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血腥報復--二戰末期對東歐(含東普魯士)德意志人民的大規模驅逐
2009/02/12 21:17
瀏覽10,863
迴響0
推薦12
引用0

受害者反過來變成加害者

希特勒德國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各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的種種事實,世人皆知。近一些年來,隨著歐洲一體化程度的加深,檔案的公開,許多鮮為人知的內幕、背景見諸天日,而一些多年被淡忘的歷史也漸漸浮出水面。其中一個主要議題就是戰前曾廣泛分佈在中東歐地區的德意志族居民在二戰末期和戰後被驅逐出其祖輩生活的家鄉問題。

這個問題的浮現,其實也是好事。這告訴我們其實受害者可能反過來變成加害者,歷史,遠比我們想像的來得複雜很多。

二戰中,德國在對西歐與東歐的戰爭的屬性有相當的不同。德國的入侵波蘭與捷克,其實是一場種族的戰爭。而對西歐的戰爭則是打破西歐列強干預德國將東歐日耳曼人納入德國的必要手段。因此,東部戰線才是生死存亡的種族戰爭。也因為如此,德國在東線的戰爭手段與民族驅逐手段毫不留情。但隨著德國的戰爭失利,洶湧而來的蘇聯紅軍也以更加殘忍的方式,姦淫擄掠無惡不作來對待德國(或日耳曼)人民。光是首都柏林一役,戰勝的蘇軍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對德國婦女進行大規模的強姦,估計有幾十萬婦女受害。

例如電影《百萬大逃亡》,德國近十年來收十人口最高的一部電影,就提到前德屬東普魯士(現被立陶宛、俄羅斯、波蘭分佔)的居民的大逃亡的情形,隨著難民潮湧現與前線戰事吃緊,東普魯士居民的災難即將到來。到了1945年1月,希特勒下令堅守東普魯士,將東普魯士的首府柯尼斯堡變成要塞城市與蘇軍決一死戰,不許居民撤離,並對軍民下達死亡追殺令,卻也阻擋不了東普魯士人民的大批奔逃。『蓮娜之父不願離開在東普魯士世居祖業與貴族世界,堅持留下。兼負家族重任的蓮娜,獨自帶領家族成員走上不確定的旅程………。 』

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單一船難事件『古斯特洛夫號』的最後旅程,也是從東普魯士載著大批逃亡的東普魯士難民,卻被蘇聯潛艇擊沉的歷史,溺死了約9300人,將近一半是婦女兒童嬰兒。


更悲慘的是,大批逃避蘇軍入侵的東歐德意志人民,逃入德國東部的歷史名城兼交通要道的德勒斯登市,德勒斯登並沒有直接的軍事目標,因此被難民們認為是相對安全的城市。因此在1945年2月初,該城聚集了超過30萬名來自東部前線的難民。沒想到1945年2月13日,英國皇家空軍大舉出動對難民聚集的德勒斯登進行的大規模空襲行動,一個晚上出動超過兩千架次的重轟炸機使用燃燒彈密集攻擊此一幾乎沒有武裝的難民城市,將這座曾經美得讓人驚嘆、像徵著德國巴洛克建築之最的城市夷為平地,並造成重大的傷亡。德勒斯登轟炸與『古斯特洛夫號』沉沒這兩個歷史事件也都曾經引起是否為盟軍『反人類的罪行』的辯論。無論如何東歐德意志民族在戰爭末期所受到的傷害不但不亞於其他的戰爭受害者,而且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太太曾經留學德國與英國,她告訴我她觀察經歷過二戰的德國的老人審慎,排外,自閉。也許是德國人民經歷過徹底摧毀的巨大的歷史創傷使然吧!

民族悲劇的歷史成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中東歐地區各民族混居現象相當普遍。據1931年的統計,波蘭東部1160萬人口中,波蘭人僅佔38%,而62%是烏克蘭人、立陶宛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僅烏克蘭人就有440萬。捷克斯洛伐克1921年人口普查時,捷克人僅佔50%,斯洛伐克人佔14.7%,其他則有德意志人、匈牙利人、喀爾巴阡烏克蘭人、波蘭人等等。德意志族也廣泛分佈在東歐各地,在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就有400多萬,僅在捷克斯洛伐克與德國和奧地利接壤的蘇台德地區就有350多萬。此外,在南斯拉夫、羅馬尼亞、蘇聯等都有不少德意志族人。

