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意象對比:(下)
對比與映襯
(Contrast and to set off)
第一節、映襯的定義與作用
一、映襯:相反的對列
「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的修辭方法,叫作『映襯』。」1,「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關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2,創作者發揮豐富的想像力,透過對比聯想,將兩種性質上相似的、對立的、相關的事物、景象或觀念,對列地揭示出來,或以賓來陪襯主,使彼此相互形容映照,以突出語意,深化情感,給予讀者鮮明印象。
二、映襯的定義與作用
1、學界的定義與解說
《修辭方式例解詞典》說:「把相關或相對的兩方面事物或意思,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使之相互襯托、相互對照的一種修辭方式,又名『襯托』、『烘托』。」3;詩人學者蕭蕭說:「『映襯』異於『烘托』,是以相反或相對的事物,反映或襯托主體、真象的一種方法。如果是兩種相反的事物則謂之『反襯』」,相對的則謂之『對襯』,這是兩物間的襯托。如果是用兩種相反相對的觀點同時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物,則稱為『雙襯』。」4;學者黃麗貞說:「把兩種相關、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某一事物本身相關、相對或相反的兩個方面,一併提出,使它們彼此相形容、相映照、相襯托,用以表達一種深遠的意蘊,或強化一種道理;在對照的作法下,使人印象深刻。」5
綜合以上諸位學者見解,筆者試著採取心理學和美學角度,歸納如下:
創作者發揮豐富的想像力,透過對比聯想,將兩種性質上對立的事物、景象或觀念,對列地揭示出來,或以賓來陪襯主,以突出語意,深化情感,給予讀者鮮明印象。
映襯的作用有:(1)以此襯彼,使被陪襯事物更加鮮明突出。(2)以景襯情,使感情的表達更為深切、充分。(3)以非襯是,揭示出事物的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便於分清好壞是非,增強說服力。6
二、映襯的歷史源流
在中國早期詩歌裡,就大量使用「映襯」來進行「對比式」(並列關係)和「烘托式」(主從關係)的表達,以強化作品感人的力量。例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王夫之《薑齋詩話》評這首詩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7,黃慶萱則分析說:「四句十六字中,季節的變遷、空間的轉移、人事的倥傯,藉映襯的文字,作冷靜的對比,於是征人久役於外的寂寞悲傷,也就從此相反情境的對照下,鮮明地表現出來了。」8,〈釆薇〉是不同時間之下,場景變遷的「對比」,以傳達出征人內心的滄桑。
再如〈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明哲知理的人洞悉民隱,所以肯定我的勞苦與作為,愚昧而思慮不周的人不察民瘼,所以誤會我驕慢不恭。哲人與愚人,是「人物的對比」,不同的人物,對同一件事、同一個人,往往出現截然不同的看法和評價。再如〈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國事;或息偃在床,或不己于行;或不知叫號;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此詩諷刺周幽王時代,政治黑暗、官場善惡同流、勞逸不均,詩人於是發出不平之鳴,也正是使用「映襯」辭格,以對比的方式凸顯那時代的勞役不均、善惡不分,印象格外鮮明。
又如東漢時代五言古詩〈上山採蘼蕪〉:「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此詩也是採取「人物對比」的敘寫策略,以「新人手爪不如舊人,新人織縑不如舊人織素」,對襯出「新人不如故」的題旨。
在古典詩詞裡,由於律詩興起,「對偶」語法逐漸受重視,「映襯」辭格與「對偶」辭格血緣最近,「映襯」裡的「雙襯」與「對偶」裡的「反對」往往出現「兩可」的交集現象,以致古典詩裡廣泛使用「映襯」,成為有意地安排詩句,產生(1)活潑語法、(2)創造鮮明意象(3)深化意境、(4)製造語言張力等效果的重要手法。
