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是怎麼來的?
2025/10/08 06:22
瀏覽58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佛法的最高、如來禪的最高境界,已經在這裡了
體佛法師
各位,煩惱是怎麼來的?你想一下,煩惱既然都不是從這邊來,所以它叫無生,無生就是本覺,覺性的本能,這個太重要了!好,接下來,到七,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什麼叫眾生與國土?就是我們所講的。眾生,就是正報;國土就是它的依報,所以正、依,全部都是法性。依報、正報同一法性,因為都是從它變現而來,所有的眾生,所有的國土,全部都是從真如自性所顯現出來的。
各位,這樣瞭解嗎?比如以我個人而言,我的身心就是正報;你們不管是有情無情的眾生,對我而言全部都是依報。既然我的身體是正報,你們都是我的依報,所以正、依就出來了。可是我的身體,是我的自性功德,就是圓滿自性的覺性,所產生出來的一個幻相,這個幻相稱為叫做正報。
所以《圓覺經》講,它徬佛空花,身心是空花。我這個身心是空花的正報,你們所有環境是我的依報,正報都是空花了,依報怎麼會真實呢?所以依報跟正報,都是從什麼演譯出來的?都是從菩提自性衍發而已,所以同歸究竟覺,就這個道理。到這邊能不能瞭解?
好,接下來。再看,地獄天宮皆為淨土,地獄跟天宮代表什麼?天宮代表什麼?代表樂;地獄代表什麼?苦。苦樂這種煩惱...其實都是究竟覺。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體悟。何謂苦?本來無苦可苦;何謂樂?本來也無樂可樂,是因為眾生站在自我的角度,才有苦樂。
請問,站在自我角度才有苦、樂,而這個自我,本是空花,它只是圓覺自性的一個幻相而已。苦、樂,它是一切障礙,就是究竟覺。它還是在自性裡面,產生出來的幻影而已,而這個幻影,因為執著於身心,所以才有苦、樂,不是還是回歸自性嗎?
好,第九。有性無性齊成佛道。有性跟無性,這個稱為叫有、無,這個有無是什麼?這段話,《華嚴經》又要說話了,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跟無情,都是什麼?都是同圓種智,同樣都是覺性,產生出來的幻化而已,一切都是它的幻影。站在法界的角度,管它有情無情,全部回歸法界,所以有無,同一,這些二,同一,所以叫不二。
最後一個,第十,一切煩惱畢竟解脫。煩惱畢竟解脫,所有縛,就是煩惱綁住。解脫,解脫它本無二,放下煩惱,放下縛,就解了。你的心又來縛,就是縛了,所以解縛,它是一不是二,好。這個是,佛對清淨慧菩薩所講的。最後一段。這一段是什麼呢?這一段是最高境界,叫做如來隨順覺性,祂講的一句話,一切障礙即究竟覺,而這個障礙裡面,稱為十對。
這個是《圓覺經》裡面,很詳細的,把從世界角度裡面相對的東西,講出了十對的相對,所有眾生的煩惱,都是在這十對裡面煩惱而已。現在要回歸到最高的,如來覺性,祂來告訴你。所有的這些相對,全部都是幻影,全部都是影像,而這些影像都是圓覺自性,產生出來的幻相而已。
各位聽得懂不懂?凡夫眾生,認為這個就是真實。所以在這裡面受苦。到這邊瞭解嗎?可是進入到法界,從一到十,全部都是一個字,哪一個字而已?幻。所以第一個,幻智、幻識。幻成、幻破。幻智、幻愚。幻正、幻邪。幻真、幻妄。幻淨、幻染。幻正、幻依。幻苦、幻樂。幻有、幻無。幻縛、幻解。無非從法界來看,全部都是「幻」而已。所以《金剛經》這句話,你又更體悟更瞭解了。
不是一個口頭禪念過去,凡所有相皆是虛幻,若見諸相,看出它是幻,即見如來,如來產生了幻影。因為真如自性它能夠隨緣,現量成妄。這句話,圓覺自性它是隨緣、它是現量,隨著因緣而成幻。可是成幻它還是假的,回歸回來還是圓覺自性。這個是站在最高的角度來看,佛法的最高、如來禪的最高境界,已經在這裡了,所以圓覺自性的六個階段,已經到最後一個階段,就看各位的見地跟理解而已。
佛陀已經全部很清楚,跟我們介紹完畢了。你如果還執著這個,站在圓覺自性而言,全部都叫做邪法。這個邪不是不好的意思,凡夫眾生的修行,無非都是要轉識成智。對啊!可是他重視在智,不要識。他不知道智、識是一,都要成,不要破。選擇智,不要愚。選擇正,不要邪。選擇真,不要妄,還要求真!選擇淨不染,選擇正依,隨著自心。選擇樂,不苦,有跟無有,尋求解脫,而不系縛。你不知道兩者不二,回歸自性,這個是十對法裡面最重要的。
所以當我們瞭解到這個,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各位瞭解嗎?這是最高的,已經是如來隨順覺性,什麼叫隨順覺性?本無漸次,本來沒有,可是我們知道了佛陀告訴我們的道理以後,本來無漸次,卻要從本無漸次裡面,求其漸次的解脫。而最後去證了,本無漸次的那一剎那,我們把它稱為性隨順覺。所以隨順覺性是有階段,為什麼有階段?因為你的目的,是在無漸次裡面要去證,無漸次的覺性,可是要去證無漸次的覺性,必須要有漸次的層次,你證到了什麼?就到那個階段。
所以隨順覺性,它有四個隨順覺性,哪四個隨順性?凡夫隨順覺性,菩薩未入地隨順覺性,菩薩入地隨順覺性,最後,圓滿究竟如來隨順覺性,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漸次的目的,是要讓你達到無漸次。它的目標是這樣的,所以稱為如來隨順覺性。
——恭錄體佛法師《圓覺經》23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