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記遊(2): 礱勾坡下我老家
銅鑼鄉的西邊和通霄鎮東邊交界, 是火燄山山脈的一段, 一個很奇特的地貌: 銅鑼那邊, 從交界處是緩和向東傾斜的台地, 種植著大片大片的茶樹, 香火鼎盛的九華山佛堂就在那裡; 通霄這邊, 卻是地勢陡然下降, 有些地段幾乎是垂直的峭壁, 高/深度可達幾十近百公尺, 峭壁底端地勢才緩緩下降放平,這種地貌南北連綿好多公里 – 從三義的火燄山, 到銅鑼西邊, 延伸到通霄的白沙屯。站在那交界處, 望向直線十多公里的西邊, 台灣海峽躍然入目;一條條丘陵從交界處向西延伸, 直到平地, 丘陵上和丘陵間的一些谷地, 散居著稀疏農家 或無地「山民」。
一片幾近垂直的峭壁,因長年土崩,紅色地土裸露,鄉人稱它為「紅崩崗」,遠從幾公里外的平地都可看見, 崩崗旁邊是一條早年人們用一塊塊石頭鋪就的坡路, 坡道長兩百多三百公尺, 整條山坡路呈 「?」狀, 鄉人稱它為 「礱勾崎」。 崎/坡頂一小段緊鄰著紅崩崗,我們小時候, 上到坡頂俯瞰紅崩崗底深淵,總是感到恐懼而驚心的走過。海拔兩三百多公尺的山頂 泥層中常可見到很多小貝殼,這 顯示山頂在遠古時代是海床。
我家先人曾擁有大片鄰近紅崩崗的丘陵地, 日人侵佔台灣後, 將我們家好幾十/百多甲大坡度接壤銅鑼的山地無償劃為保安/官有林, 其下的土地讓我們保有。礱勾崎底端,是我們家租給佃農的一處水田的起點, 約一公里外,丘陵盡頭的小山坡台地上,就是祖父那一代開始定居的祖屋;屋前和左邊, 是我們自家耕種的水田; 從祖屋前方向西南 三公里多, 間隔散居著伯父和父親的六戶佃農, 加上銅鑼的兩戶佃農, 伯父/父親有八處水田八戶佃農, 加上自耕田, 總共擁有九處水田。
祖父十六歲時娶十八歲的祖母, 日人快來台時, 落榜秀才的祖父主張一家搬回唐山, 祖母說: 要回唐山, 你自己去, 我和孩子要留在這裡。 祖父鬱鬱寡歡, 從年輕時起就抽鴉片以終。 父親生於1895年, 就是甲午戰後, 台灣割給日本的那年,是第一代受日本教育的台灣人, 十八歲起當家。 伯父、父親都多子多孫, 兄弟分家前, 家中共有三十五、六人。
台灣施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以前, 我們家可說是人多氣旺, 父親是村/里長(日據時稱為「保證」),大哥在日據時代第一名考進新竹中學, 伯父四個兒子和我二哥都務農, 地租收入和自耕生產,加上山地的出產,可算是殷實人家; 既使如此,一家生活還是極端的節儉。
四位堂哥和二哥都結婚了, 男人管田間活,五位嫂嫂輪流為全家掌廚三天, 並負責供應蔬菜和煮食用柴, 米油鹽醋茶魚肉公家供應,在家中公山上, 嫂嫂們都私自種些經濟作物並作些手工編織出售作為私房錢。我和三姊、四哥以及七、八個堂侄/姪, 在那簡樸的環境中一起度過了快樂的童年。 ── 待續 ──
礱勾崎(坡)旁紅崩崗頂西望我家祖屋 ─ 左邊黃色處是我家租出的水田 距水田盡頭 二、三百公尺是我家 左邊兩座丘陵 是我們家山林的一部份
礱勾崎底起端 ─ 山坡路中途以上被日人劃為保安/官有林
- 17樓. 東耳2012/06/08 20:03美麗山谷
一片綠油油,好美麗的山谷。
兄台出國數十載,童年及家鄉的過往,真是甜美的思念。
多謝來訪,多年來由於保安/官有林不再被偷砍, 台灣大部分的森林變得真是茂密, 感謝瓦斯普偏之功。 通霄客 於 2012/06/10 19:51回覆 - 16樓. 侉子赵兴鵬2012/06/07 08:55旺族之家.果見識過人!
旺族之家.果見識過人.等待一看續文!
火炎山.民62年服務33師(現333師)排長.在火炎山師對抗演習!隔河與紅軍對恃.因時三月.寒風苦雨.晚上大小山石滾落.危險至極.但軍令如山.不敢撤離.幸當地神明保佑.平安無事.這也是我人生最值得回憶的一部分!