後代的詩人詞家,有相當多出色的詩作,正是使用映襯表現手法:
1、正襯
用相似或相近的事物作為陪襯,使所寫的主體更為鮮明突出。如唐代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桃花潭水來襯托出深刻的友情。
唐。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慇勤為探看。」,這首詩以情語揭開序幕,隨即以景語「東風無力百花殘」點出時序為春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這兩句在詩裡都是悲景,以悲景正面襯托出作者「蓬山此去無多路」的悲觀情緒,頗能加深悲情的感染力,收到以景襯情的美感效果。
元代馬致遠〈天淨沙 – 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元曲,讀者多半能耳熟能詳,正是馬致遠小令的代表作,也是元人描寫自然景物的極品。清王夫之《薑齋詩話》說:「古人絕唱句,多景語」,賀裳《皺水軒詞筌》則說:「凡寫迷離之情者,止需述景。」這首元曲以景寫情,傳唱至今,正是深得這兩位詩論家的奧義。
前三句,將九種種類不同但情調相似的景物,自然而巧妙的排比在一起,營造一種極為蒼涼的氛圍,藉以帶出後兩句,突顯出夕陽下的旅人孤單落寞的形象。一個孤寂的旅人,在秋日蕭瑟的黃昏裡踽踽獨行,眼前,是淒涼的枯藤、寂寞的老樹,以及在天際匆匆飛過黃昏的歸鴉。雖然,有彎彎的小橋,有清澈的流水,有溫暖的田舍農家,這些都是親切而美麗的景象,然而,卻不是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如此的景色觸動了旅人內心深處的無限懷想與愁思。迎著蕭瑟的西風,相伴自己的,也只有身旁的瘦馬。極目遙望黃昏的天際,更顯得前面的路,無止無境的不知道要伸展到何方?飄泊的生涯,也不知道幾時才能結束?幾時才得以回到故鄉與親人團聚?作者借外在的景象,以景寓情,給予讀者秋意蕭索的孤寂感受,層層逼仄的景語淒美感人。第一句的「枯藤、老樹、昏鴉」和第三句的「古道、西風、瘦馬」都是蕭索衰敗的悲景,第二句雖然穿插一個轉折,使語法活潑但並未扭轉整首詞的氛圍,第四句以後,以悲景延續,暗示斷腸人心中的悲情,正是「以悲景襯悲情」的正襯手法。作者以精練的景語,極其生動的描寫深秋黃昏孤寂、蕭索、荒涼的景象,非常深刻的烘托出天涯飄泊的旅人,內心無可排遣與無可奈何的寂寞與哀愁。
2、反襯
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作背景,烘托主體的映襯。如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分開時,各自為「以動襯靜」的「反襯句」,上下文聯結時,則並立為「對襯句」,以山林的幽靜為主體,「蟬噪」和「鳥鳴」為襯體。山林之中由於存在蟬噪與鳥鳴,所以更能感受到那份閒適沖淡、與世無爭的幽靜,而非毫無生氣的死寂。「蟬噪」和「鳥鳴」的鮮明意象,深化意境,呈現出充滿生氣的「動中之靜」,是相當高明的反襯手法。
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摘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兩句是反襯名句,以前句為襯體,後句為主體,前句反襯後句,反映出唐化玄宗時期的社會現況:懸殊的社會階層與貧富差距,諷刺性相當強,讀來令人深刻感受到杜甫遒勁的寫實筆力與為弱勢者發言的人道心腸。關於這兩句詩,學者沈謙評價說:「二句為篇中之警策,將貴族之奢侈與百姓之困苦,以對比映襯的筆法,濃縮在短短十個字中,予人強烈深刻的印象。…由此二句,將當時社會上的不公平的現象,具體呈現,表現了強有力的控訴,杜甫之為『詩聖』、『詩史』,因素固然不止一端,但善用竦動人心的警策語,實為其中關鍵所在。」9。
杜甫另一首詩〈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其中「船尾跳魚撥剌鳴」一句就用了反襯。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一個靜字,此句卻寫動、寫聲,似乎打破了靜謐之境,但給讀者的實際感受恰好相反,以動寫靜,愈見其靜,以聲襯靜,愈見其靜。
金國大詩人元好問〈穎亭留別〉摘句:「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閑暇。」,「寒波」與「白鳥」的起與落,是兩種悠閒景色的並置(對襯),與後句的歸鄉人急切趕路的心情,恰成景色與人情的對比,用悠閒的物態來反襯詩人的歸鄉心切,十分含蓄且耐人尋味。