二戰前,由於各國都普遍奉行歧視少數民族的政策,因而民族矛盾尖銳。而希特勒正是利用保護在各國佔少數的德意志人的利益,為德意志人擴大所謂的「生存空間」為藉口,從蘇台德區的德意志人的地位下手,拉開了納粹侵略歐洲的序幕。在法西斯德國侵佔了波蘭西部之後,希特勒為實現其建立「千年帝國」的迷夢,發起讓散居在東歐的德意志人「回歸帝國」的行動,移居了約100萬德意志人到其侵佔的波蘭領土上,而為了給他們騰出地方,約120萬波蘭人遭到驅逐。因此,根本上說,德國的東部戰線就是一場不擇不扣的『種族戰爭』。

但是到了二戰後期,尤其是戰後初期,被驅逐的命運落到了德國人和中東歐各地的德意志族人頭上。一方面由於美英蘇這3個反法西斯盟國在規劃戰後歐洲秩序過程中錯誤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飽受希特勒鐵蹄踐踏的歐洲各國出於對法西斯德國的仇恨,德國的和德意志族平民成為新形勢下的受害者。而最突出的例子是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

早在1943年11月,美國、英國和蘇聯在德黑蘭會議上,就決定把波蘭的版圖向西移,波蘭東部的領土劃歸蘇聯,而波蘭將從德國獲得領土。同時還決定,波蘭人從劃歸蘇聯的領土上遷出,德國人則從劃歸波蘭的領土上遷出。1945年7月—8月的盟國波茨坦會議同意從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把德意志人遷出。而當時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在考慮戰後重建問題時,也主張以驅逐德意志族人作為「一勞永逸」的解決民族矛盾的辦法。當時美英蘇三國的指導思想是,要在德國和其鄰國之間創造「永久的和平」,惟有通過建立民族單一的國家才能實現。其實,這種「淨化民族國家」的思想早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廣泛存在於歐洲各國的政界和思想界。英國首相丘吉爾早在德黑蘭會議前很久,就主張仿照1923年希臘土耳其「交換」居民的辦法,來構建戰後的歐洲國家格局。

對德國人的種族清洗

當二戰炮火在歐洲剛剛停歇、波茨坦會議尚未召開之時,中東歐、巴爾幹各地即掀起迫害德意志族平民的風潮。德意志族人成為發洩對法西斯仇恨的對象,曾在各地發生了不少被槍殺、搶劫、強姦、凌辱,甚至被活活燒死的暴行。據德國聯邦統計局上世紀70年代通過調查確認,在當今德波邊界奧德—尼斯河以東的地區約有3300 個城鎮鄉村發生過這類暴行,受害的多是無辜的老人、婦女和兒童。例如,1945年7月3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的奧西格,在光天化日之下發生了德意志族人被圍毆、殺害、從橋上推到河裡淹死的慘劇,數十人死亡。據現在的調查結果,這完全是捷克斯洛伐克新領導人煽動的結果,而非當地個別人背後挑唆的偶發事件,更不是所謂群眾「自發」的行動。捷克斯洛伐克戰後首任總統愛德華·貝奈斯早在流亡倫敦期間就號召捷克斯洛伐克人「要德意志人無情地加倍奉還自從1938年以來欠我們國家的債」,「把他們趕出家門,德意志農民不許擁有哪怕一寸土地」。

以類似希特勒法西斯對待被侵略國家人民的手段,來對待戰後的德意志族和德國平民的政策和行動當時十分普遍。我曾問過我們大學裡面的兩個波蘭華沙大學的教授,你們如何處理東普魯士以及邊界西移200公里的新領土上的原德國居民?他回答『They were adviced to go as quick as possible!』。1945年波蘭新領導人瓦迪斯瓦夫·哥穆爾卡就任伊始,宣佈首要任務就是把「德國人趕出去」。當時德國人必須佩戴白色袖標,禁止用德語交談、使用德國標記、演奏德國音樂,波蘭人禁止與德國人握手等等,等於是將德國人對待猶太人的一切還給德國人。1944年11月,在德國法西斯軍隊被鐵托領導的反法西斯武裝趕出南斯拉夫之後,鐵托宣佈德意志族人為「人民公敵」,剝奪其公民權。當時留在南斯拉夫的德意志族約20萬人受到殘酷報復,被關入集中營的約為16萬人,到1948年3月,被殺害、折磨致死的達5萬人。

