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曼哈頓,砲台公園區的愛爾蘭大饑荒紀念園,是阿慶近年每次去紐約必訪的景點之一,通常看過了世貿中心遺址的變化,會順道去看那令人省思的處所。
這個在2002年7月才開放的紀念園沒有廣漠的園地,沒有宏偉的建築,可是每去一趟,都會帶來許多的感傷和思潮。的確,當初砲台公園管理區的管理單位花了470萬美元所興建的紀念園,達到了它的目的,它喚起人們對饑荒的重視,以及對食物的珍惜。
沒有圍牆,沒有大門的大饑荒紀念園,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戶外藝術傑作。遊客首先進入一條像時光隧道似的通道,兩邊牆上,有一條條玻璃狀的橫條,上面刻滿了許多詩篇,歌詞,短句,統計數據,信件摘語,和當時的歌謠等敘述著當年的舊事。字句共有110條,若排成一列的話,可排成兩英哩。
人們在走道中,可以聽到擴音器的音樂和報導,陳述當時的景況。在愛爾蘭音樂的背景下,讓遊客回到當年的時空。
走出這段時光的隧道,迎面而來的是沒有屋頂的殘破磚牆廢墟,四周荒草叢生,遠處是一片廢棄的馬鈴薯田隴,像是置身於當年愛爾蘭西部的鄉村,忘卻四周大廈的壓迫。這個只有一個房間的廢墟,是從愛爾蘭搬來的,捐贈者的先人在1891年時還大修過,到2001年,由於安全理由被荒置,有一陣子當做牛棚。設計者將廢墟原狀搬至紐約,讓參觀者感受到愛爾蘭的風光。
廢墟出來後是條山坡小徑,兩旁長滿了花朵雜草和不規則放置的石塊。走在這樣的小徑上,可以感受到殘破的愛爾蘭農村的淒涼。草地上的石頭,野花,小草都來自愛爾蘭,據稱植物的種類達到62種,當然許多花朵是隨著季節而更替。
小徑蜿蜒向上,到離地25英呎的高度,就沒有了,在那個地點,剛好可以看到紐約港中的自由女神像,以及當年移民報到的Ellis島。設計者好像在講一個故事,被饑荒迫害的愛爾蘭農民離開了破碎的農村,放棄了沒有收成的馬鈴薯田,背井離鄉地逃離,而在大洋另一邊的自由女神高舉著火把,歡迎著他們。今天,在曼哈頓的愛爾蘭後裔約有80萬人,他們的祖先很多是因此移民美國的。
整個愛爾蘭大饑荒紀念園只有二分之一英畝。這個面積也有它的歷史背景,因為在大饑荒的年代,當地有條法律,規定任何農民擁有超過半英畝的土地就無法獲得政府的救助。許多農民為了生存,只有痛心地讓田園荒廢。
愛爾蘭大饑荒也叫做馬鈴薯饑荒。從1845年開始,因地方的不同,直到 1849年或1852年才結束。飢餓與疾病造成了近150萬人死亡,另外近200萬人逃離家園,到美國,澳洲,及英國,其中絕大部分移民到美國。學者估計這次大饑荒讓愛爾蘭人口減少了百分之20到 25。
造成大饑荒的原因是馬鈴薯的萎縮症。1840年代,由真菌造成的馬鈴薯腐爛,使三分之一靠馬鈴薯維生的愛爾蘭人失去了主要食物來源。它所造成的人文,經濟和政治影響至今依舊是史學家探討的題目。
愛爾蘭自1801年就隸屬英國,人民多信奉天主教,而且多是靠種植馬鈴薯維生的貧困農民。1845年開始的饑荒,讓愛爾蘭人飽受打擊,富裕的英國政府並未大力伸出援手,是地主和佃農的關係,還是新教徒對天主教徒的對立造成英國人的袖手旁觀呢?如果阿慶是英國人的子孫,看了這個紀念園一定會好好地替先人懺悔。
自然的災害以及政治上的歧視,激起了愛爾蘭人的民族意識。經過多次失敗後,愛爾蘭人終於脫離了英國人的統治,在1922年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這座位於下曼哈頓Vesey街西端的大饑荒紀念園,是由Tolle先生所策劃的,設記前,他特地到愛爾蘭鄉村感受當地的氣氛。走過這座紀念園的愛爾蘭人除了緬懷先人的災難外,是否會記恨當年在危難時不施援手的英國人呢?在糧食危機的陰影下,看過這座紀念園的人們一定會有一番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