元代白樸〈天淨沙 – 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連描寫了六種秋天時的景物,以「孤、殘、寒」等字,呈現出一片蕭瑟而荒僻的山野孤村深秋景象。可是,忽然第三句「一點飛鴻影下」,卻在這種衰頹、破敗的場景中,急轉直下,蹦出一股活潑動感的生命力,使得整幅帶著濃厚悲涼意味的秋景圖,頓時扭轉,鮮明、活絡了起來,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美麗而有韻味的秋景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收束,使得這幅圖面,增添了「青、綠、紅、白、黃」五彩繽紛的亮麗色澤,這抹神來的反筆,創造出前、後場景的強烈對比,所使用的正是悲景與喜景交錯的「反襯」手法。黃昏寧靜的孤村裡,夕陽下數縷炊煙裊裊,落日餘暉把老樹的影子拉長,枝椏上安然棲息著歸巢的鴉群,忽然,一隻遲歸的鳥兒,在天邊晚霞影裡遠遠的飛翔,隨著鏡頭由遠處拉近,依序出現蓊鬱的青山、悠碧的綠水,蒼白的蘆花、殷紅的楓葉、黃色的野花,在暮色中,明亮的色彩層層逼近眼前,景緻營造得淡雅迷人。
3、對襯
把相反相對的事物或意思放在一起的映襯。如宋代歐陽修〈千秋歲.春恨〉摘句:「夜長春夢短,人遠天涯近。」,「夜長春夢短」是反襯句,「人遠天涯近」也是反襯句,兩個反襯句經由「對襯」拉在一起,一面述說長夜漫漫春夢苦短,一面點出所思之人比天涯更為遙遠。
又如唐代陳陶〈隴西行〉摘句:「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把「河邊骨」和「夢裡人」聯繫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夫君已戰死無定河邊,成一堆白骨,還逕自做著團圓的美夢。這種「真實∕想像」:征夫∕閨婦的對比,使全詩激盪出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一個「可憐」,一個「猶是」,透露出對「戰爭∕死亡」多麼深沉無奈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清代徐悲鴻〈集句楹聯〉摘句:「白馬秋風塞上,杏花春雨江南。」,上句寫秋風蕭蕭,白馬奔馳於塞上草原,呈現塞上草原的天寬地闊景色;下句寫春天江南,杏花在雨幕裡盛開的迷離風光。這兩句不僅呈現春與秋的季節對比,同時也出現塞上草原和江南煙花的場景對比,兩個截然不同的時序場景,透過「對襯」手法拼立在一起,前者充滿陽剛之氣,後者則為一派陰柔景緻。
4、雙襯
對同一個人、同一種事、同一件景物,用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如唐代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摘句:「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遙看」和「近卻無」形成後者推翻前者的「雙襯」,鏡頭由遠處拉近,才發現遠處的綠意,待走近時已然不見,形同「錯覺」,和王維〈終南山〉「白雲迴望合,青靄入看無」,情境與表現手法均類似。
唐代崔擭〈題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詩以追述示現起筆,先寫去年的場景,第三句筆鋒一轉,時空拉回現實,形成「場景」重疊,對比出今昔的差異:景物依舊人事已非,令人不勝唏噓。這種疊影特效,正是應用「雙襯」手法。
唐代高適〈燕歌行〉:「壯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首詩寫漢將軍李陵北伐匈奴,描寫邊塞官兵艱苦的戰鬥生活,詩人側重於表現戰鬥的激烈、環境的艱苦和對戍邊士卒的同情。〈燕歌行〉此詩將大漠的荒涼環境,激烈的戰鬥氣氛,士兵的複雜心情等等的思維融爲一體,形成了雄厚悲壯的藝術風格,具有邊塞詩豪邁動人的氣慨。詩裡這兩句,以「對襯」手法形成尖銳的對比:將士在前線拼命,君王貴族卻在首都過著歌舞昇平、紫醉金迷的糜爛生活,令人不禁對這些戍邊士卒抱以無比的同情、憐憫,同時也對這些安於逸樂的王公貴族感到莫名的憤慨。
如清代徐蘭〈出關〉摘句:「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爭得不回頭?」,一個即將出關遠行的旅人,向馬後看是春色桃花的美景,向馬前看卻是朔風蕭颯飛雪繽紛,這兩種對比的景色,怎不教旅人頻頻回首呢?
