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師尊週六開示--
🐯轉世的佛母,或空行母,或是天女,是否一定會出現女相?又或者是現男相?
🐯扎基拉姆,因為她是吉祥天轉世,具能力與根器在,所以她可以當護法神,有力量可以幫助人富有,所以她又是財神。能夠幫助眾生致富、福澤延續。
《真佛天空新聞報》https://www.facebook.com/nkingsky
2025年7月12日(星期六),聖尊蓮生活佛於西雅圖雷藏寺同修蓮花童子本尊法,並講授《大佛頂首楞嚴經》。師尊為大眾一同《笑笑人生》。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弟子,座無虛席,誠摯問安,表達對師尊的敬愛與感恩。
是日同修會場,有50位來自新加坡獅城雷藏寺的同門,一同啟程前往西雅圖,朝覲師尊。此外,還有來自馬來西亞、台灣、美國等世界各地的同門,齊聚一堂,共襄盛舉,前往謁見師尊。
---------------
《你問我答》
馬來西亞弟子請問:轉世的佛母,或空行母,或是天女,是否一定會出現女相?又或者是現男相?
師尊答: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關於轉世為男相或女相,其實有很清楚的說明。轉世的性別,並非固定不變,而是根據個人的意願和心念來決定的。經文提到,如果一個人厭惡女相,虔誠誦念《地藏經》,恭敬地藏菩薩,將來轉世時,就能依照自己的心願轉世為男相。反之,若不願意成為男相,且對自己是女相並不抗拒,那麼將一直維持女相的身份。
換句話說,男相或女相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並非不可跨越的界限。尤其是像佛母、空行母、天女這類具有特殊身份的靈魂,轉世成何種性別,完全取決於祂們當下的意願與心念。
轉世的議題非常複雜,絕非短短幾句話就能說清楚。
在《楞嚴經》中提到「共業」「別業」兩個概念,「共業」意指一群人因為共同的業力,會集體轉世到某些特定的環境或國家。例如,有些人因為共業而投生在烏克蘭、巴勒斯坦這些飽受戰爭之苦的地區。這意味著,當你轉世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居民其實都攜帶著相似的集體業障。
而搭乘同一班飛機的人,共同承擔著這段旅程中的「業障負擔」。
除了共業外,還有一種叫做「別業」,“別業”是個人的業力,這是每個人獨自背負的因果。
因此,對大多數人來說,轉世,除非你是佛母,空行母,天女有自身的力量去轉,除此之外,一般人不是自己能完全自主決定的。由於共業和別業同時存在,多重業力牽絆,使得人們無法隨意選擇轉世的時間、地點或身份,而是必須依照業力的安排,順應因果的規律而轉世。換句話說,轉世被業障牽制著,並非任意操控的過程。
能夠自主意願轉變的前提,是轉世的本體本身擁有深厚的福德和福分,並且具備自我改變的能力。這與一般人只是因業力輪迴而被動轉世不同,他們是憑藉自身的力量主動選擇轉世的性別和身份。這背後是深厚的修持和智慧支持。
像扎基拉姆,因為她是吉祥天轉世,她的能力在,她有自己的根器在,本身她是吉祥天女,所以她可以當護法神,有力量可以幫助人富有,所以她又是財神。能夠幫助眾生致富、福澤延續,自身的福德與能量使她擁有不凡的身份與影響力。
總體來說,只有深具福德的特殊靈魂,才能真正實現自在轉換與選擇,這背後是修持智慧與因緣成熟的結果。
聖尊接著講述《大佛頂首楞嚴經》。
********************************
「佛言: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明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維。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根據上一次)釋迦牟尼佛問阿難尊者講:「你為什麼看見呢?世間的人什麼叫做看見呢?」阿難答:「因為有月光,日光,有燈光才能看到。如果這些都沒有,便看不到。」
釋迦牟尼佛又對阿難尊者講:「如果看不到“光明”就是“看不見”?但因為什麼你都“看不見”,你自然也看不到“暗”呀?所以既然能看到“暗”,就不叫看不見,還是能“見到暗”呀。而當你看到“暗”的時候,雖然看不到“光明”,這也不叫“不見”呀,為什麼?因為既然你看到“暗”了,所以只是“沒看到光明”而已呀。
那什麼叫做不見呢?
