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章達摩西來一字無、、、
拈花微笑
【四寶的經驗】
記得有一年與法襄及思慧前往泰山之「寶擷禪寺」拜訪如陽法師,在等待時,於寺外屋簷下,與思慧談及「拈花微笑」之禪宗典故,適時於空中現出聖境,世尊右手以食指及姆指拈一朵粉紅色含苞蓮花,一會蓮花展開而現出法界虛空,當下
摩訶迦葉弟子相契聖境而開心微笑,是時!世尊手上蓮花隨即含苞恢復原狀。
【四寶的見解】
此過程示現:「『蓮花』代表行者於身心入於清淨亦是自覺成就;
『花開』示現由體出用行慈悲;
『復原含苞』示現由用返體,回歸清淨本位,此為體用圓融,
亦是行者之覺行圓滿。」
此聖境示現時,當下思慧眼通記錄整個過程。
此現象是福報因緣,回憶寫出分享大家。
1. 拈花微笑_百度百科
baike.baidu.com/.../58220.ht...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頁庫存檔 - 轉為繁體網頁
跳到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⑨,微妙法門, ...
典故出處: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爾時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屬來奉獻世尊②於金婆羅華③,各各頂禮佛足④,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即拈奉獻金色婆羅華,瞬目揚眉,示諸大眾,默然毋措。有迦葉⑤破顏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盤⑦妙心⑧,即付囑於汝。汝能護持,相續不斷。”時迦葉奉佛敕,頂禮佛足退。《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卷一: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⑨,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名詞注解:
① 大梵天王:佛教語,印度神話中世界萬物的創造者,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盤古。因為他善惡不分,所以既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也是魔鬼、災難的制造者。他高興的時候,世間安穩,萬物興盛;他憤怒的時候,世間不安,災難欉生,眾生苦惱,連草木也不能倖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稱,指佛祖釋迦牟尼,簡稱為佛,佛教的創始人,俗姓喬達摩,名悉達多,因為他是出生於釋迦族的一位聖人,故被尊稱為釋迦牟尼(即“釋迦族的聖人”)。
③ 金婆羅華:金色的婆羅花,(一說紫色的金蓮花),“華”為“花”的通假字。
④ 頂禮佛足:禮拜佛陀的足,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禮法。
⑤ 迦葉:摩訶迦葉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後成為印度禪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達摩時傳入中國,中國奉達摩為禪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語。正法是指全體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萬有。
⑦ 涅槃:梵語的音譯,舊譯“泥亘”﹑“泥洹”。意譯“滅”﹑“滅度”﹑“寂滅”﹑“圓寂”等。是佛教全部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滅生死輪迴後的境界。
⑧ 妙心:奧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語,指經書典籍以外傳授的佛法。
⑨ 實相無相:相,事物的外形和狀態。佛教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緣條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無實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質,雖然體現於具體的萬物,然而它本身卻是沒有形象、沒有聚散生滅、超越於一切萬有之上的,難以用文字來表達。實相:佛教語,指世間事物本來的面貌或狀態。佛教認為,實相也就是無相、空相。無相:佛教語,與“有相”相對,是指擺脫對一切事物的有相認識後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於一切相,離一切相,即是無相”。有相:佛教語,指具有外形、能區別於其它事物、會生滅變化的事物。因為佛教認為萬有皆空、心體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虛假之相”,本質其實還是“無相”。
拈花微笑之我見 2009/04/27 11:42:02瀏覽1017|回應2|推薦36
http://blog.udn.com/omhon/2890955
心經的面面觀---大顛和尚注心經(二十六)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009/02/04 14:24:07瀏覽865|回應1|推薦24
http://blog.udn.com/omhon/261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