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持之以恆的減少或戒斷碳水化合物攝取,除了健康改善也可瘦身。「瘦身」正是美麗大方的小郁得意的地方,她斷糖、戒三白,兩個月下來已瘦了三公斤,這個成效果然有說服力。戒斷三白除了時間更需要有決心。李老師說,之前感覺吃素很困難,因為已經習慣肉類特有的香氣和口感,還有一份飽足感,然而為了健康她已經慢慢調整,而戒白飯跟白麵就像沒有吃到主食一樣,難度更大。米麵料理琳瑯滿目,都是記憶中不可抹滅的幸福感,畢竟從小養成的習慣,少說也五十年了;米麵食的回憶跟情感綁在一起,更加深了戒斷精緻米麵食的難度。黃老師跳腳了說,七十歲的她更不可能戒,嘆息道若是沒有美食,人活著還有甚麼意義!?
讀完一本書容易,也認同專家醫師的說法,但要認真實行真的是很大的挑戰。依戀多年的食物不再是健康營養的食物,讓人很難接受。李姊則說:「越有年紀越怕死,不管怎樣,活著一天還是應重視自己的健康,但是別因為過度壓抑,沒獲得健康倒先得了憂鬱症,因此我們要駕馭而非壓抑你的內心,慢慢來吧!」深度的覺醒才能建立改變的信心,幸好諸多佳餚裡還有其他豐富選項,只要找到適合的替代品,加上多樣化的美味醬料,改變就不困難,美食依然是很迷人的享受。
林姊分享喝油的心路歷程,當初聽說喝苦茶油可改善胃疾而踏出第一步;沒有喝油的經驗,抗拒是正常的,後來經由講師的說明介紹,在充滿期待和喜悅的儀式感中、嗅覺感受著淡雅香氣,加上視覺上那漂亮質感的小湯匙誘惑下,喝油竟是那麼美味又奇妙,漸漸她愛上了好油,早餐時喝上一匙好油讓腸胃很舒服,聽說堅持喝好油還會讓膽結石遠離你。現在她喜歡充滿椰香的椰子油,也習慣了特殊香氣的苦茶油;她開始早晚餐不吃碳水化合物的白米和白麵,只要多補充蛋白質和好油一樣讓人有飽足感,可喜的是一段時間後,她整個人神清氣爽、精神飽滿,而且思維清晰敏捷!
面對壓力有人習慣用美食轉換心境,安撫受傷的心靈,享受舌尖的美味一如這山河的恬靜壯麗;但健康面前則需三思,行動派的林姊說:「經過多次自我思辨後才能形成堅韌、不怕挑戰的價值觀。」因此她勇敢身體力行,決心將習慣變成自然,她鼓勵我們大膽嘗試。感染著團體中前輩的覺醒,在熱絡的氣氛中,美好前景的憧憬下,神奇的是你會很自然的想加入體驗行列;回首當初的擔心和抗拒都在身心得到改善時,不知不覺養成新習慣,意外發現遠離三白並沒有想像中困難。
林姊提起自己同學現況說:「不過半年不見,就將一個神采飛揚的人快速變老,不僅身體發福,對人、對事都意興闌珊;當我們越不喜歡動、不想出門、沒有社交時,一切就快速倒退,而且是急速走下坡,讓人感慨萬千!」林姐察覺飲食的重要性,開始在飲食比例上調整澱粉的量、以糙米五穀飯取代白飯、盡量改吃原型食物、有餓的感覺才用餐、每餐吃七分飽......小郁也說,懂得修行就懂得養生,修行人慾望少,有智慧與決心去實行。讀書會上我們相互提醒及勉勵,朝著共同標邁進,期盼以正確的飲食選擇,樂觀的心態、堅持的運動,活出自信、亮麗、健康的生活!
***
好文分享--肌少症知多少
https://classic-blog.udn.com/ame2751/181180514
(小麥和稻米外觀類似,仔細分辨還是不一樣的)
麵食已逐漸取代傳統的米飯,就算知道米飯是原型食物相較健康些,但趨勢不可擋;也許有待研發更美味的米飯料理。
苦茶油的營養美味已經有了東方橄欖油的美稱,代替豬油澆在米飯上確實好吃!
城市小農 於 2024/12/14 18:49回覆自有農業以來,農作改良已是常軌,為人類提供更可靠、更可口的食物來源。古早時候,一步步、一代代慢慢來。現代則是在科技的助陣下,一日千里。好或不好,難講,但趨勢無可遏阻。
一樣米養百樣人,就算同樣吃米,也是花樣百出,各有奇招。之前認識一個朋友,他特重養生,還跟大陸的氣功師學習「辟穀」術,最後搞得神經兮兮。還有一些精研瑜伽的朋友,成天分啥悅性、惰性、變性食物。我愛吃的菇類被列為惰性,愛喝的可樂、咖啡則是變性。這、這還有天理嘛!
