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島嶼寫作 II 如霧起時
2012/08/02 05:04
瀏覽339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島嶼寫作 II    如霧起時: 鄭愁予

這部文學電影是陳傳興導演拍的,我把文類劃分為電影詩。

電影一開始從鉛字版製作,到排版一首詩的完成,印刻詩作。

 

令我印象深刻的幾幕是:

立體的版頁真實的詩作,游如地景再現。

墓碑林立與詩歌詩人的詠歎對比

第四部分與尾聲中間的綠色水草在水中飄蕩的間隔

尾聲前詩人與子女的對話,還有最後無語的騎馬人的背影

板書 慢板地 抄寫著 錯誤   這首詩   (達達的馬蹄聲)

電影拍攝的段落,我下了以下的標題

I  鄭愁予與詩人好友

II 現代詩 (藍星 創世紀) 論戰與時代歷史

III 鄭愁予在美國

IV 鄭愁予晚年在美國,家在何處?

V  後記 (Epilogue): 回顧 (馬厩)  楓紅與白馬的背影

究竟要怎麼說明詩人的歸屬—這個完全屬於詩人家鄉與詩人情愁的主題呢?

想來這部電影點出鄭愁予顛沛流離的詩人生涯中,不論是因為1949 年的歷史因素, 或是後來在時間上很匆忙地接受聖公會受洗儀式,結婚,接著在家國與國家之間擺盪,然後得到美國這塊土地 已集Paul Engel  及愛荷華寫作班的支持,在芝加哥及耶魯大學找到另一處可以讓下一代生根的地方。這樣的過程,如霧起時一般,人生的際遇飄渺難以言喻,無法捉摸。我想這是導演想要立即傳達的思考。

 

觀看者到底在這部電影裡要下怎樣的結論?

我提出幾個問題來延伸思考:

1.       這段時期台灣詩壇的現代性與離散經驗     (縱橫的移植之說)

2.       純愛系列的探索 (瘂弦)

3.       詩與聚落,創作與詩作背後的黑手究竟是以下何者?: (1) 友情 (2) 詩社 (3) 詩壇論戰 (4) 遷移 (5) 家人 (6) 神  (7) 自然

4.       鄭直接提出無法翻譯說,詩人似乎在愛荷華時期也是如此的認同。到底有多少首詩被翻譯成英詩,還有詩人的創作與生活本身不就是最好的見證?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