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9年1月28日,南京碼頭煙雨濛濛,像在寒冬中為遠行的崑崙艦灑下無奈的離愁。隨著國民黨的潰敗,這船載著的是在抗戰中顛簸流離後倖存的故宮文物,即將順著長江而下、橫越滾滾海峽,前往台灣避難。
古物不會有離愁,是聞風而來搶搭艦艇,在甲板、醫務室、餐廳等容身角落佇立的逃難人潮,向著碼頭上擠不進的親朋揮手與揮淚時,所散發的愁韻,於江河邊濃得化不開。
汽笛聲響將響起,統管文物的杭立武先生,卻臨時差人送來了4箱國寶,包括日本人戰敗後的歸還品,船上此時亂成了一團,工作人員拆除了辦公桌椅,讓寶物有了落腳處,崑崙艦才鳴笛啟航。
這是第三批的船送,卻是最驚險的一回。前批的三千餘箱文物搭海滬輪,拋錨起航前,毛澤東將押寶物離開者畫押為首要戰犯、謂人人皆可殺,可海滬輪仍勇渡台灣海峽,五天後抵達基隆港。
在毛澤東震天價響的威嚇中,運送第三批古物的沈彝懋艦長心生畏懼,將船駛離航道,想航往北方向毛澤東投降,幸好很快被制伏,可這嚴重超載的船隻,在汪洋大海中卻脆弱無比、駛得極慢,經22天的驚濤駭浪後終於抵達台灣。
在長江的另一頭,第四批古物由重慶搭飛機啟航,最後一批則在成都新津機場裝箱。航機起飛前,畫家張大千帶著78幅私藏的敦煌臨摹壁畫,匆匆趕到想讓畫隨赴台灣,卻因飛機超載而無法如願,此時杭立武主動丟棄畢生積蓄的二十幾兩黃金,以誠意感動機長而加載。
文物話別紫禁城,前往南京朝天宮存放,躲過了日本人的劫奪,是當時行政代理院長宋子文的明智抉擇,可在抗日的顛沛流離中,運送文物躲過戰火,最後安送台灣,躲過文革浩劫的卻是杭立武,也讓後人到外雙溪,仍可見到曠世瑰寶。
這位有著倫敦大學博士顯赫學歷的前教育部長,為何在人人爭相移民海外時,卻返回故土服務?為何他在戰亂中坐擁稀世珍寶卻不起一絲貪念,甚至割捨畢生積蓄去求得文物安全呢?
斯人已逝,但翻讀歷史,浩浩艦艇也翻滾在腦海,大海的船隻有指南針領航,這些珍愛歷史文物的歷史人物,心中也有指南針引領他們在歷史洪流中的航向嗎?
〈續讀 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