當你看不到光明的時候,可以看到暗。因為看不到光明,叫做不見。
而看到暗的時候,又看不到光明。此時看不到光明,也叫做不見。
這是兩個相呀。其實都應該是不見。
如果光明和黑暗混合在一起,那麼你所見到的景象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模糊狀態。其實這些都能被看見,為什麼卻說“看不見”呢?」
「阿難,現在你應該明白了:當你看到光明時,所謂的“看見”本身並不是光明;看到黑暗時,所謂的“看見”也並非黑暗;看到虛空時,所謂的“看見”同樣不是虛空;當前方被阻擋時,所謂的“看見”也並不是那個障礙。這四種現象同時存在,讓你明白:我們通常所說的“看見”,其實是“看不見”,因為真正的“看見”本身已遠離了被看見的對象,從根本來說,你並沒有真正看見什麼。」
「因此,這既不是因緣所成(例如因為見到光明,便無法見黑暗,反之亦然),也不是自然本有(事物本然如此),或者所謂的“和合相”(光明與黑暗混雜形成的現象)。阿難啊,所以不能說“妙明真心”是建立於因緣、自然或和合之上。
你們這些小乘弟子,心胸狹隘見識淺薄,無法通達這清淨的實相。現在我教誡你們,必須深入體悟,不可因此迷失或懈怠,切記不可停止修行的步伐。」
(師尊用大眾能理解的方式解釋,我們一般人看到的,同阿難尊者的想法一樣。的確是因為有日光,月光,燈光,這些光明,我們才能看見。而釋迦牟尼佛講的“看見”,是沒有“明相”的。也不是“暗相”。並不是因為有”光明,有暗,有空,有堵塞”你才看得到的,跟這些都沒關係。真正的“妙明真心”是無所不在的也沒有“明相”的。是不能亂講的。)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師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阿難尊者對釋迦牟尼佛講:「釋迦牟尼佛,我們這樣的聲聞(小乘弟子),講因緣也不對,講自然也不是,講和合不和合都不對,這樣之的我們聽了您的開示,聽您講就算你“明,暗,空,塞”都看見了,還是一樣沒有見。這樣的說辭更增加了我們的迷惑。我們更加不懂了。還是沒有開悟。您慈悲,請給我們智慧的眼光為我們繼續開示,讓我們心裡更加清淨,有“妙明真心”。」
阿難尊者哭泣請求,等候釋迦牟尼佛開示。
(師尊對如上段落舉例,比如今日,我們詢問師尊,什麼是“妙明真心”?“什麼是明心見性”?什麼是“開悟”?師尊的回复為“沉默不語”。此時師尊是要告訴我們,“開悟,明心見性,妙明真心”這種東西,都是離開明相的,太深奧了。並不是我們說看到的名詞能夠解釋。)
「爾時世尊,憐憫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
“此时,释迦牟尼佛(世尊)看到阿难尊者以及其他在场的众多修行者(大众)正处于困境或迷惑之中,心生怜悯。于是,佛陀准备为他们详细讲解、开示(敷演)那极其殊胜、能总持一切佛法的根本咒语(真言)或教法(大陀羅尼),以及各种深奥的禅定境界,如何進入三摩地,(諸三摩提)。”
「妙修行路,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由二顛倒分別,見妄,當處發生,當業輪轉。云何二見,一者,眾生別業妄見。二者,眾生同分妄見。云何名為別業妄見,阿難,如是間人,...」
释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這個修行的路,是非常微妙的,你雖然記憶力很強,但只是聽的比別人多而已。但是你在入三昧地的時候,看你自己的心關照到的所有一切,你的程度還早。你今天好好聽,我為你分別開示,也會讓將來走修行路的人能夠得到真正的菩提果。阿難尊者所有的眾生輪迴世間,是因為有妄見,顛倒分別,離開正見,因為有了妄見,妄念,就有做錯的事情,就變成了業障。這樣就會輪迴了。為什麼會輪迴呢?因為不是有“共業”就是有“別業”。」