戰爭一結束,有關國家的管理當局就開始不分青紅皂白地驅趕一切德國的和德意志族居民。在最野蠻和最混亂的驅逐初期,往往是限他們在幾個小時之內集中,而後或趕上悶罐車或令其步行到德國的邊界之內。被驅逐的德國人和德意志族人與戰爭末期逃避戰火的700萬難民擠在德國各佔領區,局面極為混亂,一度甚至引起饑荒。死於逃亡和被驅逐路上的人數無法統計,估計要以10萬計。美國《時代》雜誌當時用「歐洲從歷史上最恐怖的戰爭過渡到最可怕的和平」這樣的話,來形容當時的形勢。1946年10月,《紐約時報》的報導評論道:「這種範圍的遷移和它實施的條件是歷史上無可比擬的。誰若是直接經歷這種恐怖,他會毫不懷疑這是反人類的犯罪。歷史將會給予它可怕的報復。」只是這反人類罪卻是戰爭勝勝利者的行為合理化了。

1945年8月2日,美英蘇三國的波茨坦會議最終決定把波蘭的版圖向西推移200公里,並開始更大規模地驅逐「遣返」德國人和德意志族人。截至1947年10月11日「遣返」行動正式結束,從前德國東部領土上被驅逐或逃亡的德國人為710萬人,從波蘭中部地區被驅逐的德意志族人為110萬,從捷克斯洛伐克被驅逐的為290萬人,從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被驅逐的合計為 70萬人。這種所謂的「民族交換」還涉及無數波蘭人、匈牙利人、捷克人、猶太人等等。當時的一份研究報告說過這樣令人難忘的話:「甚至中世紀開始前後的民族大遷徙運動,也無法同波蘭國家面臨的這種規模空前的運動帶來的困難相比。」

這種大規模驅逐和強迫移居的結果是,歐洲戰後普遍形成了單一民族國家,猶太文化已被希特勒德國消滅,德意志文化現在也從中東歐消失。許多曾經繁榮的大城市如維爾紐斯(現立陶宛首都)、柯尼斯堡(現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布列斯勞(現波蘭的雅羅茨瓦夫)的居民構成徹底大換血。這樣慘痛的經歷在被驅逐者心中留下了永遠的創傷。

悲慘的經歷難以忘懷

對於上千萬被從世代居住的家鄉驅逐出去的德國人和德意志族人來說,儘管他們早已融入戰後的西德社會,但那種悲慘的經歷是難以忘懷的。戰後他們在西德成立了「被驅逐者聯盟」以及各個同鄉會,維繫對故鄉的感情,保持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具有當地特色的德意志文化。他們在短暫的時間內曾成立過自己的政黨,西德政府在戰後初期曾建立過被驅逐者事務部。歷史學界也曾經收集整理過大量的有關資料。但是,戰後重建期間更為重要的任務以及歐洲分裂為尖銳對立的兩大軍事集團的現實,把被驅逐者問題擠到了一邊。

這個問題在最近的兩年來重新突出起來,乃至演變成一個現實的國際政治問題,有兩個因素發揮了作用。其一是前南斯拉夫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內戰中發生的大規模的種族清洗,使人們不能不想起二戰後其實也是種族清洗的被驅逐者歷史;其二,中東歐國家政治體制轉軌之後,不可避免地要總結自二戰以來自己走過的歷程。這樣,被驅逐者問題終於逐漸成為近年來輿論界、學術界研究的一個中心。誠如德國的《法蘭克福匯報》去年8月的一篇社論所說,這是戰後總結歷史經驗過程中最後一個未觸及的章節,也是歐洲把它的未來建立在對歷史的共同闡釋的基礎上所必不可少的。

近幾年來,無論是在德國,還是波蘭、捷克、匈牙利等國家都出版了一批具有廣泛影響的著作文章,還有電視連續紀錄片等等。德國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格拉斯前年出版了1945年1月蘇聯潛艇發射魚雷擊沉德國難民船,致使9000餘名婦孺老幼喪生的史實為基礎的中篇紀實小說《蟹行》。已故知名出版家、政論家馬麗昂·多恩霍夫女士對東普魯士(當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的回憶錄重印了20多次。波蘭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也有相當多嚴肅公正的歷史學家出版了對波蘭戰後發生的迫害猶太人和德國平民的研究著作,捷克也對貝奈斯總統驅趕德意志族平民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揭露了許多鮮為人知、觸目驚心的暴行。

