the hardest battle which any human being can fight, and never stop fighting.
--- e.e. cumm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