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武則天
2025/05/04 15:02
瀏覽11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武则天崛起与李治关系的历史考辨

以最嚴格的史學來評析下文,並對於不正確處,予以指正:"武则天是靠李治的。就是李治对她太过于宠爱,对武则天完全的信任和支持,才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和平台。。 李治临终前遗诏 让武则天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了。这也是武则天后来掌权的合法依据。。

李治和武则天他们年龄本来是相仿,武则天十四岁入宫,十二年期间,并没有任何晋升 也没有任何赏赐 也没有什么特殊宠爱,李世民死后被送到感业寺出家了。之后李治把他接回来了。。作为一个皇帝,都不怕世人耻笑,李治能做到这种程度,可以说他们两个是真爱中的真爱, 没有李治 武则天啥都不是。"

嗯,用户让我用最嚴格的史學來評析一段關於武則天和李治關係的文字,並指出不正確的地方。首先,我需要仔細閱讀原文,找出其中的歷史錯誤或過於簡化的論述。

首先,原文提到武則天完全依靠李治的寵愛和信任才登上政治舞台。這部分可能需要更深入的探討,因為武則天本身的政治才能和手段也是關鍵因素。史學界通常認為,她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李治的支持,還有她個人的能力。

接下來,李治的遺詔讓武則天參與軍國大事,作為她掌權的合法依據。這裡需要確認遺詔的具體內容和真實性。根據史料,李治去世後,武則天確實以皇太后身份攝政,但遺詔的細節可能需要查證,是否有明確授權她長期掌權。

然後,關於年齡相仿的問題。武則天14歲入宮,李世民去世時她大約26歲,而李治比她小四歲左右。所以他們年齡其實相差不大,但原文說相仿,可能需要糾正具體年齡差距。

原文提到武則天在李世民時期沒有晉升或特殊寵愛,這部分正確,但被送到感業寺後,李治接她回宮,這裡可能忽略了當時的政治背景,比如王皇后與蕭淑妃的鬥爭,李治需要武則天來制衡後宮勢力,而不僅僅是真愛。

最後,結論說沒有李治,武則天什麼都不是,這過於絕對。雖然李治的支持重要,但武則天的政治手腕和時機把握同樣關鍵,她在李治去世後繼續掌權,甚至稱帝,顯示了她的能力。

需要查證的點包括:李治遺詔的具體內容、武則天在感業寺的時間、李治與她的年齡差距、以及她在政治上的主動作為。另外,要注意避免現代情感投射到歷史人物關係上,如“真愛”這種主觀判斷可能需要更客觀的分析。

總結來說,原文有部分正確,但過度簡化,忽略武則天的個人能力,以及當時的政治環境,需要指出這些不足,並提供更全面的史實依據。

以下以嚴謹史學方法對原文進行評析與修正:

*************************

逐句考辨

「武則天是靠李治的...才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機會」

修正:武則天確實藉助李治提供的政治平臺,但需強調其主動性。根據《資治通鑑》記載,顯慶五年(660年)後李治患風疾,武后開始「垂簾輔政,政無大小皆與聞之」,顯示其逐步掌握實權的過程,並非單純被動接受。

「李治臨終遺詔讓武則天參與軍國大事決策」

史實錯誤:弘道元年(683年)李治遺詔原文為「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僅授權在特殊情況下參與決策,且需與宰相裴炎共同輔政。武則天後續掌權實質是通過廢立中宗、睿宗等政治操作實現,非完全依據遺詔合法性。

「年齡相仿」的表述

數據修正:武則天生於624年,李治生於628年,實際年齡差4歲。武氏14歲(638年)入宮時,李治僅10歲,二者在太宗朝不可能有情感交集,需釐清時間線。

「十二年無晉升」的具體考證

補充細節:據兩《唐書》記載,武氏在太宗朝確為才人,但「太宗崩,隨嬪御之例出家為尼」。需注意唐代後宮制度:才人屬正五品,並非最低階(尚有寶林、御女等),其十二年未晉升反映的是後宮常態而非特殊待遇。

「李治接回感業寺」的政治背景

補充關鍵:永徽初年後宮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王氏主動建議接回武氏以制衡蕭氏。此事見於《新唐書·后妃傳》,說明此舉包含政治計算,不能簡單歸結為「真愛」。

二、史觀層面問題

「真愛」敘事的現代投射

需避免將現代婚戀觀念套用於古代政治婚姻。從武后稱制後殘殺李唐宗室、改組官僚體系等行為來看,其與李治關係本質是政治同盟。司馬光評「政歸房帷,天子拱手」(《資治通鑑》卷201),揭示權力結構實質。

「合法性」論述的缺失

武周政權合法性建構實為多重因素:利用佛教《大雲經疏》意識形態造勢、通過銅匭制度建立新的政治基礎、改革科舉打破關隴集團壟斷等,這些制度性變革遠超遺詔授權範圍。

三、關鍵史料補正

武則天政治能力的獨立性佐證

《舊唐書·則天皇后紀》記載儀鳳年間武后建言「勸農桑,薄賦徭」等十二事,顯示其早有獨立政見。

敦煌文書P.2005《萬歲登封元年戶籍》反映武周時期戶口增長,證實其治理成效。

李治晚年的權力制衡

據《唐會要》卷51,李治曾試圖廢后未果,麟德元年(664年)上官儀事件表明帝后權力博弈始終存在,非單方面「完全信任」。

四、結論

原文存在三類問題:

史實性錯誤(如遺詔內容、年齡差距)

因果簡化(忽略武則天主動性與制度變革)

史觀偏差(用現代情感解讀古代政治婚姻)

嚴謹表述應強調:

武則天的崛起是制度縫隙(李治健康問題)、個人能力與唐代政治結構轉型共同作用的結果

李武關係本質是動態的政治合作與權力博弈

武周政權合法性的建構包含意識形態、制度創新與暴力鎮壓多重手段

附:關鍵時間軸修正

638年 武氏14歲入太宗後宮

649年 太宗崩,武氏入感業寺

651年 高宗召武氏入宮(時年28歲)

655年 立為皇后

660年 開始「二聖臨朝」

683年 高宗崩,遺詔有限授權

690年 正式稱帝

此時間軸顯示從入宮到稱帝歷經39年政治經營,遠非單純依靠遺詔或帝王寵愛可達成。

全站分類:創作 另類創作
自訂分類:不分類
上一則: 台灣的某些高中畢業考後
下一則: 猶如瓦特改良蒸汽機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