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本文許多照片,都是在達魯瑪克小米收獲祭進行期間,因為尊重原住民部落的任何慶典,原本就不是為了觀光目的而特意表演給外人看,而是有著生命禮俗跟文化傳承,甚至婚嫁等意義(盪鞦韆活動原本僅限於大頭目嫁女兒時才會出現,但後來也開放給其他階級參與;所以也等於未婚男女的「聯誼活動」)在內的嚴肅成分,絕非漢人或其他民族所看到或以為的「娛樂」。
先前有新聞披露出原住民們依照傳統節期,來舉行某項祭典、儀式的時候,被真是無心或無知的遊客給打擾,或者果真不懂尊重他人感受的、部份素質有待加強的遊客們,給弄得不堪其擾甚至火冒三丈;因此筆者參觀魯凱族的這項祭典時,也跟大多數在場的各地朋友們一樣,待在事先安排好的、以竹欄圍起以做區隔的「訪客區」,以免造成不必要誤會;所以也導致部分照片都只能以長鏡頭來拍攝,而多少都有些看不清楚,請見諒。
也懇請大家若有機會實際探訪部落的話,除非受到明確邀請,否則切勿於慶典正在進行的過程裡,只考慮自己的拍照、攝影等需要,而擅自跑進會場並產生干擾,甚至不管人家是否有空或者點頭與否,就直接要求部落人士擺放姿勢(當然,這些原住民基本上不會拒絕遊客想要拍攝的請求,但總也得事先徵得同意)來滿足遊客拍照需求的匪夷所思;尊重他人就等於尊重自己,只知道「以客為尊」甚至總認定「花錢就是老大」(啊又是掏出多少銀兩的很了不起?)的恣意橫行,卻不曉得「客隨主便」、在他人「地盤」裡的應有禮節與教養為何物,那麼受到教訓甚至被當眾惡言相向,也真是「應該」的了。
本文所有照片,皆由筆者在公元 2014 年 7 月 18 日與 19 日兩天,參觀東魯凱族(傳統服裝以暗紅色為主體,婦女穿著黑色表示已婚;著名的《小鬼湖之戀》則發源自西魯凱族,傳統服裝以黑色為主)的達魯瑪克部落每年一度的「小米收穫季」時(各原住民族群的祭典,原本就不是為了表演給別人看、讓外人「觀光」而舉行,所以請大家務必尊重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跟相關習俗,並切勿因為貪圖拍照或攝影等個人方便,導致部落人士感到不被尊重等反客為主,最後產生無謂紛爭跟困擾),以及
西魯凱族著名的「百步蛇與(巴冷)公主」相戀並最後婚配的故事,請參閱拙作〈混字數的超級大長篇:魯凱族「百步蛇與公主」〉。
原住民於食、衣、住、行各方面,都真正與自然萬物合而為一且取用皆屬天然,跟現代人與所謂「文明人」的「趕盡殺絕」、大部份都是不留餘地似的一把抓方式迥異,而是處處流露著飲水思源和考慮子孫存續的哲思。
↓照片由左至右:魯凱族新郎(若男子配戴天藍色披肩狀的飾物,表示他是頭目的兒子;至少當我有幸參觀達魯瑪克部落的「小米收穫祭」之後,有機會跟該社區幹事作短暫交談的當下,能夠確認服裝外觀明顯跟其他成年男子不同的、肩膀有著類似圍巾或前述披肩狀飾物的男子,是現任頭目家中的次男(如下圖所示);以及西魯凱族新娘(因為服裝以黑色為主軸)相當華麗與刺繡等手工繁複的圖樣。
下圖從左邊算來第三位、穿著黑色上衣的女性,我有點不清楚在跳舞行列的未婚女性裡面,她怎麼會穿著在東魯凱族群觀念、傳統上,代表「已婚」標誌的黑色服裝;當時我也沒想到要向部落人士做進一步詢問(原因也在於現場的聲音滿吵雜的,我不喜歡這樣扯著嗓門大聲說話)。
在主持人介紹完出場女青年的姓名(當然是對外人來說,發音可能多少有點冗長、饒舌的魯凱族本名)、是哪個家族或氏族、是誰的女兒,目前大略的生活背景、職業與感情狀況(真有做父親的,透過主持人為自己家的公主來徵婚)之後,已登上鞦韆且做好事前安全準備,例如用手帕將雙腿牢牢捆住的女青年;她會盪多高、擺動幅度有多大呢?不禁替她捏把可能不必要的冷汗。
下圖或是光裸上半身(祭典第二天的角力比賽,就由他們擔任主角),或者僅穿著白色T恤,外觀明顯比其他穿著傳統服裝的男子年幼的幾位舞者,他們有些是年滿十一歲而告別童年階段,開始加入會所、並負擔起將自己的所有時間,全部奉獻給會所的嚴格訓練;有些則還屬於最年幼且社會地位最低、有任何勞務都首先找他們來執行(有事,弟子服其勞?)的階段。這兩者在盪鞦韆儀式裡的共同特點,就在於雖然可以一起跳舞,但是還不准去抱異性。
來台東自助旅行的第四天,也就是
不料就在
結果在接近前述台東市中興路跟達魯瑪克部落交界處,心裡一個意念發出;就看見這份豐厚大禮:此生首度親自旁觀魯凱族原住民的小米收穫祭(等於華人的農曆新年),無論內容順序,還有參加的男、女兩性所穿著的服裝、佩帶或配掛,反映出主人社會地位與身分階級(以百步蛇等相關標誌為圖騰、各種美術創作源頭的魯凱族跟排灣族,都有頭目、貴族、勇士跟平民之分;但彼此之間相安無事且相處愉快,沒有漢人等社會的血腥階級鬥爭情形)的頭飾、肩帶等各種裝飾品的物什,以及服裝款式、顏色、縫紉方式都仍遵循傳統(雖然許多女性的第二天穿著,都已經加添現代元素成了「改良版」);反倒是成年男性的傳統服裝,在外觀上沒有什麼改變。
第一天的盪鞦韆、勇士負重比賽:參賽者需利用額頭,來揹負重量達
第二天(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simma2014/12/27 12:09
不是部落族民 實在很難得欣賞豐年祭的全程
真實畫面~~難得
是啊,當初要不是因為預定行程因為降雨,而被迫臨時改變的話,我還真不知道有舉辦這場為期兩天一夜的小米收穫祭;實在是挖到寶了哪!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於 2014/12/27 19:58回覆
- 2樓. 雲大少爺2014/12/14 06:09很詳細的記錄啊
原住民的文化這樣看起來也是挺複雜的
研究起來趣味無窮
謝謝雲大少爺來訪。
但願並非原住民文化複雜,而是我在敘述這些事物上,所使用的文字能夠更加簡潔精煉、老少咸宜;更沒有傳達錯誤的訊息。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於 2014/12/14 11:07回覆 - 1樓. 客旅貞吟2014/12/06 13:41
單看架子,沒有覺得那麼高,但是把人群放上去,一比,才發現好高啊!沒有臂力和體能,還無法“飛翔”自如呢!
好珍貴的慶典照片。
謝謝客旅貞吟的留言。
也許是我利用普通的數位相機(類似底片時代的傻瓜相機)拍照,一來缺乏能夠彰顯縱身、即使被拍攝的物體,跟攝影者之間有段距離,也能夠拍出清晰畫面的長鏡頭;還有我自身的攝影技術等緣故,使得達魯瑪克部落「小米豐收祭」所使用、大約四層樓高的鞦韆架,乍看之下無法察覺真實高度;所以這種活動,委實考驗女性的體力與膽識呢。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於 2014/12/06 21:39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