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書到用時方恨少
2009/09/17 15:03
瀏覽2,348
迴響5
推薦76
引用0

黃庭堅,字山谷,江西省修水縣人,其詩書畫號稱「三絕」,與當時蘇東坡齊名,人稱「蘇黃」,黃山谷不止有文名,秉性也至孝,他常親自為母洗滌溺器,就是後來做了官,也不改其孝行。

黃山谷在中進士後,被朝廷任命為蕪湖地方的知州,就任時他才二十六歲。有一天,當他正在午寐時,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州衙大門,直來到某處村莊,看見一個老婆婆站在其門外的供案前,手持清香,口中喃喃自語,類似呼喊某人的姓名,黃山谷趨前一看,看見供桌上擺著一碗煮好的芹菜麵,香味飄溢,黃山谷不自覺的端起來便吃,吃完後就走回衙府,等一覺醒來,夢境仍甚為清晰,尤其奇怪的是,嘴裡還留有芹菜的香味,他心中雖然納悶,但並不以為意,只覺得是做了一場夢。

等到次日午寐時,夢境又和昨日完全相似,而且齒頰還留有芹菜的香味,黃山谷不禁甚感訝異,於是他遂起身步出衙門,循著夢中記憶的道路行去,令他詫異的是,一路行來,道路的景緻竟然和夢中的情景完全一樣,最後終於來到一處人家門前,但門扉緊閉,黃山谷便前去叩門,一位白髮的老婆婆出來應門,黃山谷問她,這兩天是否有人在門外喊人吃麵之事。

 

老婆婆回答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因為她生前非常喜歡吃芹菜麵,所以每年在她忌日時,我都會供奉一碗芹菜麵,呼喊她來食用!」

 

黃山谷問:「妳女兒去世多久了?」

 

老婆婆回答說:「已經二十六年了!」

 

黃山谷心想,自己不也正是二十六歲嗎?而昨天也正好是自己的生辰,於是更進一步問這婆婆,有關她女兒在生時的種種情形。

 

老婆婆說,她只有這麼一個女兒,女兒在生時非常喜歡讀書,而且信佛茹素,非常孝順,但就是不肯嫁人,後來在二十六歲時,生了一場病死了,當死的時候,還告訴她說一定會回來看她!

 

等黃山谷進到屋裡,老婆婆指著一個大木櫃告訴他說,她女兒平生所看的書全鎖在裡頭,只是不知鎖匙放到那裡去了,所以一直無法打開。

 

奇怪的是,黃山谷那時突然記起了放鎖匙的位置,依記憶果然找出鎖匙,等打開木櫃,在裡面發現了許多文稿,黃山谷細閱之下,大吃一驚,原來他每次參加考試所寫的文章,竟然全在這些文稿裡,而且一字不差。

 

至此,黃山谷心中已完全明瞭,這老婆婆就是他前生的母親,於是將老婆婆迎回州衙,奉養餘年。

 

文學家袁枚,在聽聞這個故事後,不禁發出:「書到今生讀已遲」的感嘆。意思是說像黃山谷這樣的大文學家,詩書畫三絕的人,並不是今生才開始讀書的﹐前世已讀了很多書了。

 

黃山谷體會了轉世的道理,晚年參禪吃素,曾寫過一首戒殺詩: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

元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

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黃山谷的故事說完了,很玄是嗎?也不是那麼玄的,有時候我們走在一條巷子裡,突然看見有一家特別的熟悉; 有時候我們遇見一個陌生人,卻有說不出的親切;有時候做了一個遙遠的夢,夢景清晰如見一首詩、一個古人,感覺上竟像相識很久的知己;甚至有時候偏愛一種顏色、一種花香、一種聲音、卻完全說不出理由……

 

人生,不就是這樣偶然的嗎?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三生石上,只是忘了自己的舊驚魂罷了。

 

這輩子要是覺得「讀書不開竅」, 就是上輩子「書讀得不夠」; 為了下輩子「讀書開竅」, 這輩子更要「開始讀書」。 急事慢慢的說 , 大事清楚的說 , 小事幽默的說 , 沒有把握的事謹慎的說 , 英業達董事長溫世仁 送給年輕人的四個字 「開始讀書」

 

《讀書,是為了讓日子變得更有趣》 讀書,讓我的日子過的更有趣罷了。人生以玩為目的。 讀書只是讓「你」能玩的視野擴大, 讓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哪來那麼嚴肅?「你」更能享受生活之美的方法而已。 沒有發生的事不要傳說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傷害別人的事不能說, 如果,你是孩子的爸媽或是別人家的家教、老師,請別忘了 提醒  鼓勵 孩子說,讀書,並不是只有表面,還有很多的樂趣。人生的事,沒有十全十美,但是,我願認真活在當下--- 專心走路,專心看書,專心做報告,專心聽音樂及教小朋友。

 

馬斯洛說: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您這輩子的「人生」會改變下輩子的「人生」。

 

………………………………………………………………………………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黃庭堅。

 

黃庭堅在寫這詩的時候,肯定是有人杵在邊上催著稿件,那種四面楚歌,又給要求得寫出東西交待,卻絲毫擠不出文字的狀況下,面對著白紙,真有百般無奈的感覺,很自然會有這番的低鳴。平日翻書或如賞花,多少覺得讀點書算是有趣的活,只是讀著讀著,心頭越發空虛,總覺得書上文字易散無形,等到提筆為文就是腹笥甚窘,好些書都讀到背頭去了,難免哀怨莫名。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偶寫:「諺云:讀書是前世事。余幼時,家中無書,借得《文選》,見《長門賦》一篇,恍如讀過,《離騷》亦然。方知諺語之非誣。毛俟園廣文有句云:名須沒世稱才好,書到今生讀已遲。」看來這讀書之事,今生不讀,來生會不會更晚?

 

當桌角不平,想要找本書來墊著,就會明白「書到用時方恨少」,所以今生找書讀讀,算是未來生作點功德,好比有小說問人為什麼要有兩隻眼睛?他的答案是:一只是為了看過去,便於知道自己現在該怎樣走,一只是為了看未來,便於知道自己將要走向何處去。現在想讀讀書也是如此吧!

轉世一直是令人好奇的問題,西藏轉世活佛(Rinpoche)可以輕易記得前世種種,至今仍然無法讓科學家解開的謎團。人們也常發生對環境或人物有似曾相識的體驗,這種八識田的深奧,令人不得不信前世今生的存在。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雜記
自訂分類:人生軼事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5) :
5樓.
2010/01/09 22:04
回應
看了這篇文章,真有其事嗎,人相逢相知都要有緣,這緣也許就是前世帶來的.
4樓. 老溜子
2009/10/21 20:38
這樣很好

展抱清流

你這樣寫真的很好

3樓.
2009/09/19 20:58
天才不單單是天才吧

我相當相信前世今生的連貫,

所以我的一個信念, 人呢活到老學到老,

也許現在的努力, 靈性的長河會看得到成果的.

2樓. pippen
2009/09/17 18:49
書到用時方恨少

書到用時方恨少.所以偶多不用它  ㄟㄟ


1樓. 浮雲任游
2009/09/17 15:14
真的有轉世吧..

我聽說年紀越小的時候

越容易記得前世...


浮雲任游

不一定

有的藏傳活佛  20多歲還能記憶前生

medov醫生(我愛中華民國2009/09/17 15:25回覆