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1:醫師/服務人口比大幅下滑,醫師過剩日益嚴重,每年有上千名住院醫師,沒有主治醫師的缺。趨勢2:傳統「四大科」醫生行情暴跌,「五官科」和抗老、預防醫學等「小科」蔚為顯學。趨勢3:醫師危機意識高漲,紛紛尋求第二條出路。
一位20多歲的女子推開皮膚科診間的門,看見兩名醫師在談笑,年輕的女醫師揮手示意病人坐下,問是什麼情況,執起病人的手草草看了一眼,開了常見的抗生素藥物,病人張口還想問些什麼,女醫師卻已回頭和男醫生繼續中斷的話題,病人拿起藥單,沈默離開診間。這是一間著名教學醫院的看病實況,整個看診過程還不到1分鐘。
.醫學生選科態度丕變
皮膚科過去被視為是技術門檻低、養成時間短的「小科」,看診快、沒什麼挑戰性,並非優秀醫學生的第一志願。然而,兩年前一項針對台灣醫學系前三名學生選科意願的調查顯示,「生活品質」與「收入」是新人類選科的重要考量。作息規律、壓力小、醫療風險低、收入穩定的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五官科」便凌越外科、婦產科、內科、小兒科等「四大科」成為醫學生最愛。
.五官科醫師名利雙收
「五官科」看診快,大部分疾病可以靠服藥或擦藥治療,許多手術可以在門診時進行,加上自費項目多,舉凡磨皮、拉皮、美白、雷射、整型都不在健保給付範圍內,再考量醫療風險及生活品質,自然成為醫學生嚮往的熱門科別。
媒體對名人美容推波助瀾的報導,使「愛面族」蔚成風氣,造就了不少五官科的「名醫」,例如台北師大路上的一家皮膚科,騎樓下大排長龍的候診病人,幾乎成了該區的風景,居民也早已見怪不怪,名氣大、「效率高」的皮膚科醫師一個診次看上五、六十位病人也不稀奇,這些醫師有的三、四十歲就坐收年薪千萬,連大型教學醫院的主治醫師也難擋誘惑,待個幾年就急著出來開業。
.新興「小科」群雄並起
「錢多事少離家近、風光出名責任輕」,五官科醫師的名利雙收,不知羨煞多少醫學生,從「小科」搖身蛻變為「顯學」。台灣的皮膚科醫師從1988年的166位,到2000年底增加為484位,成長了1.9倍,眼科成長速度更是驚人,在1988年到2000年間,從279人成長到1,191人,足足翻升了3倍多,而同期外科醫師只增加了1.4倍。
社會變遷也帶動了其他小科迭起,例如老人醫學、家醫科都被認為是下一波熱門專科。家醫制度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家庭醫師,生育率的降低及婦女生育年齡的延後,使得相關的優生保健、生殖科技更受矚目,在高齡社會成為全球趨勢的潮流下,未來統合各科的老人醫學也將成為重要學門,相關的美容、抗老化、預防醫學市場更是方興未艾。
據統計,聯招分數前600名的學生,有三分之二的學生選擇就讀醫學系,而醫院所有專科之中,又以外科難度最高、最辛苦、訓練時間也最長,長庚醫學系主任黃燦龍表示,外科在20年前是搶破頭都擠不進去,幾乎只有前三名才有資格進入外科實習,醫學生也以成為外科醫師為最高榮譽。
.外科醫師行情跌最兇
曾經何時,外科成為醫學生叫苦連天的實習單位,在學生選科順序的排名也逐漸落後,最聰明、成績最好的醫學生都以到眼、耳鼻喉、皮膚等「五官科」受訓為第一志願,幾年前外科還曾面臨住院醫師訓練容額招收不足的窘境,後來靠著實施容額限額制度、提高外科給付,才吸引醫學生回流。
今年台灣小兒科本來可以招收240位住院醫師,最後卻只收到140位,而婦產科1年受訓人數也不到100人,內、外科每年甄審合格的專科醫師人數也呈下跌走勢,「四大科」的前輩唏噓不已。
.儼然是勞力密集手工業
「四大科」醫師外表光鮮亮麗、十足權威,但要承受的壓力卻非外人所能想像,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風險高,難怪醫學大學醫學系主任、也是台北醫學院婦產科主任曾啟瑞自嘲是從事「勞力密集手工業」。
超時工作是外科與婦產科醫師的常態,外科醫師經常工作超過18個小時,一進手術房就得連站好幾個鐘頭,出來了可能還要繼續輪值夜班,有時幾十個小時都不能闔眼。婦產科醫師則常要半夜緊急進產房或手術房接生,不過,近年來生育率急速下滑,連帶也影響了婦產科與小兒科的生意,不少醫師處於半休業狀態,還有婦產科醫師乾脆轉型開耳鼻喉科。
「四大科」醫師收入雖高,但只要發生醫療糾紛,一場官司打下來,賠上身家不算,聲譽受損更是元氣大傷。以北城醫院打錯針事件為例,家屬要求醫院成立3,500萬元的基金,不論官司結果如何,北城已經失去病患的信任,很難繼續在市場生存。
