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常將復活節看作是一個和春天有關的節日,然而,它其實是與死亡有關。如果一塊石頭滾過來擋住那墓門就是最終結局,世界將失落哪些事物呢?
演說智力課教你訓練口才、掌握技巧,建立故事力。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S100《演說智力課》。
復活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答案絕對不能從文化媒體裡找。因為美國慶祝復活節是讓小孩到花園裡找復活節蛋或兔子玩具;許多文章也強調復活節是一個大地回春的節日。觸目皆綠草,還有許多不同色彩的花,蝴蝶、蜜蜂四處跳躍飛舞,大自然生機蓬勃。
然而復活節和大自然的榮美有很大一段距離,因為它是和死亡有關,牽涉到哀悼和上墳,牽涉到某個關係的結束,心愛的人去世,和一個救贖夢想的埋葬。
「復活」兩字又為何意?許多人喜歡把「復活」和「更新」、「復甦」或「重生」放在一起,事實上這並不完全正確。因為這些詞語是和新的季節開始,或從睡夢中被喚醒,或和新生命有關。「復活」則牽涉到一個生命真正的死亡,下到陰間,再由原已死去的身體中重新活過來。因此用這些詞語來解釋「復活」都太微不足道,無法讓一群士氣低落,灰頭土臉,陷入困境,又被擊打四散的門徒,在很短的時間內被轉化,成為一股後來動搖整個羅馬帝國的偉大力量。
因此復活節不是一個和春天有關的節日,而是一個和死亡有關的節日,是一個對在黑暗墳墓中曾發生過的死而復活奇蹟的紀念。而且和其他信仰不同,基督教不相信死後輪迴,但卻相信死後身體或生命會復活。復活節就是慶祝主耶穌復活的日子,並且是思想自己的生命和主耶穌復活有何關係的時刻,更是思考自己或親人的死亡代表什麼意義的時候。
聖經中關於復活的故事,四福音書皆有記載。本文主要從馬可福音來看,但也穿插其他幾本福音書的記載來探討。
故事要從復活節前三天開始說起。如果按照我們的演算法——星期五是受難節,往後推三天,復活節應該是星期一才對,為何星期天反而成了復活節呢?因為這三天是按照猶太人的演算法,從日落到日落算一天。因此星期五的受難日,是從星期四傍晚日落算起。耶穌在星期五下午三點過世,再過幾小時到日落就是第一天的結束;然後安息日開始,到星期六日落是第二天結束,第三天開始。因此星期天一大早已進入第三天。
所以故事推回到星期五下午申初,也就是下午三點的時間:
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申初的時候,耶穌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旁邊站著的人,有的聽見就說:「看哪,他叫以利亞呢!」有一個人跑去,把海絨蘸滿了醋,綁在葦子上,送給他喝,說:「且等著,看以利亞來不來把他取下。」耶穌大聲喊叫,氣就斷了。(可15:33-37)
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到了晚上,有一個財主,名叫約瑟,是亞利馬太來的,他也是耶穌的門徒。這人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彼拉多就吩咐給他。約瑟取了身體,用乾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自己的新墳墓裡,就是他鑿在磐石裡的。他又把大石頭滾到墓門口,就去了。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在那裡,對著墳墓坐著。(太27:57-61)
約瑟是耶穌暗中的門徒。按照猶太歷法,一到日落就是猶太人的安息日,完全不能作工,自然也不能埋葬耶穌。而且猶太人的埋葬習俗,是要用香膏塗抹屍體,約翰福音19章裡說,是尼哥底母帶來了一百斤沒藥和沉香,和約瑟一起把耶穌的身體用細麻布加上香料裹好。這一切要在下午三點到日落的時候做完,時間上非常趕。這也是為何那三個婦女會在三天後的清晨,再帶些香膏,想去補上一些。
約瑟和尼哥底母把耶穌的屍體裹好後,安放在約瑟的新墳墓裡,然後把一塊大石頭滾到墓門口,就去了。但有些人無法睡得著,因此次日安息日發生了許多事情和大小動作。
次日,就是預備日的第二天,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來見彼拉多,說:「大人,我們記得那誘惑人的還活著的時候曾說:『三日後我要復活。』因此,請吩咐人將墳墓把守妥當,直到第三日,恐怕他的門徒來,把他偷了去,就告訴百姓說:『他從死裡復活了。』這樣,那後來的迷惑比先前的更利害了!」彼拉多說:「你們有看守的兵,去吧!盡你們所能的把守妥當。」他們就帶著看守的兵同去,封了石頭,將墳墓把守妥當。(太27:62-66)
這裡所說的「封了石頭」,不是用石頭封住墓口的意思,因為尼哥底母和約瑟已經把大石頭滾到了墓門口。這裡是在已經封住墓穴的石頭上,再加封條,不準人移動的意思。就像政府封房屋時加上封條那樣,不是門能否打開的問題,而是根本不許打開。
在這裡有一幕,我想用慢鏡頭來重播一下,就是前面約瑟所做的:他又把大石頭滾到墓門口。先不講後來官府封印貼條,然後又派了兵看守。這一塊大石頭慢慢滾到墓門口的時候,尼哥底母和約瑟心中滾過了什麼感受?那一群不知躲在哪裡的門徒,之後聽到那群在場,在不遠處觀望的婦女報告,說夫子耶穌被安葬在十字架附近園子的一個石穴裡,那些門徒心中又是什麼感受?你可以想像嗎?
