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大衛王朝》首播以來迅速引發關注。它不僅試圖還原三千年前的風雲變幻,亦在信仰與權力、祂的旨意與人的自由之間,編織出一場充滿衝突與救贖的大戲。
自今年2月27日在亞馬遜視頻(Amazon Prime Video)首播以來,歷史劇《大衛王朝》(House of David)迅速引發了廣泛關注。《大衛王朝》由電影《耶穌革命》(Jesus Revolution)的導演喬恩·歐文(Jon Erwin)執導,是一部將聖經故事戲劇化再現的影視作品。
作為一部高投資、大製作的歷史劇,它不僅試圖還原西元前1000年以色列的風雲變幻,同時在信仰與權力、祂的旨意與人的自由之間,編織出一場充滿衝突與救贖的大劇。在聖經改編作品層出不窮的今天,《大衛王朝》無疑以其精良的製作和富有戲劇張力的改編脫穎而出,值得我們探討。
歷史劇與聖經忠實度
《大衛王朝》開篇便以一場頗具爭議的戲劇化改編奠定基調:少年大衛在與歌利亞的戰鬥中受傷但未死。編劇為填充故事作出有趣選擇:設定大衛是耶西與外邦女子所生的私生子,這一設定不僅強化了他與兄長們的對立,也增添了身世之謎。
推測其靈感可能來自對詩篇51篇5節「我是在罪孽裡生的,在我母親懷胎的時候就有了罪」的非常規解讀。這一設定是創作者為增強戲劇衝突而做出的調整。正如導演喬恩·歐文坦言:「這是受聖經啟發的虛構作品——在忠於核心真理的前提下,為戲劇張力增減細節」。對熟悉聖經的觀眾而言,這或許會引發爭議,但從影視創作角度來看,它確實增強了故事的戲劇性,使大衛的邊緣處境更具張力。
其中一些新增內容似乎無傷大雅。例如,本劇採用了對撒母耳記下21章的一種米大示(Midrash,猶太教對舊約律法和倫理進行通俗闡述的宗教文獻,類似於釋經書)解讀,將路得的嫂子俄珥巴塑造成巨人歌利亞的母親。觀看此類作品時,我們需要雙重清醒:既不以信仰權威扼殺藝術創作,也不因藝術魅力弱化真理標準。
人的掙扎與祂的主權
作為一部基於聖經故事而創作的劇集,《大衛王朝》最核心的主題之一,便是人如何在歷史洪流中回應祂的旨意。從掃羅、約拿單到大衛,他們都處於一個不斷被祂呼召、試煉,甚至管教的過程中。而他們對祂的回應,最終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掃羅和亞希暖:拒絕順服的悲劇
掃羅的悲劇在於他明知神已離棄他,卻仍不願放下自己的權力,試圖用人自己的方式掌控局勢。對權力的崇拜招來了錯誤的舉動。他的嫉妒、狂躁和對祂旨意的抗拒,使他一步步走向毀滅。劇中對掃羅的精神狀態做了極具感染力的表現,他在嫉妒大衛的過程中逐漸變得偏執、狂怒,甚至向交鬼的女巫求助,這正是一個拒絕順服神的王所面臨的結局。
劇中一個早期場景很好地展現了掃羅的悲劇。在擊敗亞瑪力人後,掃羅在山上豎立了一座紀念碑,聲稱是「為了彰顯我們家族的偉大和以色列的榮耀」。他的兒子約拿單在場,並當面糾正父親:紀念碑應當歸榮耀於「上帝的偉大」。然而,掃羅的回應卻暴露了他對上帝不冷不熱的忠誠以及那種潛伏在心底的驕傲:「我們的偉大就是祂的偉大。」這種大膽的宣告潛藏著一種危險的傾向:人一旦試圖奪取祂的榮耀,最終必將敗亡。當人開始遠離神,他的人生就已經開始失控。
掃羅王的癲狂被演繹成一部活生生的「恩典撤離史」。而編劇將掃羅妻子亞希暖設為信仰滑坡的推手,亞希暖的異教誘惑(無經文依據),恰似人性墮落的放大器,讓觀眾直觀感受「把自我當神」的警示:沒有比野心更快的獲得,也沒有比野心更快的剝奪。這種藝術加工雖非史實,卻在神學邏輯上忠於「離棄神即陷瘋狂」的聖經世界觀。
約拿單:有掙扎仍選擇信靠的榜樣
約拿單則被塑造成高貴且忠誠的人物。他既敬愛父親掃羅,又深知大衛才是祂所揀選的王。他的禱告、他的疑惑、他的忠誠,使他成為本劇最具屬靈光輝的角色之一。尤其是在面對母親亞希暖的權謀與父親的瘋狂時,他始終選擇了信靠祂,而非效忠家族的政治利益。
第6集中,他對撒母耳說,除上帝以外再沒有別的神,而他的父親把自己看為了神,因此備受折磨。而當撒母耳問約拿單向誰效忠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上帝,那位超越一切的神。」這一人物的塑造,使他成為我們得以效法的榜樣:即便現實充滿掙扎與疑惑,人依然可以選擇站在神的一邊。
大衛:受膏者的成長之路