相較之下,「五官科」不必值夜班、平常只要看看門診、開開藥,手術難度低、不易出錯,時間到了就可以收工下班,收入又穩定,漸漸成為醫學生眼中的理想科別。
曾啟瑞憂心,價值觀改變是醫學教育的最大隱憂。老一輩醫師對醫療工作普遍抱持崇高的使命感,願意為救人濟世的志業做出諸多犧牲,反觀年輕醫師大部分出身衣食無缺的優渥環境,在乎個人價值與享受,較不願意為了工作犧牲生活品質。
.健保給付左右醫界消長
除了想法與前輩不同,健保的給付制度,則是醫學生移心易志的另一項原因。過去外科醫生開個刀起碼有好幾萬元的收入,一個月要收入百萬並非難事,如今在健保局公平原則下,拉近各科給付差距,使得「四大科」醫師的收入暴跌,外科醫生開了10小時的刀可能才給付2萬元,而眼科醫師動個雷射手術只要半小時就有4萬元收入,再比較兩科醫師受訓時間長短及承受風險高低,當然是選眼科比較划算。甚至有婦產科醫師感嘆,現在幫寵物接生,都比幫產婦接生來得好賺。
.醫師已出現過剩現象
長庚醫院副院長魏福全嘆息,當醫師的整體價值感已不如從前,和過去相較,醫師收入增加的速度落後其他專業人士,消費能力也在削弱,更令人難過的是,醫師的社會地位不停滑落,白袍的神聖光芒似乎已逐漸轉暗發黃。
健保開辦之後,醫師逐漸淪為高級公務員,收入大不如前,而且愈來愈多新科醫師進入就業市場,1995年底醫師/服務人口比為1:873,到了2000年每位醫師的服務人口已降為750人,台灣醫師已經進入過剩狀態,懸壺濟世也不得不面臨血淋淋的商業競爭。
.每年千名新科醫師占不到缺
台灣目前有3萬多名合格醫師,同時每年有1,200多名醫學生從12所醫學院畢業,但每年因死亡、退休、移民、歇業而退出醫事服務市場的人數頂多數百人,魏福全估計,每年至少有1,000多名住院醫師完訓,但卻沒有相對的主治醫師出缺。
競爭的好處是,山區、離島等醫師以前不願意去的偏遠地區,也開始出現診所,而內科、外科等複雜的大科,也開始專業化,出現腎臟、心臟等各種次專科。壞處是醫師收入降低,有些人甚至一切向錢看,於是診所的地點、裝潢、氣氛、擺設,都成為競爭武器,甚至還有專業顧問公司為有意開業的醫師尋覓理想的地點、進行市場調查,而最重要的醫療品質往往卻被犧牲。
.自行開診所 收入打對折
過去自行開業的醫師每個月收入30~40萬元輕而易舉,現在滿街都是診所招牌,過度競爭使得收入幾乎打對折。
在羅斯福路上自行開業的醫師蔡明勳,每天從早上9點開始看診,下午2點才能吃中餐,略事休息至5點,又繼續看診到晚上9點,結束後還要自己跑健保局的報表、填資料,常要弄到深夜11點後才能休息,回到家裡孩子早睡了,而他還要繼續看書自修到凌晨。小小的診所雇用了1名櫃台小姐、1名藥劑師、1名護士,扣除房租、人事成本,一個月淨利不過十幾、二十萬元,沈重的壓力壓得他每個月只能休息兩個星期天。
.大醫院的績效指標沈重
自己開診所成本高、負擔重,不如「大樹底下好遮蔭」,留在大醫院當住院醫師月薪至少也有5~8萬元,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若能升上主治大夫,則至少有10~15萬元,領固定薪水又能按時上下班,雖然像個領死薪水的高級公務員,總比自己經營診所來得輕鬆,萬一真的出狀況,還有醫院幫忙撐腰。
然而,人滿為患的大醫院也有大醫院的叢林法則,長庚便要求教學醫院裡的醫師,必須在年限內達成學術與醫術的雙重績效目標,否則將輔導轉調到合作的地區醫院服務,以空出名額容納新進醫師。
.醫生尋求開創第二條路
收入降低、工作辛苦,有些醫學生不再執著於行醫這條路,有台大醫學系的高材生轉往台大電機系,明年要從台大醫學院畢業的張彥良也表示,他會去考醫師執照好給家裡交待,但他確定自己退伍後不會走這一行。
醫師工作不再是摔不破的金飯碗,有危機意識的人已開始懂得為自己開創第二條路。美國醫師近兩年也興起一股攻讀MBA學位的風氣,對醫師而言,醫療已不僅是濟世救人,更是事業經營,需要專業的行銷、財務、經營管理等商業知識,而在組織中的醫師也需要商學背景,才有機會參與醫院的決策。
林世章在台大醫學系時便取得法律、醫學的雙學位,他同時參加律師考試,將來不論往哪個領域發展都有特殊利基,長庚心臟外科主任林萍章也以在職身分攻讀法律學位,其他如財務及與本科相近的醫管、公衛也都是醫師進修的熱門領域。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連醫師也開始在為自己的事業買保單,你的保險又在哪裡?
資料來源:Career就業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