這一塊大石頭滾過去,不只是埋葬了一個他們所深愛,三年朝夕跟隨,又把生命希望完全寄託在其身上的人,同時,也把人間的一些夢想和理想給擋住了。這時候天地間有多少黑暗?新加坡國父李光耀的去世,結束了一個時代,帶來多少哀思和迴響?那是時代巨人的過世。耶穌的埋葬呢?結束了猶太人復國的夢,還有歷史上對彌賽亞救世主的寄望。
什麼叫創傷?門徒所經歷的就是創傷。想想他們看到自己跟隨的人,在早上九點被釘上了十字架,「祂能救別人,祂怎麼不救自己?」這是門徒心中最大的悲憤和疑惑不解。三個鐘頭之久,神對人類所有的憤怒全彙集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身上。中午時分,不知從哪來的黑暗籠罩了一切。下午三點,祂交出了自己的靈魂。埋葬後,已是晚上九點,現在,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發生了天地變色,撕裂人心的事。死亡本來就夠讓人大慟了,更何況是慘死?是受酷刑拷打、百般虐待後的死亡?
在滾那塊石頭的一刻,看來好像惡勢力得勝了,死亡得勝了,世界裡沒有彌賽亞了。關於耶穌的種種美好,全被死亡的醜陋給埋葬了。那盤石墓穴裡被埋葬的是耶穌受盡凌辱和踐踏的身體,那種失落如何巨大?創傷後的痛又如何深?這些人在當天晚上的哀戚有著不可名狀的沉重。
耶穌被葬之後,那被關在墳墓裡的不只是一個身體,還有耶穌所代表的一些美好事物,如果耶穌真的就這麼結束了,那麼這世界也就永遠失落幾樣美好事物了。一切只因一塊石頭滾過來擋住了墓門。世界將失落的有哪些呢?
在墳墓中躺著的,是一個已經死去的神的概念
耶穌在世的時候,在祂上十字架前不久,門徒中的腓力還在樓上痛苦地喊著問祂:「求主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耶穌對他說:「腓力,我與你們同在這樣長久,你還不認識我嗎?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約14:8-9)
這裡提到的神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人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這句話老實說,放諸四海皆準。因為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顯露出你的神是怎樣的神。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神,即使你否認,說自己是無神論者,儘管你拒絕對任何一位神屈膝敬拜,拒絕承認任何一位權威,但你還是擁有屬於自己的偶像或神。你的神可能是金錢,也可能是權力,可能是享樂,或任何一個會讓你殫精竭慮去追求,且在精神上大量佔據你思考和感受的對象,那就是你的神。每個人的生命中心都有這樣一個主宰,主宰著你的熱情、思想和企圖。而且你的神遲早都會在你的生命中顯明,讓人見到你便如同見到你的神。
但是主耶穌所說「人看見了我」又代表什麼呢?我們從祂在世的三年,看到了慈愛和憐恤,公義和平安,還有聖潔。猶太人在舊約里所認識關於神的所有特質,全在祂一個人身上體現了,而且融合得如此美好。祂啟示了真神的觀念,有恩典,有真理。這些關於神的觀念是如此美妙,又讓人驚訝。現在,所有這些關於神的觀念卻躺在墳墓裡死了,一塊石頭滾過來擋住墓門。
人性的理想也躺在墳墓裡死了
「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8:12)
這也是耶穌的話,只要跟隨耶穌,就可以從耶穌那裡看到人自己生命的光和榮耀。主耶穌在世上三十三年所表現出來的,同時是一個屬靈的人,也是一個有肉身的人。
身為一個人,他呈現了尊嚴和高貴,也呈現了溫柔和憐憫。會與喜樂的人同喜樂,與哀哭的人同哀哭,是所有人性的理想結合。現在這個人死了,他們又滾過一塊石頭擋住墓門。
已經死去的救贖熱忱
「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
主耶穌是帶著熱情,想要尋找並贖回那些失喪的人,祂曾用「牧羊人」自比,要找回那些失落的羊。這世界充滿了憂傷、歎息、創傷和疲倦破碎的人性。歷代已有許多藝術家、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政府,都在努力做些什麼來拯救失喪的人。但人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從破碎中,還能開出美麗花朵的拯救。如今這樣一個給人希望,宣告祂來是為了尋找、拯救失喪的人的耶穌,卻被滾過來的一塊石頭擋住了墓門。
The Body of Christ Borne to the Tomb,William Blake
因此耶穌的埋葬,意味著關於神的理念被拒絕了,在祂自己的死亡裡,沒有恩典,也沒有真理;沒有憐憫,更沒有公平。祂理想的人性也躺在那裡死了,證明瞭在這世上,理想人性會被踐踏,被殺害,不可能存在。更可怕的是救贖盼望的死亡,正如哲學家口口聲聲所說,人類根本就找不到救贖主。如此種種,讓人不知相信什麼好,不能相信神,也信不了人。
有一個故事說,有兩個人看著一幅描繪人們從十字架上取下基督屍體情景的繪畫。那是一幅可怕的繪畫。其中一個看著那十字架說:「我喜歡看這幅畫。」另一個人說:「這幅畫?喔!有很多人的信心會因為這幅畫而被破壞。」這句話很有啟發性。如果那幅畫描繪的就是一個結局,除此之外便再無其他,那麼每個人,包括你和我的信心都會被破壞了。因為看到所信的對象被殺害,屍體又被放在墳墓裡,然後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了墓門。對神,對世界,對人性,還可能有什麼盼望嗎?
如果這就是結局,老實說一切人的死亡都是可怕的絕望,是真的如燈滅。這些門徒的大痛和鬱卒,也就成為我們的大痛和鬱卒了,不是嗎?
所以我們要看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
(未完待續......)
-END-
作者簡介
莫非 / 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主任
馬里蘭州大學會計學士,普渡大學電腦碩士,富樂神學院碩士。專職文字事奉。於2008年與蘇文安老師攜手共創「創世紀文字培訓書苑」(簡稱「創文」),為神國推廣文字與文化異象,栽培並牧養文字工人。
課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