5、陪(側)襯
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鮮明突出,陪襯的事物和被陪襯的事物之間的聯繫要緊密而又自然。如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這幾段詩行,不直接寫琵琶女的美貌與琴藝雙絕於世,而以側寫筆法,首先點出琵琶女的美貌常為上了年紀的女人們所妒嫉,「秋娘」在此泛指年華老去的女人;接著又側筆描繪她的琴藝受到空前熱烈地歡迎和擁戴的情形,以烘托出琵琶女琴藝超絕,使用的正是「側襯」(烘托)筆法。
漢樂府〈陌上桑〉:「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爲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青絲爲籠系,桂枝爲籠鈎。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爲下裙,紫綺爲上襦。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這段詩行裡,從「行者見羅敷」至「但坐觀羅敷」,作者不直接寫羅敷的美貌,而不吝惜筆墨,以側筆鋪陳路人看見羅敷時,所產生的種種有趣和晃神失態的反應,這些反應全導因於羅敷的美貌。這種間接的描寫手法,往往具有相當的說服力,正是使用「側襯」筆法的效果。
再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前三句寫昔日的盛景,尾句拉回現在的時空,是「以昔襯今」的手法,傳達出榮華富貴如過眼雲煙,物換星移,只有幾隻鷓鴣在王城故址上穿梭地飛來飛去。
第二節、映襯的學理基礎
一、映襯的心理學基礎
映襯的「心理學基礎」,「映襯」的心理學基礎來自「刺激差異的辨別」,人類對於不同程度的兩種刺激,先後或同時出現時,只要其間的差異達到某種程度,便能加以辨別,刺激強度差別愈大,人類識別也愈容易。換言之,刺激的差異性誘使人類心理上產生「對比作用」,而加以區分辨別。人類對於差異的辨別能力,與差異的強度成正比,越強烈的對比,越能給人鮮明的印象。
二、映襯辭格的美學基礎
映襯的「美學基礎」,源自「對比」:是以兩種殊異的事物對立,如白與黑、春花與秋月,而使其特徵更明顯。「青山」與「綠水」、「才子」與「佳人」,是正對;「光明」與「黑暗」、「驕矜」與「謙遜」,這是反對。正反雖殊,其出於對比聯想則無疑義矣。對比聯想既反映事物的共性,又反映事物的相對立的個性。有共性才能有對立的個性。如黑暗和光明都是「亮度」(共性),不過前者亮度小,後者亮度大。夏天和冬天都是季節,不過一個炎熱,一個寒冷。對比聯想使人容易看到事物的對立面,對於認識和分析事物有重要的作用。當代修辭學者成偉鈞等人,從古典詩詞中歸納出映襯的許多用途,諸如10:
(1)色彩相補
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代、白居易〈憶江南〉),春日、紅花、綠水、藍帶交相輝映,色彩絢麗繽紛,呈現出江南水鄉特有的旖旎景緻,令人為之心馳神往。
(2)時間與空間相襯
如「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唐代、崔顥〈黃鶴樓〉),鶴去樓空,黄鶴和江樓這是兩個大小不同的空間前後併置;黄鶴一去不返,白雲卻千年悠悠如斯,彷彿聽見時間的長河涓涓流過,由空間的渺茫襯托出時間的流逝;河川上的漢陽古樹,鸚鵡洲上的萋萋芳草,在黄昏時分,詩人身處煙霧迷濛的江上小船裡,遙望家鄉卻尋不著方向,這些是空間場景的轉換和連接,構成時間和空間的交相叠映。
(3)人與物相襯
