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展示櫃中的張又然老師一張張密密麻麻的筆記,那一瞬間,這些薄薄的筆記紙好像轉變成一顆顆很有分量的小石頭,壓在我的胸口,重重的吐了一大口氣後,心中感受到的撼動卻沒有停止。
持續,激盪著。
一位插畫家在看到文稿的內容後,會怎麼樣吸收轉化內容?然後怎麼樣構思畫面?或許,只要把文稿看一看,就可以開始構思小草圖?或許,畫家在處理這兩個問號時,之間得相隔好久好久?
一位插畫家在看到文稿的內容後,會怎麼樣吸收轉化內容?然後怎麼樣構思畫面?或許,只要把文稿看一看,就可以開始構思小草圖?或許,畫家在處理這兩個問號時,之間得相隔好久好久?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來到現場看到這些筆記上的內容,就會再度和我一樣,完全難以想像張又然在整個創作過程的思緒的綿密與投注的心力之大。
花環是由哪幾種花編織而成的?
夜祭中的牽曲是在哪一個階段由少女演唱?另外一個階段也會唱嗎?
尪姨是西拉雅族夜祭中這麼重要的角色,她手上拿著什麼?
梅花鹿的領域觀念、生態、外型與目前的復育狀態是怎麼樣?
現在哪裡可以找到梅花鹿相關的資訊?我能否看到野生的梅花鹿?
平埔族西拉雅族在十六十七世紀中,散布在嘉南平原一帶,那麼作家寫的這些內容比較貼近住在嘉南平原中哪一個區域的西拉雅族呢?
為什麼現在大家搶著當原住民呢?
文中一幕描寫著描繪著戴格和加儂正在烤魚吃,帶出西拉雅族求愛的方式,張又然的筆記上就又多了好幾個疑問。
當時怎麼烤魚?
烤魚的工具和方式?
示愛的口璜琴該怎麼畫?怎麼吹呢?
求愛的場景又是怎麼樣?
女生聽到了琴聲,會探頭出來看嗎?
每一個問號,都是一段漫長的尋覓旅程。
張又然老師的筆記中,寫著他對於文稿一字一句的著墨,寫著他對於畫面的謹慎,寫著他想要傳達出在故事之外更多的的細節、關懷和立場。
除了筆記,還可以從手稿中看到相同的態度。
主角人物的設定手稿雖然只是鉛筆線稿,但已經將衣著與配件的顏色先標示上去。其他幾個在整個故事中只會出現一兩次的族內長老和其他青壯年,張又然也沒有厚此薄彼,一樣畫出了角色設定稿。
小草圖則是已經大略可以看出整個故事畫面的構圖,但小草圖也絕對不會是乾乾淨淨的,平均一張A4上畫著三張跨頁的畫面,但是其他空白處分別用鉛筆和紅筆記錄著張又然所參照的資訊、疑問與解決方式。和筆記一樣,仍然是----密密麻麻的。
當然,接著來到精細草圖,已經可以看見部分構圖和小草圖不一樣,這也顯示著張又然一定在這段期間又因為找到更多的資料、探訪了更多的專家後,所做的改變與調整。
更多的專家?沒錯,這真的是讓身為編輯的我汗顏不只一百次的地方,要是我也像張又然的態度這麼積極的話......
在稍後兩點鐘展開的講座中,邀請到了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副教授陳順其,這是因為這一位被稱為「社頂追鹿人」的陳順其老師長期研究梅花鹿,並參與復育工作。
張又然當時原以為梅花鹿既然已經在復育了,相信參考資料一定不少,哪知只有幾本薄薄的書籍,資料少得可憐。有一天在網路上看到了有關「社頂追鹿人」的一篇文章,由於標題實在很吸引人,謙稱臉皮厚的張又然循著上面的介紹,直接打電話到台北教育大學找人。接著,還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向陳順其老師詢問:「老師,我可以一起跟你去墾丁社頂看你做有關梅花鹿的研究嗎?」
這一找一問,結下了不解之緣,陳順其老師真的在不久候帶著張又然上山看鹿。張又然也在那次的旅程中,在社頂找到了對於三百多年前梅花鹿滿山遍野跑的情境想像來源。
所以,才有了書名頁那一幅----梅花鹿在充滿南島風情的草原下,用小而圓的眼睛帶著平和謐靜的眼神,靜靜地看著準備閱讀這本圖畫書的讀者,等待著你走進這一段西拉雅、梅花鹿和友情的動人故事。
基本資料
少年西拉雅(南瀛之美圖畫書系列)
文◎林滿秋
圖◎張又然
總 編 輯◎林朱綺
執行編輯◎謝依恬
美術編輯◎伍恩媖
出 版◎青林國際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製版印刷◎紅藍彩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7年6月
作者\林滿秋 (可連結前往作家部落格)
很喜歡走路的一個人,足跡遍及臺灣山間、英國野外和美國山道。人住在英國倫敦,心卻一直未曾離開過臺灣。當過很多年編輯,得了一些獎,才發現最愛的是寫作。
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典型的獅子座。平日喜歡旅行、爬山、和小朋友一起玩,寫故事,也喜歡欣賞別人所寫的故事。擁有兩個可愛的家,一在台灣,一在倫敦,隨著心情與氣候而變換住所。目前在家工作,專心寫作。曾獲最佳少年兒童讀物創作獎、圖書金鼎獎等。近期作品有《我的莫札特》、《希望的種子》(由青林國際出版公司出版)
繪者\張又然
1968年出生於台北景美。愛畫畫的他,更熱愛自然。希望走遍臺灣各地,尋找美與感動。在他充滿魔力的畫筆下,這些美麗就像詩歌一般,靜靜流洩在月光大地。
擅長以細緻的線條和渲染的技巧,勾勒出畫面情景,並將田野調查與精密的資料等等融入隱藏於畫作,因此畫面層次豐富,意涵深刻,圖畫書曾售出日本版權。曾入選義大利「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2007年更以推薦畫家的身分,應台北書展基金會之邀前往參加波隆那書展。
閱讀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