「大小山石滾落 危險至極 但軍令如山 不敢撤離」─ 同是服過兵役的人 知道其中艱苦 我向你致敬。很高興讀到對火燄山熟悉的人的故事, 願有朝一日 能到火燄山一遊 如能得老弟同行 那就更為難得。 通霄客 於 2012/06/07 23:06回覆 - 15樓.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2012/06/03 10:40辛苦
日本人也很差勁
怎可政治沒收呢
這樣只剩下農田收入 少了許多
苗栗不是梯田嗎 比平地做農辛苦多了
日人並沒有沒收我家所有的山林, 好幾十甲是被劃為官有林了;我們還是保留了很多山林。
苗栗縣的確是山多田少, 但是印象中我不記得看過梯田。 我們家的九處水田, 有些上下坵/塊 的坡度是大了些, 但是還算不了是梯田 通霄客 於 2012/06/03 21:21回覆 - 14樓. 悅己2012/06/03 08:43好熟悉
好熟悉的地方
我祖父也有一大片地在通宵丸(好像是這個地名)。
小時後最常去通宵海水浴場
很高興你也熟悉通霄 感覺上你像是我的同鄉了 銅鑼老名叫銅鑼灣 不過不曾聽過「通霄丸」這稱呼 也許古代有此叫法 不管怎樣 聽到想到通霄這地名 我總是覺得親切 如果有一天 能有機會邀幾位格友到通霄聚一聚 喝上幾杯 一定不亦樂乎 通霄客 於 2012/06/03 09:34回覆 - 13樓.2012/06/01 21:45蔣緯國身世
Dear professor Lee:
Welcome to read som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related to Chiang's family:
承蒙你
細阿妹小佩娃
- 12樓. 老查居士新書4-明月依然在心底2012/05/31 21:58夜安
兄長吉祥
這一趟返鄉
可真是懷舊之旅
感觸 一定很深
更高興的是 能與您一會
留下深深的記憶
祝福如意
<鏡煙湖>
山水田園詩
詠物懷人詩
佛宗禪理詩
抒情憶愛詩
鏡煙湖的世界,沒有亂耳的絲竹,亦無勞形的案牘,只有不愧對美好時光的詩,靜靜相伴…… - 11樓. the dreamer girl2012/05/28 11:03
很高興得悉還有比我家更大的家族 ─ 伯父和我父親分家前 家中人口36人 銅鑼鄉曾有「李半鄉」的別號 就是因為姓李的人口多 李家一部分遷到通霄 所以通霄也有很多李家後代 我們這支李家 有很詳盡的族譜
- 10樓. 一畝桑田2012/05/27 19:11童年
童年往事,
記憶猶新,
趁著返鄉書寫故鄉情,
這是可貴的文字。
謝謝你的鼓勵 給了我續寫的 incentive 我會繼續寫一些家鄉和童年往事 通霄客 於 2012/05/28 11:18回覆 - 9樓.2012/05/27 18:19台灣歷史資料
Dear professor Lee:
不小心找到您會感興趣的歷史資料
1. 清代臺灣客家子弟的教育成效
2. 開台進士鄭用錫(詳見維基百科)
鄭用錫(1788年6月10日-1858年3月21日),譜名文衍,又名蕃,字在中,號祉亭,清朝福建省臺灣府淡水廳竹塹(今新竹市)人。鄭用錫是臺灣納入清朝版圖後的第一位臺灣本籍進士,有「開臺進士」、「開臺黃甲」之譽,一說鄭用錫為臺灣第三位進士,僅稱「開淡進士」。
鄭用錫之先祖於明朝末年由福建漳州府漳浦遷居泉州府同安縣金門(參見鄭成功)。乾隆四十年(1775年),其祖父鄭國唐攜子崇和渡海至臺,在淡水廳後龍(今屬苗栗市)居住。崇和後成國子監生。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鄭用錫生於後龍。嘉慶十一年(1806年),全家遷居竹塹(今屬新竹市)。
。道光三年(1823年)赴京參加癸未科會試,殿試位列三甲第一百零九名,賜同進士出身。此為臺灣入清百餘年來,本地考生首次登科,當地以為盛事,人稱「開臺黃甲」。[我知道清時科舉對偏遠地區有優待]
承蒙你
細阿妹小佩娃
- 8樓. 旭日初昇2012/05/24 14:16---
詳介故鄉地理環境,細數家族族史,通宵客的返鄉故事,濃濃鄉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