如「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代、王維〈鳥鳴澗〉),桂花、夜晚、春山、月色、鳥鳴、春澗,這裡頭有聲有色有物有景,交織成一幅清幽的春山月夜畫面,詩人徜徉在其中,心情閒適,人與環境相融。
(4)物與物相襯
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宋代、李清照〈如夢令〉),一夜風雨折騰下來,丫環回主人問話說:「海裳依舊」,主人卻不是這麼想,她覺得這時的海棠被雨水滋潤,應是綠意更加盎然,而紅花卻銷索零落。肥了的綠葉,瘦了的紅花,兩相對映,在看花人的眼裡,自然會有不同的感想。
(5)情與景相襯
「鳳凰台上鳳凰遊, 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唐代、李白〈登金陵鳳凰臺〉),前六句以景帶景,寫出一幅江山寥落沉寂,繁華成荒煙蔓草的圖畫,正足以對映詩人此際惆悵蕭索,如白日為浮雲遮蔽,抑鬱不得志的心情。景上著了「愁色」,而「情」也因「愁景」而愈發鬱悶難解了。
第三節、映襯的表意結構
一、對比與襯托
筆者將映襯概分為兩組:(1)對比(contrast):對襯與雙襯(2)襯托:正襯、反襯、側襯。
(一)、「對比」的結構分析
以敘事句為例,S表主詞,V表動詞,O表受詞11:
1、對襯:為兩組事物、觀念、情景的兩面對比。
S1+V1+O1
S2+V2+O2
2、雙襯:為同一事物、觀念、情景的兩面對比。
+V1+O1
S
+V2+O2
「對比」的結構建立在「平等的對立關係」上,所以「V1+O1」和「V2+O2」各自成立,並列地存在,並且兩者性質上「相互排斥、相反對立」,呈現「相反相成」的矛盾語法(paradox)。學者張春榮即指出「雙襯」、「反襯」在《英語修辭學》上,屬於「矛盾詞」(oxymoron)、「矛盾語法」或「弔詭」(paradox)的範疇。「矛盾語法」的特色為「似非而是」,強調「對於不和諧的體認和掌握」。
(二)、「襯托」的結構分析
1、正襯:應用性質相似的客體事物,襯托本體事物
Aˊ(相似襯體)襯托A(主體)。→Aˊ與 A相似
2、反襯:應用性質相反或相對的客體事物,襯托本體事物
-A(相反襯體)襯托A(主體)。→-A 與A相反
3、側襯:從客體的側面來襯托本體事物
B(襯體)襯托A(主體)→B與A無相似或相反關係,側襯的結構建立在「傾斜的賓主(主從)關係」上,襯(賓)體受主體制約,形成「賓主關係」,主體和襯體事物不僅應該要有條件上的相關(如:物→人;賓→主),並且呈現緊密和妥切地結合。
二、主體與襯體間的組合關係
被烘托的事物稱為「主體」,用來作背景的事物稱為「襯體」,本體是要表達的事物,襯體則是陪襯事物,是著意用墨之處。主體和襯體間或為相似、相關的主從烘托關係(正襯)或為相反、相對的併立對比關係(對襯、雙襯、反襯)12。
(一)、若為主從關係(正襯)
即主體和背景關係,則主體和襯體間應主次分明,賓(襯體)從主顯,不可喧賓奪主,其作用是由彼及此的單向作用。
(二)若為並列、對等關係(雙襯、對襯)
則是兩體彼此產生相及和相受的雙向作用,彼此並立相形相映,既「對比」又「並立」。
(三)若為相異、相反關係(反襯)
則以相異相反的襯體來烘托主體,可以形成主體和襯體之間的高度反差,突出事物特徵,使形象更加鮮明可感。
第四節、映襯的表現形態
學者黄慶萱將映襯分為「對襯」、「雙襯」和「反襯」13,大陸學者陸稼祥等人則分為「正襯」、「對襯」、「反襯」14,參考兩岸修辭學者意見,筆者分為「主從式映襯」和「對比式映襯」,前者為「正襯」(又稱「烘托」),後者分為「對襯」、「雙襯」、「反襯」。
一、主從式映襯:正襯(襯托、烘托)
用相似或相近的事為作為陪襯(襯體),以突顯或烘托主體。主體與襯體間,具有「主從關係」,「襯托的本體和襯體是主從關係,是主體和背景的關係,其作用是由此及彼的單向作用。」15。