去年,德國的「被驅逐者聯盟」主席、基民盟議員埃麗卡·施坦巴赫發出一項倡議,在柏林建立一個「反驅逐者中心」,作為整個歐洲對歷史上發生的種族清洗問題的一個資料中心和研究機構。然而,此議一出,卻激起東歐許多人相當大的反感。給歐洲曾帶來深重災難的德國現在要訴自己受過的苦,曾經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國家卻要承認自己也幹過不義之事,這樣的對話使許多人難以接受。尤其是波蘭這個二戰最大的受害國家,擔心自己因此被釘上恥辱柱,在國際上和歐洲落個雖然受過害,但也是害人者的名聲。波蘭認為,納粹德國在其佔領區針對非猶太人的罪行以波蘭為最烈,僅在華沙被殺害的波蘭人就比整個二戰期間被殺害的法國人多一倍,社會精英幾乎全部消滅,物質損失無法計算,在波蘭受的傷害遠遠沒有在歐洲人的集體記憶之中佔有一個牢固的位置之時,這樣的一個「反驅逐者中心」會使國際社會形成對波蘭歪曲的印象。因此上述建議一出,波蘭各政黨不分左右齊聲反對,更堅決反對它建在柏林,由德國來主持。

此後德國冒出來的「普魯士託管有限股份公司」揚言要為被驅逐者遭波蘭沒收的財產索取賠償時,波蘭人就更加群情激憤了。雖然這個所謂的公司實際上沒有什麼影響,德國各政黨、包括「被驅逐者聯盟」主席都反對它的舉動,波蘭卻極為敏感,諸如「德國要以受害者的角色推卸罪責」、「以賠償要求轉移對德國歷史罪責的注意」等言論不絕於波蘭的輿論界。

應該說,無論是德國還是波蘭,主要領導人和有識之士都能從維護、發展兩國友誼的大局出發,以科學、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對這場爭論。去年10 月底,德國總統約翰內斯·勞訪問波蘭時,與波蘭總統亞歷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曾就這段歷史問題發表聯合聲明,一致認為,「歐洲人應該共同重新評價和記錄發生在20世紀的歐洲一切遷居、逃亡和驅逐事件,讓公眾瞭解它們的起因、歷史背景和多方面的後果。而所有這些只能在和解和友誼的精神下實現。」捷克前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匈牙利的領導人幾年前都曾對驅逐德意志族人表示過道歉。但另一方面,如捷克現領導人至今仍認為驅趕德意志族人做得對,是對希特勒在捷犯下罪行的「正義的復仇」,牴觸心理強烈。

歷史「不會被忘記、被排擠」

目前比較棘手的問題是那個「普魯士託管有限股份公司」是否真會向波蘭法庭以至於歐洲人權法院提出賠償要求,雖然德國總理施羅德今年8月訪問波蘭、參加紀念華沙起義60週年活動時的確表示反對,但是卻不能阻止它提起訴訟。今年9月27日,波蘭總理貝爾卡在柏林與施羅德總理會談後,雙方表示將成立一個聯合法律專家委員會來找出法律根據,駁回上述個別人向波蘭和國際法庭可能提起的訴訟。貝爾卡總理還明確表示,波蘭政府不會向德國提出戰爭賠償的要求。10月4日,施羅德總理在對捷克進行一天的訪問時表示,歷史「不會被忘記、被排擠」,但也不應成為共同未來的障礙。他說,他對波蘭的表態也適用於捷克,即被驅逐者不應向捷克提出賠償。但經濟賠償涉及到歐盟的法律,其發展態勢仍有待觀察。

關於被驅逐者的這段歷史的爭論短期還不可能畫上句號。在二戰結束已經將近60年、德國和捷克、波蘭都已成為北約、歐盟中完全平等夥伴的今天,歷史問題卻成為它們雙邊關係中的現實政治問題,這本身說明了兩個事實。其一,撫平歷史造成的創傷遠比人們想像的困難和漫長,和解的過程遠為複雜和曲折,仍然需要有關國家的政治家、學者和社會各界人士拿出勇氣;其二,歐洲一體化的新形勢凸顯了利益的不同。捷克和波蘭的領導人和廣大民眾都明白,沒有德國的支持,它們不會這樣快地被北約和歐盟這兩個「西方俱樂部」接納。正如捷克前總統哈維爾所說,(與)德國(為鄰)是捷克的命運。但是,德國和捷、波並不會因此而自然而然地成為「利益共同體」。波蘭在伊拉克戰爭和歐洲憲法問題上與德國對立的立場只是兩個例子而已。歷史問題以及相應的賠償問題是又一例。《柏林日報》今年9月14 日的社論說,德國必須認識到,作為北約和歐盟夥伴的波蘭實際是德國的一個「全新的鄰居」。

人們可以想像,德國和波蘭、捷克如要實現德國和法國那樣的歷史性和解,還需要很多年。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國防軍事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