釋迦牟尼佛說業障有兩種。什麼是兩種不同的妄見呢?一個是個人私下一個人做的惡業,叫“別業”。一個是大家一起做的惡業,叫做“共業”。(所以飢荒,戰爭,瘟疫,都是共業。)
師尊引用《三十七道品》,說釋迦牟尼佛講:
四念處:(身念處:觀察身體(如呼吸、動作、不淨)。受念處:觀察感受(苦、樂、不苦不樂)。心念處:觀察心念(貪、嗔、癡等生滅)。法念處:觀察諸法(五蓋、五蘊、四聖諦等真理)。作用:破除“常、樂、我、淨”四顛倒見。)
四正勤,(未生惡令不生:預防未生之惡。已生惡令斷除:斷除已生之惡。未生善令生起:培育未生之善。已生善令增長:增長已生之善。核心:對治懈怠,主動管理心行。)
四神足:(欲神足:以強烈善願推動修定。勤神足:以精進力穩固修。心神足:以專注心深入修定。觀神足:以智慧觀照修定。目標:為開發神通與智慧奠基。)
五根:(信根:確信佛法(非盲目信仰)。精進根:持續不懈的努力。念根:穩固的正念覺知。定根:專注不散的心境。慧根:洞察真理的智慧。 比喻:如樹根深紮方能生長。)
五力:(信力:破除疑惑之力。精進力:戰勝懈怠之力。念力:瓦解散亂之力。定力:降伏煩惱之力。慧力:摧毀無明之力。關鍵:五種“不可動搖”的解脫能量。)
七菩提:(念覺支:持續覺知當下。擇法覺支:明辨善惡與真偽。精進覺支:勇猛修行不懈怠。喜覺支:由法義生起清涼喜悅。輕安覺支:身心遠離粗重煩惱。定覺支:心住一境不散亂。舍覺支:平等舍離執著。心法平衡:偏沉時用“擇法、精進、喜”提策;偏浮時用“輕安、定、舍”收攝。)
八正道:(正見:正確認知四聖諦、緣起法。正思維:離貪嗔的清淨動機。正語:真實、和合、不傷人之語。正業:清淨身行(不殺、盜、淫)。正命:符合戒律的生活方式。正精進:依四正勤努力。正念:依四念處保持覺知。正定:成就四禪八定,導向智慧。三學統攝:戒學(正語、正業、正命)定學(正精進、正念、正定)慧學(正見、正思維))
師尊強調:走在八正道上面,就是正念正職正見。反之就是妄念。
此時,釋迦牟尼佛舉例說明,下回分解。
********************************
《笑笑人生》
在講解完《楞嚴經》之後,師尊以幾則“小笑話”與大眾分享笑話中的禪意,
其中一則:
病人對醫生講:“醫生,我是不是得了憂鬱症?”
醫生答:“不是啊,這是因為沒有錢必須上班的正常情緒~”
(師尊講,憂鬱症是一種病,燥鬱症也是一種病。。前者是自殺,後者是會殺人的。
我們活著,要在這兩者之間,不要太燥鬱,也不能太憂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極端高昂或低沉,這就是“中觀”,“和合相”。)
今夜同修活動在莊嚴寧靜的氛圍中圓滿結束,眾弟子心懷恭敬,心靈與法意交融。聖尊以淺顯易懂的語言,細膩講解《楞嚴經》的精義,使法喜充盈於眾人胸懷,讓佛法的智慧如甘露滋潤心田,愈加明晰深遠。聖尊親自為有意皈依的弟子莊嚴加持皈依法脈灌頂,更以大悲咒水及佛像開光注入殊勝靈力,為信仰奠定鞏固根基,為修行之路注入堅實且澎湃的動力。法會中,聖尊手握拂塵,慈悲遍灑福慧甘霖,淨化眾生心垢,洗滌世間煩憂。蓮花童子的慈悲護佑如春風化雨,悄然滋養在場每一位弟子的心田,帶來安穩與力量,激勵他們持續精進,不懈修行。眾弟子滿懷感恩,深受聖尊那溫潤如水的慈悲教化與無邊智慧啟迪,體悟到佛法不僅是文字的學習,更是要以行持與體驗,書寫不輟的修行長卷。此次同修不僅淨化身心,更強化法緣,凝聚共修力量。願真佛弟子們秉持聖尊教誨,堅守正法,持續精進,在佛光指引下斷除煩惱,增長智慧,成就究竟解脫與安樂。
歡迎蒞臨【 真佛天空新聞台總網站】
http://blog.udn.com/mylv/article?f_UA=pc
與師尊同修【蓮花童子本尊法】,影片精華與眾共饗,請看:
https://youtu.be/RfGHcfubAlY?si=6nFaQGBGvG9j-HsJ
下一則: 《真佛天空新聞報》2025年7月6日(日)聖尊蓮生活佛盧勝彥於彩虹雷藏寺主持「勾財天女護摩大法會」,並開講《大佛頂首楞嚴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