瘂弦〈棄婦〉16
她已不再是
今年春天的女子
她恨聽自己的血
滴在那人的名字上的聲音
更恨祈禱
因為耶穌也是男子
一個被男人辜負了青春年華,欺騙了感情的女子,「恨屋及烏」的心理,從這首詩裡表露無疑。詩人說這女子不僅「恨聽自己的血∕滴在那人的名字上的聲音」,「更恨祈禱∕因為耶穌也是男子」,這種感情創傷後的「覺悟」,雖然表現得有些「不講道理」,但是從女性的觀點而言,至少她已有了自主意識,不必再為了留住身邊的男人,而委屈自己,以「春天」般的溫柔去討好男人。以「更恨祈禱」來烘托這女子「對負心郎的恨意」,這就是「主從式映襯」。
二、對比式映襯:對襯、雙襯、反襯
1、對襯(兩體兩對比)
對兩種不同的人、事、物,用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例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杜甫詩),均為對襯。
瘂弦〈所以一到了晚上〉17
有些女人在廊下有些女人在屋子裡
有些總放不下那支歌有些跳著三拍子
有些說笑有些斜倚在那兒而有些則假裝很是憂慮
鳥和牠的巢,戰爭和它的和平
而活著是一件事情真理是一件事情
如果把喜歡擺文字遊戲、經常在形式上搞怪的詩人管管說成「怪才」,那麼詩人瘂弦肯定是個「鬼才」。在這一小節裡,瘂弦慷慨地連續使用三層「雙襯語」:「有些說笑有些斜倚在那兒而有些則假裝很是憂慮」、「鳥和牠的巢,戰爭和它的和平」、「而活著是一件事情真理是一件事情」,以「對比」的形式栩栩如生地描繪「站壁的女郎」(妓女),等著接客時的各種姿態,極盡挖苦、揶揄之能事。瘂弦的詩,語言俏皮,富予「嘲弄性」,這是由於他善用「反諷」和「映襯」辭格,此外,他的意象推演,更常「不按牌理出牌」,總是超出讀者理性的推理與感性的聯想之外,讓讀者的思維一再「凸鎚(出岔)」,甚至意識到一再被他的意象耍弄,然而讀者卻一點兒也不會生悶氣,反而常為瘂弦的機鋒大呼過癮,因為這些詩句把讀者的想像力按摩得很柔軟,讓讀者獲得最大的滿足。
羅青:〈黑暗化驗表〉18
你我都不了解
最白最純的輕霧
是由最黑最濃的夜化成
「最白最純的輕霧」和「最黑最濃的夜」,這兩個相互對立的自然現象,被詩人以敏銳的觀察所發掘,並以黑夜的濃與黑來和清晨輕霧的白與純對比,讓黑夜顯得更濃更黑,輕霧感覺更清白更純潔。
2、雙襯(一體兩面比)
對同一個人、事、物,用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
瘂弦〈海婦〉19
不是她不愛咱洛陽的琉璃瓦
嫌石階太高,青苔太厚
她只是愛像後艙蔬菜那樣
很快就會枯萎的結婚
這小節裡,詩人使用「雙襯」的手法,間接點出這名婦人是個媚俗的「現實主義信徒」,對於愛情,她視之為誘使男人與她結婚的一種手段或策略,而她同時也是個懂得把握當下的歡樂的「享樂主義者」,套一句時下的流行語:「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一夜風流。」
徐雁影〈菓子三況〉20
兩枚果子就這樣勻稱的
結在女人的胸前
哺出英雄,哺出梟雄。
哺育子女,是女人乳房的功能。但是如果「養而不教」,恐怕子女將來也會誤入歧途。這首詩的詩意表現得相當地「警策」,發人深省,關鍵就在於詩人使用「一體兩面」的雙襯手法,點出母親可以生養哺育出「英雄和梟雄」。
向明〈造像〉21
昨天,昨天是月曆牌上的美女
今天卻被解構,褻衣褪至她的鬢角
有人趕了一黃昏的路
拾回一片沒有黎明的早晨
