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信:
(術語)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
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
一、信心,滅盡一切妄想,而中道純真之謂也。
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雖經幾多生死,亦不遺忘現前之習氣也。
三、精進心,以妙圓純真之精明,進趣於真淨也。
四、慧心,心精現前,則純真之智慧,自然發起也。
五、定心,執持智明,則周寂湛,心常凝於一境也。
六、不退心,定光發明,則明性深入,唯知進而不退也。
七、護法心,心進安然,則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交涉也。
八、迴向心,覺明保持,則能以妙力,感佛光迴照,又向佛而安住也。
九、戒心,心光密迴則安住無為而不遺失也。
十、願心,住戒自在,故能遊於十方所作悉隨願也。
十住:
(術語)亦名十地。
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謂既得信後進而住於佛地之位也。
一、發心住,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之位也。
二、治地住,心之明淨,如琉璃內現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為地也。
三、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遊履十方而無留礙也。
四、生貴住,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彼此冥通,入於如來種也。
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所缺也。
六、正心住,非僅相貌,而心相亦與佛同也。
七、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長增也。
八、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也。
九、法王子住,由初發心至第四生貴皆名入聖胎,
由第五至第八,名為長養聖胎。而於此第九則相形具足,而出胎也。
十、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則佛以智水灌頂,
如剎利王子之受職灌頂也。參照五十二位條。
十行:
(術語)菩薩修行,雖於十信十住滿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滿,故不可不經此目:
一、歡喜行,為佛子之菩薩以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也。
二、饒益行,利益一切眾生也。
三、無瞋恨行,自覺覺他。無違逆者。又曰無恚恨。無違逆。
四、無盡行,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三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也。
五、離痴亂行,種種之法門雖不同,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
六、善現行,以離痴亂故,能於同類中現異相,於一一異相各現同相,同異圓融也。
七、無著行,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不留礙也。
八、尊重行,又曰難得行。以前種種現前皆般若觀照之力也,故於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羅蜜
九、善法行,圓融之德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也。
十、真實行,以前圓融德相,一一皆清淨無漏,一真無為之性,本來常恒也。
參照五十二位條。
十迴向:
(名數)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謂之迴向:
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
二不壞迴向,
三等一切物迴向,
四至一切處迴向,
五無盡功德藏迴向,
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八真如相迴向,
九無縛解脫迴向,
十法界無量迴向。
見楞嚴經。
大乘菩薩十地:
(術語)是華嚴仁王等諸大乘經所明大乘菩薩之十地也。
一、歡喜地,為菩薩既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得聖性,破見惑,證二空理,
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菩薩於此位,成就檀波羅蜜。
二、離垢地,成就戒波羅蜜。斷修惑,除毀犯之垢,使身清淨,故云離垢地。
三、發光地,成就忍辱波羅蜜,斷修惑,得諦察法忍,智慧顯發,故云發光地。
四、燄慧地,成就精進波羅蜜,斷修惑,使慧性熾盛,故云燄慧地。
五、極難勝地,成就禪定波羅蜜,斷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違者,使之合而相應,故云極難勝地。
六、現前地,成就慧波羅蜜,斷修惑,發最勝智,使現前無染淨之差別,故云現前地。
七、遠行地,成就方便波羅蜜,發大悲心,亦斷修惑,遠離二乘之自度,
故云遠行地。此位即終第二阿僧祇劫之行。
八、不動地,成就願波羅蜜,斷修惑,作無相觀,任運無功用相續,故云不動地。
九、善慧地,成就力波羅蜜,斷修惑,具足十力,於一切處知可度不可度,能說法,故云善慧地。
十、法雲地,成就智波羅蜜,亦斷修惑,具足無邊功德,出生無邊功德水,如大雲覆虛空出清淨之眾水,故云法雲地。
等覺:
(術語)佛之異稱。
等者平等,覺者覺悟,諸佛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
智度論十曰:「諸佛等,故名為等覺。」
往生論注下曰:「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
大乘階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薩曰等覺。
是菩薩之極位也。即滿足三祇百劫之修行,
別教之菩薩斷十一品之無明,圓教之菩薩,斷四十一品之無明,
將得妙覺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謂之等覺,
又名一生補處、金剛心、有上士、無垢地等。
四教儀四曰:「若望法雲,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
止觀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於妙覺。」
瓔珞經上曰:「所謂等覺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剛慧幢菩薩。
住頂寂定,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剛三昧。
(中略)坐佛道場超度三魔,復住壽萬劫,化現成佛,入大寂定。
等覺諸佛二諦境界外非有非無,無色無心因果,二習無有遺餘。」
妙覺:
(術語)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不可思議,曰妙覺。
即佛果之無上正覺也。二乘止於自覺,無覺他之功。
菩薩雖自覺覺他並行,而未圓滿,獨佛二覺圓滿,覺體不可思議也。
四教儀四曰:
「金剛後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名真解脫。翛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地。」
三藏法數二十六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性。」
- 2樓. 0022014/06/16 01:57
謝謝分享!
- 1樓. 傅麗卿2012/08/29 02:09為了利益眾生
老師夜安:辛苦了,為了利益眾生您也成了夜猫族,祝福
法輪大轉,利樂有情
驛涵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