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就讀的班級,被指派代表學校參加全市的棒球比賽。老師從班上挑出18名選手,女兒是其中一位。
要準備棒球賽不容易,每天早上、中午都必須操練。但琪琪很興奮,因為這是少數她可以獲得成就感的體育項目。
在被選為選手這一天,導師通知,即日起每天中午都要請女兒練習朗讀,以準備接下來五月的全市朗讀比賽,她要代表全校爭取榮譽。
這下巴比Q了。
【延伸閱讀:跟孩子說話,他總是愛理不理?三個溝通公式,開始時就抓住孩子的心!】
一個是女兒難得做得好,可以和同學一起爭取榮耀的比賽;一個是女兒費盡心力,好不容易拿下的選手資格。導師擔心女兒分身乏術,替她做了選擇,請體育老師另外替補選手,讓女兒好好準備朗讀比賽。
女兒回家後暴哭,說她好想參加棒球比賽,為什麼老師不讓她參加?
我告訴她,老師是體諒怕她太累,才做了這個決定,她應該要感謝老師。我也說了,原本不在選手名單上的同學,現在有機會可以出去比賽,對他們來說,這也是很難得的機會。
「我們原本就不可能什麼都好、什麼都要,你要有同理心,換個角度,想想別人的感受啊!」
▋我沒有同理心我是壞人嗎
晚上睡前,小女孩認真地跟我說「媽媽,我發現我沒有同理心。」
「我知道我不能打棒球後,我希望棒球賽可以被取消,跟我一樣,大家都不能打。」
「我覺得老師是故意的,她比較喜歡男生,不想讓我參加比賽。」
「我沒有同理心,我可能是一個很壞的人,怎麼辦?」
我看著她苦惱的表情,忍住想大笑的衝動,很讚賞孩子能誠實說出自己的感受。
我告訴女兒,羨慕、忌妒才是人的本性,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先好,才有多餘的心力去祝福別人也好。
但是,很多人卻不願承認這件事,反而用各種暗黑手段合理化自己的行為,默默看對方受苦、刻意折磨對方,這才是最可怕的。
【延伸閱讀:為什麼孩子不聽話?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孩子要聽話,父母要先懂得聽孩子說話!】
▋同理心的真相
「我覺得你很棒啊,敢跟我說你沒有同理心,就代表你知道應該要同理對方,這就是覺察的開始!」
我告訴女兒,同理心不是要我們什麼事都為對方想、委屈自己成全對方。
如果同學打我們,我們還在想,應該是我們做錯事,所以默默挨打,這叫同理心嗎?
不,這樣的同理心,叫爛好人、叫鄉愿。
同理心,更重要的是「提供另一個思考的可能性」,對方為什麼這樣做?如果我這樣做,對方會什麼感受?
透過不斷的自我對話「真的嗎?這是真的嗎?」反覆確認事情真偽、內心想法,也許就可以不被情緒所囿,看到隱藏的真實。
【延伸閱讀:當孩子問你:為什麼我要學習?父母如何幫孩子學得更好?】
同理心,也許不會時常出現;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吃虧「我們同理對方,對方會同理我們嗎?」
甚至,會故意不讓同理心出現,以掩飾我們所有的邪惡念頭。
但是,只要能覺察到,都是很棒的事呢!
「如果你可以覺察到,自己這樣想不好,其實你已經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也知道比較好的方式是如何?對吧?」
女兒點點頭。
「所以阿,其實同理心一直都在喔,如果覺得幫對方想,很委屈自己,你就想『我要怎麼用同理心,幫自己想得更清楚?』這樣就是賺到了!」
女兒認真思考,卸下心中大石頭,不再覺得同理心是沉重的包袱了。
==
更多第一手訊息不漏接,請按讚追蹤
🎯個人網站:小記者所見所聞
🎯粉絲專頁: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IG追蹤:fail.early
🎯Youtube頻道:失敗要趁早-張念慈
🎯Podcast:失敗學。學失敗
- 1樓. 路人乙2023/03/23 19:30
" 同理心 "是 一種能夠站在另一方的立場, 去理解對方在作這項決定和行為時的 " 背景, 時空環境, 情緒變化等等條件" 的一種" 探知能力 ". 這種探索能力和情懷, 并不表示對方的所作所為,是合理, 合法, 或合情的.
有了同理心比較容易瞭解事情的變化經過, 也比較容易作出較合情, 合理, 合法的相對應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