昨天分明還是月曆牌上,那個被人人稱道的美女,今天却遭到男人的狎褻而狼狽不堪,這首詩是以前(昨日)後(今天)的「對比手法」來揭露「月曆美女」的「虛假」,暗諷一些為了要在傳媒上面曝光露臉,而甘願出賣身體犧牲色相的女人。末句「拾回一片沒有黎明的早晨」是一句反襯形式的「警語」,頗有暗示性,很耐人尋味。詩人向明退休後這些年,生活上非但沒有離群索居,創作方面更見視野開闊、日益精純,余光中說:「詩人多半老而才盡」,向明偏偏來個反其道而行,以練達的詩筆清澈的智慧,證明自己是藍色星空中,那顆越燒越有勁的紫微星。
3、反襯
對於同一種事物,用恰當與這種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副詞或形容詞加以描寫。
渡也〈木刻神像〉22
媽袓、觀世音、玄天上帝
保生大帝、魁星
列隊集合
在現代公寓內
玻璃櫥中
非共商天下大事也
而是討論如何脫困
有手有腳
竟寸步難行
威靈顯赫 卻無法解圍
詩人兼詩論家渡也(陳啟佑)以詩論、詩評見長,相形之下創作反而有點「玩票」性質。《流浪玫瑰》這本詩集呈現現實精神,生活化的題材,以寫實的策略進行演出,生活化的語言、寫實的意象,平易中饒富趣味:諷諭、揶揄、自嘲,令人時而會心莞爾、時而拍案叫絕。這首〈木刻神像〉的詠物詩,以「反襯」辭格,寫出神像木偶「自身難保」的窘境,間接反映台灣社會神壇充斥,甚至大舉入侵住宅區的現況。
【註解】
〈1〉黃慶萱著《修辭學》,台北:三民,2002年,頁409。
〈2〉楊春霖、劉帆主編《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陝西人民,1991年,頁731。
〈3〉陸稼祥、池太寧主編《修辭方式例解詞典》,杭州:浙江教育,1991年,頁287。
〈4〉蕭蕭著《現代詩學》,台北:東大圖書,1987年,頁195。
〈5〉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2004年,台北:國家,頁72。
〈6〉陸稼祥、池太寧主編《修辭方式例解詞典》,杭州:浙江教育,1991年,頁288。
〈7〉謝榛;王夫之著《四溟詩話‧薑齋詩話》合訂本,北京,人民文學,2005年,
頁140。
〈8〉黃慶萱著《修辭學》,台北:三民,2002年,頁410。
〈9〉沈謙著《修辭學》上冊,台北:空大,1991年,頁136。
〈10〉成偉鈞等三人主編《修辭通鑒》,台北:建宏,1998年,頁553。
〈11〉此段參考學者張春榮著《修辭新思維》〈亮麗樂章-對偶、映襯、排比〉。台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頁138、139頁。
〈12〉此段論述,筆者參考成偉鈞等三人主編《修辭通鑒》(第四章修辭格:映襯)
一節,並結合各家學理整理而成,《修辭通鑒》,台北:建宏,1998年,頁552。
〈13〉黃慶萱著《修辭學》,台北:三民,2002年,頁412-419。
〈14〉陸稼祥、池太寧主編《修辭方式例解詞典》,1990年,杭州:浙江教育,頁288。
〈15〉成偉鈞等三人主編《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1991年,頁552。
〈16〉錄自瘂弦著《瘂弦詩集》,台北:洪範,1981年,頁155-156。
(17)錄自瘂弦著《瘂弦詩集》,台北:洪範,1981年,頁212-214。
(18)錄自羅青著《水稻之歌》,台北:大地,1981年,頁172-173。
(19)錄自瘂弦著《瘂弦詩集》,台北:洪範,1981年,頁288-291。
(20)錄自白靈、向明編《可愛小詩選》,台北:爾雅,1997年,頁30-31。
(21)錄自向明著《陽光顆粒》,台北:爾雅,2004年,頁84-85。
(22)錄自渡也著《流浪玫瑰》,台北:爾雅,1999年,頁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