所以,在飲食方面,我無視他人提倡的養生之道,畢竟矛盾之處不少。食物入口,對身體好或不好,自己有數,老實點兒也罷。
養生最重要先養心情,愉快自在的心情可以治百病,吃喜歡的東西都會讓心情愉快,只要不過量就好,允許自己一段時間吃愛吃的,那種幸福感無可取代。
奧森的農場廣闊有生機,期待有朝一日前往拜訪。
城市小農 於 2024/11/22 08:17回覆很棒的資訊。我們一些耆老朋友也是經常在討論飲食健康問題,不少人實行生酮飲食。有人因此發生便秘副作用。才聽說腸子裡的益生菌嗜食根莖類食物。因此我喜歡把原始燕麥(steel cut oats)與蕃薯、芋頭、南瓜之類的煮熟加上堅果當早餐(還有蛋),實行起來感覺很不錯。
另外,我的晚餐吃得很少,有時夜裡肚子會咕咕叫。後來我在晚上喝一湯匙有機橄欖油,就解決問題了。
感謝您提供寶貴的經驗,多食根莖類食物有益益生菌、晚上喝一匙橄欖油夜裡肚子不會咕咕叫。學習了!
有些習慣性的飲食方式稍作變化就能解決一些問題,難怪說廚房就是藥房,吃的學問真的要好好學習。
城市小農 於 2024/11/21 12:50回覆子若應該說到重點了,環境的破壞和人心的貪婪,造成很大的食安問題。
一位鄰人老農八十七歲高齡 仍然身體健朗經常下田,他說維持健康只有八個字「勤勞節儉,飲食有度。」,因為種田而勞動四體,因為節儉,多吃自家種的菜,很少外食,每餐只吃七分飽,其實相當符合現代養生的原則。也許只有找回原來那份善良,崇尚原始和自然才是人類自救的方法。感謝賞文!
城市小農 於 2024/11/20 19:22回覆謝謝一點心的用心留言,人只有在大病後才會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珍愛自己。
我是這兩年才接觸所謂的自然醫學,想起有位朋友的老公今天八十又五,他深信自己的免疫力是自己最好的醫生,從小到大他真的是生任何病都不看醫生,朋友也只能順著他。所以自然醫學說可以用飲食改變身體,其實是有道理、有中醫根據的。我們太依賴西醫也是一種極端,只是從小開始所有教育、常識和專業都已經灌輸我們太多不容易修正的觀念。
謝謝你貼文的兩個影片,讓人可以從不同角度認識身體與健康,當西醫告訴你慢性病只能一輩子依賴藥物,但是有一個聲音卻是要我們從根本改變修正,慢性病不是醫不好,只是要有覺醒。感謝你,也祝你早日康復!
城市小農 於 2024/11/17 17:52回覆每個人體質腸胃環境不同,起床喝油!?很危險的一件事,那是她的腸胃沒事,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不過她或許還不到腸胃鬧矛盾的時候。
聽到不少吃素的朋友因早上空腹喝油,喝了20多年油了才到66歲,就因胃穿孔緊急送醫。又迷信椰子油的功效,人很瘦肚子很大,最近才知道吃素居然還患有心血管疾病。
你這篇的內容看得我心跳加速,個人的經驗只能當事例,不能做通例範本,畢竟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先天遺傳性不同。
*
這篇讓我想起一個少數族群,每個月定期要去醫院輸血二次的病人,他們均患了造血功能異常的特殊疾病,吃的是標靶藥,每個月身體製造的血液量嚴重不足。
這位大姊今年也不過71歲,她就聽了某個營養師的講座,執行斷糖減醣的飲食,少了三白加入優質澱粉,早餐是一顆小馬鈴薯+燕麥,荷包蛋或水煮蛋,午餐就買坊間的自助餐,所以她的飯是五穀飯。
很不幸的,她因胃酸過多造成胃食道逆流,在醫院住了十天,住院期間透過調整,胃酸減緩,醫師看了她的飲食表,沒有特別要調整的。
出院回家後,她的胃酸又氾濫了。
大姐在等候區排輸血時,我看她吐得人快暈了,與此同時,等候區有幾個排候的人與她症狀一樣,都已中午了早上吃下肚的食物在胃裡翻滾,酸到不吐出來胃會很不舒服。
在我與她詢問平常早餐午餐都吃了甚麼後,她說是營養師開的菜單,一起排候的人聽我們的聊話內容也參進來一起問我,得知普遍是控醣這一塊出事。
控醣出錯就先減醣再加青蔬進來,三天後胃酸不見了。大姊事後打電話告知時她很開心。
多數是聽了營養師的建議這樣吃,結果,老命差點就沒了。
感謝意樵認真地回復,真讓人感動!由於諸多營養健康訊息的氾濫,有時候真的不知道如何遵循,只能認真思辯,最好的捷徑就是請教有經驗的專家,就如意樵,可以少走許多暗路摸索的彎路。
營養師的觀念也是從學習而來,人們相信他們的專業原本也無可厚非,只是每個人身體體質不同,理解力行程度不同,後果自負。看來豐富的經驗更經得起考驗。
空腹喝油還有個現象就是拉肚子,所以林姊從嘗試到習慣,從少量開始適應了半個月,才進入喝油習慣並體驗油的好處。她的改變是個案也罷,不過跟我們確立一點就是要吃好油。
素食者會得各種心血管疾病其實很正常,很多素食加工品添加物多,得肝病的也不少,素食不是原罪,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太多飲食陷阱是很多人無法辨識的。素食只是她個人的飲食選擇,或是信仰,或是為地球環保盡心力,健康的素食與健康的身體才是要努力的目標。
謝謝您的留言,非常期待能看見您對飲食健康的分享,我也算是拋磚引玉了。感謝您!
城市小農 於 2024/11/16 08:3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