大衛在本劇中的形象既富有靈性,又充滿人性。從大衛擊敗歌利亞,到忍耐掃羅的逼迫,從他兩次饒恕掃羅,到最終登上王位,這一切都體現了祂如何塑造一個合神心意的王。
然而,劇集中也沒有美化大衛的道德形象,他的軟弱、試探,甚至日後謀殺烏利亞,都使他成為一個複雜的信仰人物,而非簡單的英雄。這種不加粉飾的呈現,使觀眾看到:即便是受神膏立的人,也需要在跌倒與悔改中,才能真正成為祂所喜悅的人。當大衛堅持「勝利屬神不屬己」時,劇作超越了迪士尼式的英雄主義,觸摸到聖經敘事的核心:神聖歷史中從不存在孤膽英雄,只有被恩典使用的器皿。
劇中最為亮眼的部分是大衛的音樂呈現——劇中多次出現他彈奏七弦豎琴,創作詩篇23篇等詩篇。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一幕,是他為掃羅及其家人演唱《摩西之歌》(申32:1-43),直至眾人潸然淚下。這些片段不僅真實動人,也讓大衛的詩人氣質躍然螢屏。
誰才是歷史故事的真正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老戲骨史蒂芬·朗飾演的撒母耳堪稱全劇靈魂人物。他不僅以沉穩紮實的演技賦予角色厚重的歷史感,更將一位先知內心的掙扎與堅定演繹得淋漓盡致。作為先知,他是上帝旨意的傳達者,反覆提醒百姓不可忘記那位創造天地、施恩拯救的主。劇中,面對掃羅王未能照神命令徹底殲滅亞瑪力人(撒上15章)的悖逆,他毫不退縮地宣告神的審判,展現出先知不畏權勢、忠於神命的剛毅。而在另一個轉折的時刻,他又懷著虔敬與慈愛,為即將登場的大衛傳遞神的祝福與揀選。
劇中,當撒母耳得知大衛的身世後,他說:「上帝真愛開玩笑。」這句多次出現在劇中的話,雖帶著幾分輕鬆與幽默,卻飽含著他對神作為的體悟。大衛只是一個牧羊的少年,既不出身尊貴,也不具備外人眼中君王應有的威儀與資歷;在人的眼裡,他不過是被忽略在田野間、連父親都沒有想到要叫回來的孩子。然而,神卻親自差遣撒母耳,越過了大衛那些身材高大、容貌出眾的哥哥,揀選了這個最不起眼的兒子。
「上帝真愛開玩笑」,是撒母耳對神奇妙心意的由衷感歎。「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16:7)祂所揀選的,不是那些自以為有能力、有背景的人,而是那些願意謙卑順服、單單依靠祂的人。神不是按照人的邏輯行事,祂喜歡用「軟弱」戰勝「剛強」,用「愚拙」勝過「智慧」,因為祂要顯明,是祂自己在掌權,而非人的能力在作工。
第3集中有一句台詞尤為值得深思,當撒母耳為掃羅的王位被廢除而感到憂愁時,他的妻子對他說:「神是這部故事的偉大作者,讓祂來書寫它。」這句話是對撒母耳的安慰,也是整個劇集的核心信息。人的歷史,充滿了王權的更替、戰爭的喧囂、人的算計與掙扎,但最終,真正掌管歷史的,是那位超越時空的掌權者。
這一點在劇集的編排上也得到了呼應:無論是掃羅的瘋狂、約拿單的忠誠,還是大衛的成長,都在見證著祂對歷史的掌管與主宰。人可以抗拒祂的旨意,但最終,祂的計劃必然成就。這不只是舊約的歷史,也是今日跟隨者應當思考的屬靈現實——我們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順服祂?如何在掙扎、軟弱中依然信靠祂的掌權?該劇提醒觀眾,在人類歷史的戲劇中,真正的主角不是大衛,不是掃羅,而是那位掌管一切的神。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們是否願意讓祂來執筆,寫下屬於祂的故事?
重要的是,當我們願意配合神、順服神,祂也願意在今天使用我們,成為祂書寫歷史的配合者。就像大衛雖然年輕卑微,卻因著一顆順服神的心,被神揀選使用;我們也可以在平凡的日常中,成為祂計劃的一部分。神的故事尚未完結,而祂正在尋找那些願意回應祂呼召、甘願降服於祂旨意的人。
-END-
作者簡介
劉嘉
曾為老師,多年前深受《在永世裡拋擲一個身影》一書的影響,開始思考講台與書桌的服侍。目前委身教會牧養和文字服侍。
圖書推薦
《書蟲落網有出路》
莫非、馬睿欣、譙進 著
從讀經、讀書
到用屬靈眼光
閱讀萬事。
本書探討
現代基督徒
如何透過閱讀,
在思想和生命上,
學習做大人。
購買資訊
台灣:道聲出版
https://www.taosheng.com.tw/search?q=%E6%9B%B8%E8%9F%B
北美:gcwmi6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